摘要:清晨7时30分,平顺县劳模西路的早高峰渐起。执勤交警何柳雲的白手套在空中划出利落弧线,她快步走到一位未戴头盔的电动自行车骑行者身旁,声音温和却坚定:“请您把头盔戴好,这样既安全又文明。”骑行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立刻停下车戴好头盔。
治乱疏堵畅通城市“脉络”
——平顺县深入开展文明出行专项行动提升城市品质
清晨7时30分,平顺县劳模西路的早高峰渐起。执勤交警何柳雲的白手套在空中划出利落弧线,她快步走到一位未戴头盔的电动自行车骑行者身旁,声音温和却坚定:“请您把头盔戴好,这样既安全又文明。”骑行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立刻停下车戴好头盔。
阳光下,新施划的白色斑马线在柏油路面上格外醒目,两侧的电动自行车整齐排列在黄线内,与不远处“礼让行人”的蓝色标识牌相映成趣。
这寻常的一幕,正是平顺县开展文明出行专项行动的一个缩影。
“道路通,城市活;交通顺,民心暖。”文明交通不仅是城市管理的“脸面”,更是民生幸福的“底色”。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平顺县委、县政府摒弃“一阵风”式整治,紧盯“治乱、惠民、长效”三个关键,让文明交通从“阶段性攻坚”变为“日常性风景”,在细微处雕琢宜居宜业的小城新貌。
“以前一到放学时间,实验小学门口堵得让人着急。”提起之前的交通乱象,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感触颇深。“电动自行车挤在机动车道,小商贩占道经营,想挪一步都难。”这曾是平顺县多个重点路段的“通病”,因地处学区、商圈交汇,一度成了群众投诉的“重灾区”。
变化,从群众感受最直接的“痛点”开始;改变,始于“零容忍”的治乱决心。
“以前商户习惯把货物摆到店外,车主图方便直接把车停在路边,我们一遍遍劝、一次次清。”平顺县城市管理执法队队长张明辉说,最初整治时,有的商户抵触,有的车主抱怨,但执法人员坚持“宣传在前、教育跟上、规范兜底”,先上门讲法规,再帮着挪货物,最后划好经营线、停车区。
如今,曾经拥挤的道路变得通畅,商户们把商品摆放在指定区域,机动车按指示标识有序通行。“以前接孩子跟打仗似的,现在有交警和值班老师盯着,车辆有序停放,家长省心多了。”居民刘女士笑着说。
解决“出行难”,就得下“绣花”功夫。针对校园周边堵、商圈停车难问题,县住建、交警等部门联动协作,科学规划停车区域和时段,并在主要路段施划非机动车停车位。更贴心的是,县城主干道的斑马线重新施划,标识标牌进行更新,全县的交通秩序有了很大改变。
文明交通的塑造,不仅要“严管”,更在于“共治”。现在平顺县街头,除了交警,还有戴着“文明劝导”红袖章的党员志愿者、社区网格员……这支“专业执法+社会力量”的队伍,让文明劝导更有温度。同时,各类媒体平台持续开展通俗易懂的警示教育和普法宣传,不断提升着群众守法意识和文明素养。
夕阳西下,劳模西路的路灯渐次亮起。何柳雲结束了一天的执勤,看着有序通行的车辆、结伴散步的市民,脸上露出了笑容。
从拥堵到畅通,从杂乱到整洁,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平顺县将文明交通的品质提升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一幅更安全、更有序、更文明的宜居宜业新画卷,在持之以恒的整治中,正在每个人脚下慢慢铺展开。
沁县“劝导+整治+宣传”筑牢交通安全防线
安全、文明、有序的交通环境是广大市民的热切期盼,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为进一步规范出行秩序,推动形成安全出行、文明礼让的良好风尚,沁县于7月至9月开展为期3个月的文明交通出行专项整治行动,促进城市品质提升。
专项整治行动中,沁县交警采取“劝导+整治+宣传”的工作模式,在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出行率高、违法多发的路口设置临时检查点,通过定点检查和流动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对骑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等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的违法行为进行劝导整治。与此同时,在环县城周边道路,交警以定点值守与流动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对过往柴油货车、低速汽车、农用三轮车、冒黑烟车等极易造成大气污染的车辆进行逐一检查。针对未采取密闭措施运输的渣土车,违反规定驶入禁行区域及存在污染或其他交通违法行为的车辆,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在此过程中,交警还在现场向驾驶员细致讲解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不达标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切实提升广大驾驶员的环保意识和文明出行意识。
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开展文明出行宣传。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警对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行为进行劝导。
优化交通环境 彰显城市温度
当“车让人”从宣传标语变为街头常态,当盲道与斑马线实现无缝衔接,当渠化岛让行人出行更安全便捷……文明交通的品质提升正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可感的细节。这种升级不仅是交通秩序的优化,更是城市治理温度与精度的集中体现,标志着我们从“规则遵守”的初级阶段迈向“人文关怀”的高阶形态。
品质提升的核心,在于将“人的需求”置顶于交通治理的坐标系。过去,一些道路设计往往以机动车通行效率为出发点,行人与非机动车路权被边缘化:过街天桥距离小区太远,老人不得不冒险横穿马路;自行车道被私家车挤占,骑行者只能在机动车流中穿梭。如今,越来越多城市在学校周边设置“护学通道”,在医院附近划定临时上下客区,在大型社区周边优化人行横道布局。这些调整看似“降低”了机动车通行速度,却通过减少冲突提升了整体通行效率。
技术赋能让文明交通有了更精细的表达。智能监控系统不再仅限于抓拍违法,更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早晚高峰人流特点,动态调整信号灯时长;“随手拍”平台让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车窗抛物、滥用远光灯等陋习无所遁形。这些技术应用跳出了“重处罚、轻服务”的传统模式,用精准化治理消解了“守规则吃亏”的心理,让文明出行从“被动遵守”转为“主动选择”。
品质提升更需培育“交通共同体”意识。当司机主动减速为赶时间的行人让行,当骑行者自觉避开盲道,当家长带着孩子自觉等待红灯……这些自发行为构成了文明交通的“毛细血管”,让“人人守规则”成为社会共识。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有序”到“有温度”,文明交通的品质提升从来不是孤立的工程,而是城市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每一处细节的优化,每一次技术的赋能,每一份意识的觉醒,都让交通文明从“城市风景”变为“生活日常”。当每个交通参与者都能在出行中感受到尊重与便利,文明便会内化为城市的基因,成为最动人的名片。
来源丨长治日报
摄影丨张 乐 牛子儒
来源:长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