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西到河南,农民忙着抗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7 05:47 1

摘要:7月24日,河南周口市程庄村的玉米卷叶情况虽然扛过了第一关,但没有人能够完全放松——连续多天的灌溉让每个农户都露出疲态。程景文说,近几年来夏季的高温并不是突发情况,而是持续存在的现象。家里种地主要用于补贴家用,母亲担心明年还会像今年一样干旱,因此打算明年把地承

原创 冯雨欣 田进 经济观察报 山东7月24日,河南周口市程庄村的玉米卷叶情况虽然扛过了第一关,但没有人能够完全放松——连续多天的灌溉让每个农户都露出疲态。程景文说,近几年来夏季的高温并不是突发情况,而是持续存在的现象。家里种地主要用于补贴家用,母亲担心明年还会像今年一样干旱,因此打算明年把地承包出去,不种地了。2023年,周口市≥35℃高温日数平均值为23天,较常年(19天)同期偏多4天。2024年4月1日到6月10日,全市累计平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86%,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5℃。全市无有效降水日数已达70天左右,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2025年,刚刚过去的7月,周口以整月高温“全勤”的成绩,不仅创下了河南气象史上首个城市实现7月高温“大满贯”的纪录,还打破了河南省最长连续高温日数纪录。今年,西华县小张家的21亩地种了3亩朝天椒;但明年,小张家准备把种植规模缩减到10亩以下,并且不再种植任何经济作物,全部改种小麦和玉米。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父母年事已高,异常气候加重了他们的劳作负担,因此需要大规模减少种植;二是经济作物种植所需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种植大户为了防范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影响作物,抬高了雇工价格,导致散户被迫增加雇人成本。以种辣椒为例,以前请一个人一天是100元,现在一天需要给130元、150元。而种植小麦和玉米所需要的人工成本相对更低。河南驻马店的张全去年经历了涝灾、干旱再到涝灾的反复折腾,今年又遭遇持续干旱,但明年他还是会像今年一样继续种地。他说:“老百姓不种地咋弄啊?”气候变了,农业也在变过去三十天的全国降水数据显示,夹在南方台风带和北方主雨区之间的淮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干旱的区域之一,尤其是豫东、皖北地区,局部雨量甚至堪比南疆地区。而与河南的干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北的水灾。7月24日至28日,北京平谷和河北兴隆连续遭遇两轮强降雨,滦河于28日凌晨暴发2025年一号洪水——这也是今年全国首个正式编号的大江大河洪水,标志着海河流域的汛情已进入关键阶段。中国的农民越来越看不懂气候的变化,研究者亦是如此。魏科将2020年定为“气候危机纪元时代”的元年,这五年间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还出现了高温叠加干旱、暴雨与台风共同影响等复合型灾害。即便学界对此已有诸多讨论,但他认为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还是“低估了”。魏科说,未来旱涝灾害可能更加频繁,呈现“旱的更旱,涝的更涝”的趋势。未来,复合型灾害也会增多。比如“旱涝急转”——“前几天还在抗旱,一场大雨后就需要立即防洪,这样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常见。”高度依赖天气气候条件的农业,首当其冲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潘志华说:“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冬小麦原来的种植界限在长城沿线,现在可能往北推移了一段距离,海拔较高的地区也能种植小麦了;玉米、大豆的种植界线同样往北移动了一段。我们要积极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进行气候区划。”气候的变化也在改变人们的种植习惯。潘志华举例,气候变暖后,冬小麦若按往年的9月下旬播种,入冬前会旺长,不利于过冬;如今可将播种时间从9月下旬推迟到10月上中旬,以确保小麦正常越冬。在潘志华看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仍需要更长时间观察,但总体而言是有利有弊的。对于不利影响,社会需要积极应对,加强基本农田、沟渠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将不利转化为有利;从品种改良来看,很多科学家正在研究抗高温、抗低温、抗涝品种,这些都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近年来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重要方式。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介绍,中国属于典型的灌溉农业,耕地灌溉面积已达10.75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6%。即便是华北平原、关中平原等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区域,灌溉设施覆盖率和技术水平也相对较高,粮食主产区基本建成了高标准农田和灌溉设施。胡冰川说:“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平均气温在升高,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北移。从农业工程角度而言,农田改造的标准规模越大,工程效率就越高,平均成本也相对较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有了水源和电力保障,就能通水灌溉。尽管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但自然灾害导致的减产和绝收面积在下降。”(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全、小张系化名)原标题:《从陕西到河南,农民忙着抗旱》

来源:农民芳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