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关心大清国库最后到底剩下多少银子,这种事讲怀旧其实没什么用,但大家又偏爱这种具体到数字的好奇感。毕竟,昔日天朝上国一朝崩溃,老百姓心底头一个疑问往往就是——这么大个天下,到底留给后人什么?数目,肯定多得吓人?也未必。历史总爱让人意犹未尽,也总有人觉得还没看
有人关心大清国库最后到底剩下多少银子,这种事讲怀旧其实没什么用,但大家又偏爱这种具体到数字的好奇感。毕竟,昔日天朝上国一朝崩溃,老百姓心底头一个疑问往往就是——这么大个天下,到底留给后人什么?数目,肯定多得吓人?也未必。历史总爱让人意犹未尽,也总有人觉得还没看到够劲的真相!
大清的开端,始自东北山林深处。那年,努尔哈赤在松花江边出世,据清史稿描述,生来就有点野性,少年就会拉弓骑马,他不是天生帝王,但这种局面下,谁敢说他没点谋略!部落里的亲戚朋友,谁都明白,努尔哈赤为什么出头,是因为跟别的贵族打了这么多年。说到底,他早期能立起来,靠的不是学问,是拳头。他合并女真诸部,团结八旗,有点像现在公司搞合并收购,谁厉害谁说了算。
有时,他不理睬旧有那点姜太公的血统神话,八旗制度把人分得明明白白,不过实际操作时,家族裙带关系依然一层又一层,谁也不信谁。生产、贸易,鼓励得比汉人还卖力。历史上说他宽厚,其实是真现实。能干活儿的老实人,努尔哈赤还真推着他们往上爬,尤其那些随时愿意为朝廷卖命的旗人。结果,后金这一摊子地,粮食、皮毛、杂货跑得飞快,奠基就是货真价实。
要说皇太极继位后,从东北玩到北京,他也不是想象中那种书生统治者。他知道怎么和蒙古谈条件,也懂一点汉人那一套。改变国号、搞律法、安抚汉官,其实背地里清楚,是打算揽人心。别管他表面文质彬彬,真正关起门来处理政务,该下手还是下手。他弄出了一个新朝代,满汉蒙三族稍微缓和,哪怕底层百姓也能捞点好处,以至于后来的中层官僚系统居然坚挺不少年。
清军入关那年,京城混乱,国库却没见多有水。顺治遇到的是一团糟,皇宫银钱不够雇兵吃饭。那时候,真实国库存银说不上多得耀眼,但地方各自藏私,中国哪一次不是这样?康熙上台,风头一时无两。他平西、打漠北,财政支出基本靠收复土地和一些特别的税役填补。事实很打脸——经济不像想象中那般血脉贲张,早期还欠账呢。
但说到康雍乾这三代,事情就发生了变化。尤其乾隆在位,人称“十全老人”,疆域拓着,钱库也真曾滚进不少银子。有档案可查,乾隆二十年左右,国库存银最高时大约为七千万两到八千万两白银,是不是都能花掉?未必,这里面很多是有名无实的“死账”,账目和实物永远两回事。更尴尬的是,内务府那头进进出出的存银,究竟去向如何你查不明白。清中叶,财政账目混乱已成习惯,能糊弄就糊弄,谁会太当回事。
转眼到了嘉庆、道光这些朝代,银子越来越少,甚至出了点天灾人祸,中央拨款就捉襟见肘。道光跟鸦片战争掰手腕,北方百姓给军饷捐款,到末端能落到士兵手里的总比账目数字要缩水。等再算下死工资、文武俸禄,财政缺口总填不满。可笑的是,道光还要逞强,跟英、法那头谈条件,最后落得赔款一大笔,国库就像漏水罐子,谁补得上?
可有个别细节,得交代:清朝没纯靠国库那点家底撑着,它还有盐税、地丁、漕粮、贸易税等多处进项,分摊到南北官仓,偶尔还能临时翻出来“临时调剂”点银子应付边镇战事,有点像家庭藏私房钱,永远查不净。有人说清末国库亏空是因为慈禧修颐和园、造大戏台败家,可查实际数据,你就发现光这些账目是不够让整个皇朝崩溃的——最大危机是军事赔款和行政效率瘫痪。
甲午战争两亿两白银,后来八国联军四亿五千万,巨款都直接流向列强手里,天津、上海的仓库被抢得精光。辛丑条约后,国库账面就成了笑话。其实早在甲午之后,大清国库就已成“名存实亡”。有人印象中还以为宣统几年银子还能凑个几百万两,其实全国各地都传出库银短缺、禁止兑付粮饷的消息,连朝廷用的银锭也常常拖欠。至1911年,清史档案显示留在中央户部库房的库存银还不到几百万两,尾数怎么算都揪不出大差别。说到这儿,谁都明白,这个数目等于什么都没有。
有人听说溥仪退位时到现场,连守库的老职员都傻眼了,就剩几箱银锭、铜钱和些杂粮,皇帝都不信这是万里江山的余财。外头打仗要钱,宫里养尊处优要钱,地方还闹革命,财政早已四分五裂。国库这个东西,从始至终都像个空壳子,外人总想着它金山银海,真论起来,就是几间破屋加几斤碎银。
但话说回来,要怪谁?有历史专家说,大清不是败在一时的财政破产。前面几百年已埋下隐患:体制僵化、银根流失、效率低下。尽管也有人抗辩,偶尔清末靠临时官府劫征、厘金、洋务招商能凑些过桥钱,可这种治标不治本。事实还不是很绝对,说了半天,账面数字也是假数字,谁都清楚,最后关键还是国家机器运转不灵了,而不是纯粹“烧光了国库银子”。
部分百姓还觉得,如果没有战争赔款、没有瓜分,清朝说不定还能多坚持几年?可另有人坚决不同意,说就算没有列强那几下猛拍,皇室、宗室、地方胥吏这一大摊子松垮瘫痪,早迟都完蛋。乱世连银子都不值钱,账面数字反倒成了笑话。光绪晚年那会儿,坊间还传过一次户部把全国欠饷欠税明细拿去中央汇报,大家面面相觑,谁都清楚没法再玩下去了。
再翻数据看,英国学者费正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史数据库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材料都记录了清末财政锐减的真实数据——甲午、八国联军赔款总数高达国库10倍以上,每年还要支付利息。外资银行把持银根,国内金融断流完蛋。而国库成了摆设?明眼人都看得明白,账上就是个数字,实际流通的财货压根不够用。
整个清代的财政体系,有时候就像领着破衣服走红毯,表面光鲜,细瞧全是补丁。最繁荣那会儿,天量库存、钞票、粮食满仓。可一遇上灾情、赔款、贪官和乱兵,雪崩式的崩溃就不可逆转。总有人批评大清错过了工业革命,也有人为乾隆年间文化掀起热潮叫好,历史里这种自相矛盾的情绪一直没消失。其实,有时繁华和衰败只差一个意外。
说实在的,国库这玩意儿,看起来富丽堂皇,却从来不是真正的安全网。它成了一个符号,谁都觉得他能救国,却又始终等不到奇迹。等真到清朝最后一刻,大员、小吏、护库兵、甚至进宫的新总统,谁见了那点银子都忍不住摇头,真到这一步,怪谁都不太公平。
现在回头审视,清末国库的枯竭,有制度的病根,有外患的重压,也有时代的扭曲。有人说这是大势所趋,没有逃脱的余地。其实,国库是什么?对清末中国来说,是一团散乱的乌云。到底最后还剩多少银子,说到头无非是个数字,一时惊叹而已。体系是死的,困局却像活物,不讲道理,也不太给讲清的机会。
翻篇儿,说到底,不过是换了一个天。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