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观察》2025年第8期目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11:50 1

摘要:“社会美育”由蔡元培先生在1922年《美育实施的方法》中提出,它与学校美育、家庭美育并行,主要为走出学校的人们提供美育机会。社会美育的核心是1795年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并论述的“美育”,他基于工业文明下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人性分裂、情感

《美术观察》2025年第8期封面

卷首语 PREFACE

社会美育,在数字媒介时代

文 / 牛克诚

“社会美育”由蔡元培先生在1922年《美育实施的方法》中提出,它与学校美育、家庭美育并行,主要为走出学校的人们提供美育机会。社会美育的核心是1795年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并论述的“美育”,他基于工业文明下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人性分裂、情感与想象力被压抑的现实,提出要借助美即游戏冲动,达到感性与理性、自由与必然的和谐统一,以实现完美的人性。

时代不同,美育的指向也不同,它应和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与人的生存状态。我国从20世纪初引入美育概念并进行美育实践,大体经过了启蒙现代性的情感美育、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塑造的德育美育,以及个体成长的生活美育等阶段。当下的数字媒介时代,虽与席勒《美育书简》相去二百多年,但,它所提出的人性分裂问题并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生产的提高而缓解,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更为严峻。

迭代发展的数字技术为打开审美新空间、提供感性新经验、创造审美新形态、拓宽社会美育渠道等提供了无限可能。另一方面,数字媒介技术也为美育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人们通过数字平台便利地获取信息、享受数字资源的同时,自己的兴趣、偏好也全然坦露给数据库,数字媒体平台就照此偏好源源不断地提供相似信息而屏蔽了其他更为丰富的信息,从而造成情感体验的狭窄与偏颇。这些被推送的信息往往以爆裂的题目及图片招徕观看,而其内在意义却苍白而肤表,只能吸引眼球却难以浸润心灵。数字媒介技术的程序化、秩序化编程,限定了人们感知的渠道与范围,削弱了自我内部生成的觉知力与判断力,进而消损着美的创造力。数据库编码的个人数字孪生体成为真实自我的虚拟翻版,导致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的分裂。图像泛滥而堆叠的虚拟景观超过了现实世界而让人信以为真,从而抽身于具体、现实的自然、社会,这也使真实的感受经验源泉干涸。由图像构成的虚拟世界的多巴胺快乐诱导性,挤压了人们真实而丰富的现实欲求,让人沉迷其中甚而有的不能自拔。

数字媒体覆盖了社会全员,无分年龄、职业,无分性别、阶层。它与社会美育的服务对象是完全重合的。因此,社会美育就要将人们从虚拟空间拉回到现实世界,丰富起人们的感知神经,建构起丰盈的意义世界,培养出奔涌的创造力,弥合起分裂的人性。只是,在这人人难以须臾放下手机的时代,尽管有各种美育工作坊、艺术进社区、艺术乡建等,并调动起艺术家、教师、学生、文化工作者、居民等众多社会人员,但其美育的力量仍有如数字汪洋中飘荡的一片片小舢板。只能说,造成这一汪洋的数字平台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以促进人性的完美发展、熏陶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美的创造力为目标而设置算法、建构平台模型。这要看平台在点击量、盈利与提升社会美育之间选择什么。科技要为美育正向赋能,而不是相反。

席勒的《美育书简》又译作《审美教育书简》,是他写给丹麦公爵的关于美育的信,共有二十七篇。如此篇幅,也给“美育”的阐释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就有了不同的美育观点,如趣味教育、情感教育、生活美育等。但无论怎样都一致的看法是:美育不只是关乎美,更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 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美育终归是润泽心灵,让它自由舒展,使人们学会与自己相处、与社会和谐,乃至培植崇高精神,以贡献于社会。因此,并不一定名之为“社会美育”,而是看这种行为给心灵带来了什么。由此言之,社会美育又是遍在的。它是个体生命的涵养、性情的陶冶,凭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及味觉去感知,与现实世界的一切生机、美好相遇,超越数字制造的虚拟自我,唤醒本真而生动的自我——这一切就发生在日常,比如,像做作品一样做一道菜,从洗菜切菜、把锅弄铲,到形色悦目、滋味沁心,这一过程便是;或是什么都不做,只是在暖阳之下看云流影、听风吹过,那一过程也是。

目 录

【观察家】ART OBSERVER

[热点述评]|回到日常:无墙的社会美育

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

社会美育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以天津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工作站”为例 | 邱志杰

“迎合风气去开导风气”——朱光潜社会美育策略的当下启示 | 杜卫 金子涵

社会美育的话语批评 | 季中扬

社会美育中人才培养的特征与途径 | 殷曼楟

[学术现场]

何为游戏类型?——若干本体论的思考 | [挪] 艾斯本·阿尔萨斯/撰、王晓宇/译

【美术学】FINE ART RESEARCH

[图式与人物]

陈洪绶及其画坊 | [英] 马啸鸿/撰、金宗学/译

被复制的御容:明太祖异像模式新探 | 陈彦君

北齐徐显秀墓室壁画视觉语言解析——基于空间叙事与图像构成的双重维度 | 侯懿航

[媒介与修辞]

日本画的支持构造——“日本”“国家”“国民”“大众”“市民”| [日] 佐藤道信/撰、卓民/译

媒介合作下的宣传动员:漫画宣传队武汉会战时期的宣传实践 | 李光耀

中国传统山水美学的时代价值——家国情怀的意象塑造与传承转化 | 王宇航 徐偲

从文化赋权到抗战救亡:福州《华报》漫画的两次文化转型 | 林宸胄

[审美与题材]

艺术、全球化与展览形式:现状如何?挑战如何?| [希] 安吉拉·迪米特拉克基/撰,李敏、徐进毅/译

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无声之乐”——以《富春山居图》为视域的美学探赜 | 靳钦涵

清代山陕会馆人物题材柱础雕刻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基于社旗、周口山陕会馆的考察 | 潘蕾

20世纪下半叶黄河题材绘画的河南现象蠡探 | 杨海峰

[观念与批评]

张大千研究中的西方观念及其误解之形成 | 林木

“悖论的娜拉”——论潘玉良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女性艺术与文化的镜像 | 龙朝阳

【美术家】ARTISTS

[本期人物]

弘毅鼎新——杨晓阳谈艺术创作、教育改革与文化推广 | 李乐然

回归寻常:贾涤非的绘画风格流变研究 | 孙炜宸

[作品选登]

封三:郝惠谋

侯泽涛 · 孔文成 · 向宏年 · 白苓飞 · 张文志 · 张可为 · 谷晓丹 · 卢轶 · 许雯 · 林军 · 胡江 · 陈一墨 · 董锦 · 易奕 · 徐立伟 · 蒙立英 · 程文娟 · 苏晟 · 宋毅 · 徐滢洁 · 马婧 · 黄灵 · 罗敏贤 · 金泽珊 · 韦云

Contents

ART OBSERVER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Taking the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Workstation” of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as an Example | Qiu Zhijie

“Catering to the Atmosphere to Enlighten the Atmosphere”: The Present Revelation of Zhu Guangqian’s Strategy of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 Du Wei Jin Zihan

Discourse Criticism of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 Ji Zhongyang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way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 Yin Manting

What is Game Genre? Some Ontological Considerations | Espen J. Aarseth

FINE ART RESEARCH

Chen Hongshou and His Workshop | Shane McCausland

Copied Imperial Portraits: A New Exploration of Ming Taizu’s Unique Iconographic Scheme | Chen Yanjun

The Structural Support of Nihonga: “Japan,” the “Nation,” the “People,” the “Public,” and the “Citizen” | Doushin Satou

Propaganda Mobilization under Media Cooperation: On the Propaganda Practice of the Cartoon Corps during the Wuhan Battle | Li Guangyao

Art, Globalisation and the Exhibition Form: What is the Case? What is the Challenge? | Angela Dimitraki Li Min Xu Jinyi

The Formation of Western Concepts and Misunderstandings in Zhang Daqian’s Research | Lin Mu

ARTISTS

Fortitude and Innovation: Yang Xiaoyang on Artistic Cre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Cultural Promotion | Li Leran

来源:美术观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