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果香沁人心——记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马峪乡东马峪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7 11:56 1

摘要:山西省清徐县马峪乡东马峪村坐落在吕梁山脉东麓与汾河平原交汇之处,这里不仅是清徐葡萄的核心产区,更是流淌着历史文脉、浸润着葡果芬芳的千年古村。村子一侧的文源路通达县城,大运高速连接四方,育青路、八一路穿境而过。便利的交通并未扰乱这里的宁静,反而让这座“清徐西哨”

山西省清徐县马峪乡东马峪村坐落在吕梁山脉东麓与汾河平原交汇之处,这里不仅是清徐葡萄的核心产区,更是流淌着历史文脉、浸润着葡果芬芳的千年古村。村子一侧的文源路通达县城,大运高速连接四方,育青路、八一路穿境而过。便利的交通并未扰乱这里的宁静,反而让这座“清徐西哨”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肥沃的土壤、充沛的水源(临近汾河)、充足的日照(年均2577.5小时)和无霜期(183天)——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完美融合。行走在东马峪村,沟壑山峦间,紫玉垂珠的葡萄园与飞檐斗拱的古建筑相映成趣,共同诉说着一段关于土地、传承与生命的悠长故事。

东马峪村是马峪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独立行政村。历经岁月沉淀,村中香岩寺、清代戏曲乐楼等古建筑被保存下来,李、孙、苏、赵、张、罗是村内大姓,淳朴的马峪人民在这里历代扎根,繁衍生息。

马峪乡东马峪村党群服务中心

千年葡园的文化根脉

清徐县是全国知名、山西省最大的葡萄产地,葡园覆盖面积万亩(约6.67平方千米)以上。20世纪50年代,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歌曲《夸土产》唱到:“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热情讴歌了清徐葡萄的盛名。东马峪村作为清徐葡萄的核心产区之一,所生产的葡萄品质佳、味道好、色泽艳、含糖高,最出名的品类当属“黑鸡心”。经过多年发展,漫山遍野的葡萄宛如紫绿色交织的海洋,成为村民们致富的“金果子”。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凝结的不仅是阳光雨露,更是世代村民对土地的敬畏、对自然的顺应与回馈。

古人道:“葡萄叠架势绵延,屠贾沟东马峪前,行尽山村频举首,绿阴冉冉不知天。”屠贾沟是马峪乡境内的古地名,位置在东马峪村的西部山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清徐葡萄就开始栽培发展,唐朝时成为朝廷御用贡品,尤其是由清徐葡萄制成的葡萄酒,以味道醇厚芬香名扬四海。宋代文学家司马光《送裴中舍赴太原幕府》一诗写道:“山寒太行晓,水碧晋祠春,斋酿葡萄熟,飞觞不厌烦”,展示了民众对清徐葡萄的热烈推崇景象。

农户大棚里栽种的蓝宝石葡萄

在清徐葡萄产区,东马峪村一直是葡乡文化核心引擎与生态典范。在这里,果农们践行“以草养园”的生态理念,对土壤进行健康管理。“葡萄叠架”是当地特有的立体篱架种植模式,这不仅是一种高效的农艺,更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各种绿肥植物根系发达,能有效固土70%以上,农残隐患锐减30%。不仅如此,遮天蔽日的葡萄叶具有极强的生态覆盖作用,形成的区域性湿润小气候,对干燥气候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葡萄架下,昔日废弃的葡萄枝条经粉碎还田,化为滋养土壤的温床;林间散养的羊群悠然啃食杂草,排泄物经科学堆肥,又成了最好的有机肥料。这种“葡枝—肥料—沃土—新葡”的循环链条使葡萄园形成了一个自我调节、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葡萄果实不仅更加绿色健康,口感也更为清甜。村域内,葡萄顶级品种“黑鸡心”的原产地土壤含砾石量达32%,昼夜温差较平原区高4.5℃,造就了葡萄糖酸比23:1的黄金平衡,这是清徐葡萄千年栽培智慧的结晶。

在深厚的历史中,东马峪村的葡萄种植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活动,深深融入村民的血脉,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标识。这份文化,不仅体现在对葡萄本身的珍视,更蕴藏在对天地馈赠的敬畏与回馈之中。村民们秉承着祖辈农耕的古老智慧,将葡萄产业链的每一环节都视作自然的恩赐,精心构筑起一个生生不息的“零废弃”循环体系。

每年冬季,果农对葡萄树进行修剪,修剪下来的葡萄枝条不再是无用的废弃物,而是被收集起来,经粉碎后制成生物质燃料。这些燃料被用于烘烤房供热,为葡萄烘干等环节提供能源,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问题,又降低了能源成本。在葡萄加工过程中,葡萄皮渣同样得到了充分利用。当地企业采用先进的提取技术,从葡萄皮渣中提取花青素、白藜芦醇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活性成分,用于保健品和化妆品生产。提取后的剩余部分,与畜禽粪便混合,在特定的发酵池中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发酵,摇身一变成为优质有机肥。这些有机肥重回葡萄园,滋养着葡萄植株,形成了“从枝头到田间” 的完整闭环。

新的葡萄种植方式不仅让葡萄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至2.5%,有效改善了土壤质量,还显著提高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正是对传统农耕“物尽其用”智慧的现代诠释与升华,这由葡萄美酒串联起的文化记忆醇厚无比。

生长茂盛的葡萄藤

葡萄的馈赠也深深塑造了东马峪的酿造文化,酿造产业的绿色转型是东马峪村葡萄文化发展的又一亮点。当地酒庄在传承古法酿造精髓的同时,积极探索绿色转型,屋顶的光伏板、低温发酵技术、中水回用灌溉……这些现代生态理念和技术的应用,守护着清徐葡萄酒“醇厚芬香”的传统美誉,使其成为清徐飘香世界的“文化名片”。当地酒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葡萄酒庄率先引入清洁能源,利用屋顶光伏板收集阳光,这些能源板每年能为酒厂提供60%的生产用电,大大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在酿造工艺上,酒厂引进了先进的低温发酵技术,该技术能在较低温度下缓慢发酵葡萄汁,最大限度地保留葡萄的天然风味和营养成分,同时降低了发酵过程中的能耗。在废水处理方面,酒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系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首先进入微生物降解池,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去除大部分有机污染物;随后,废水流入人工湿地,经过水生植物和土壤的进一步净化并达到中水标准后,被回用于葡萄园灌溉,实现了冷却水的循环再利用,大幅降低水资源消耗。酿造后产生的大量葡萄皮渣的处理曾是难题,如今却被点“废”成金:皮渣经发酵转化为高蛋白饲料,反哺周边畜牧业;富含养分的酒泥则成为滋养葡萄园的有机肥,形成“葡园—酒庄—牧场—葡园”的完美产业闭环。

如今,东马峪村的葡萄美酒凭借绿色、健康的品质,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还凭借“零碳酿造”的金字招牌,成功叩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远销世界各地,让世界品尝到了清徐葡萄美酒的独特风味。

1998年,清徐被中国特产推荐暨宣传活动委员会评为“中国葡萄之乡”,这片土地与葡萄结下的“千年情缘”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东马峪村是这份荣耀的核心承载地之一,这里的人们,将生态化生产、循环智慧与酿造工艺的绿色革新,深深融入葡萄种植的古老血脉之中,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传承为底蕴的乡村振兴之路。其探索与实践,为乡土文明的赓续提供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宝贵启迪,成为千年葡园智慧生生不息的活态见证。这里的每一串葡萄,不仅凝聚着阳光雨露的精华,更深烙着世代村民对土地的虔诚敬畏与深情回馈;每一滴琼浆玉液,都在无声诉说着守护自然的初心与天人合一境界的永恒追寻。

古建传承中的绵长文脉

在清徐县的历史文化版图中,东马峪村占有重要地位。该村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更在岁月的长河中探索出一条以古建保护为根基、活化传承为路径的发展之道,使古村落展现出新的活力。东马峪村深知自身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所以一直致力于守护历史文脉,修缮保护历史建筑。村内保存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岩寺,以及清代东马峪戏台、狐神行宫、关帝庙等多处历史建筑。这些古建是当地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村庄悠久历史的见证。

香岩寺始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现存西殿为全石构佛殿,顶部为石质八角藻井,无梁木作前后支撑,俗称无梁殿,距今已有八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是珍贵的金代无梁建筑实列,名副其实的文保瑰宝。寺内现存有群落类建筑五龙洞,洞内有一口泉井,清冽的泉水终年潺潺,澄澈如鉴。这被清徐人誉为“龙宫玉液”的山泉不仅清甜沁心,更蕴藏丰富的有益微量元素,引得四方市民络绎提壶,争汲这一脉天地灵韵。

坐落于半山腰的香岩寺

“狐神行宫”为香岩寺的附属建筑,在其前方,还建有一座清代戏台,也就是民间戏曲乐楼,始建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是山西晋中地区现存清代民间戏台的典型代表,其价值不仅在于凝聚的建筑艺术,更在于承载着晋商文化辐射下民间戏曲生态的鲜活记忆。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九的庙会,民众焚香祈愿,延续着世代相传的祈福传统。

山脚下的明清戏台

近年来,东马峪村将古建保护作为重点工作,在严格遵循文物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对香岩寺、古戏台等核心文物进行了系统的保护性修缮。修缮工作不仅注重恢复建筑原貌、加固结构,更巧妙融入现代防潮、防虫技术,确保其长久稳固。同时,积极探索活化利用路径,如将修缮后的古戏台作为传统戏曲表演、文化展示的核心场所,让静态的建筑“活”起来,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参与其中。

不仅如此,村里也围绕古建筑群,精心整治周边环境。清理违章搭建,铺设与古建风貌协调的石板路或透水砖,增设具有传统元素的标识解说系统。在关帝庙、乐楼周边,结合原有地形和植被,打造小型文化广场或休憩绿地,既拓展了文化活动的空间,也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感受历史氛围的舒适场所。

枝繁叶茂的大树供人乘凉

除此之外,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两委”组织村民在古建筑群周围及村内主要道路、公共空间,广泛种植乡土树种、花卉,形成层次丰富的绿化带和景观节点。除此之外,村委会还将人居环境整治责任牌落实到家家户户,鼓励村民发展文明村风。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整体颜值,更有效改善了古建筑的小气候环境,减少污染侵蚀。同时,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以及垃圾分类的推广、实施,确保了古建周边环境整洁卫生,消除了对文物本体的潜在威胁。

核心文化遗产群见证了东马峪村民俗活动的传承和变迁,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实践体现在对传统庙会的升级上。农历七月二十九是传统庙会,是当地非遗活动的重要载体,人们在葡萄丰收的节日里,走上街头欢聚一堂。为了守护这份珍贵的民俗记忆,让庙会在当代焕发持久活力,村庄在组织庙会的过程中融入了顺应时代的新考量:在延续传统仪式与欢聚本质的同时,注重活动环境的整洁有序(如推广环保餐具、加强即时清洁),引导参与方式的和谐便利(如倡导绿色出行、合理规划停车),并巧妙地将对自然的珍视融入节庆氛围。古树名木得到悉心守护,溪流池塘映衬着古刹戏台,共同绘就一幅“绿荫护古意,清流绕乡音”的动人画卷,为这古老的民俗盛会提供了自然而诗意的背景。庙会,不仅是一次欢聚,更成为凝聚社区情感、传续文化根脉的重要文化盛事与精神纽带。

东马峪村的生动实践,深刻印证了文化根脉的守护与乡土生机的焕发本为一体两面。村庄对古建筑的科学修缮与活化利用,不仅留住了历史的形貌,更让沉睡的文脉重新搏动;村容村貌的持续提升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融,则为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提供了生长的沃土与展现的舞台。尤为可贵的是,在共同守护家园历史与绿色的过程中,村民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日益深厚,自觉传承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如今的东马峪村,古刹飞檐在葱茏绿意间若隐若现,传统庙会于整洁雅致的街巷中焕发生机,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画卷徐徐展开,无声诉说着文化传承与自然滋养和谐共鸣的永恒魅力。

建设葡萄产业文化、大力进行古建保护,东马峪村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真谛——不是抛弃过去,而是让老传统焕发新生机。在这里,葡萄种植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零废弃”;古建筑群得到精心保护,延续着历史的根脉;传统庙会成为了联结古今的精神坐标。这一切,在今天的乡土大地上,结出了既有经济效益、又饱含人文关怀的新果实。东马峪村正以葡萄飘香、古建生辉的独特风貌,向大众展现一幅农业文明与自然发展和谐共生的乡村画卷。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杨眉
编校:和羽楠
记者:和羽楠□杨艺

来源:村委主任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