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月的向阳村,祁连山的风裹着花香钻进青瓦院落。高台县黑泉镇向阳村的手工工作室里,徐志琴正低头穿针引线,银亮的绣针在素色缎面轻盈起落,宛如一只轻盈的蝴蝶。丝线在她指缝间游走,眨眼间,一朵荷丹的轮廓便在绷子上舒展——针脚里藏着的,是她十年光阴酿成的答案:原来一根绣
八月的向阳村,祁连山的风裹着花香钻进青瓦院落。高台县黑泉镇向阳村的手工工作室里,徐志琴正低头穿针引线,银亮的绣针在素色缎面轻盈起落,宛如一只轻盈的蝴蝶。丝线在她指缝间游走,眨眼间,一朵荷丹的轮廓便在绷子上舒展——针脚里藏着的,是她十年光阴酿成的答案:原来一根绣花针,真的能把日子绣成诗。
2012年,县妇联在向阳村举办手工技能培训,抱着“试试看”心态去的徐志琴,第一次触摸绣针就再也挪不开手。“那些丝线在手里打转,好像天生就该属于我。”她回忆道。从此,徐志琴像一块海绵,白天干农活,晚上熬夜琢磨针法,如饥似渴汲取技艺。2019年,她用攒下的积蓄和妇联的支持,在自家小院挂起“向阳花手工制作工作室”的牌匾——“花”是她最爱的刺绣图案,更蕴藏着“让日子像花一样开”的朴素心愿。
工作室成立后,徐志琴主动将手艺的根须伸向更多需要滋养的土地。她特意找到残疾人钱凤铃“来学手艺吧,咱手不能闲。”从认线、配色到手把手传授技艺,三个月后,钱凤铃绣出了第一个像样的香包。从此既能照顾家人,日子也增添了盼头与收入。
“非遗要活,得有人接。”徐志琴深知传承的分量。每周五下午,她雷打不动赶往黑泉中心小学,为孩子们播撒非遗的种子。几年过去,班上的“小绣娘”“小织匠”越来越多,课桌上绣球轻摇,书包挂坠生辉。“徐老师说,我们的手能绣花,也能绣未来。”学生手捧绣品,眼睛光芒闪动。
为了让非遗“走出去”,徐志琴还赶了回“时髦”——学直播。架起手机讲述针线里的“吉祥纹样”,分享每件手工艺品背后的乡村故事。“有次直播,一位上海的阿姨看了半小时留言说,‘你们绣的不是花,是日子’。”这质朴的共鸣,让她盯着屏幕看了好久。
如今,工作室的手工艺品乘着直播东风飞向全国,更带动周边三个村的妇女加入队伍。一根绣花针,就这样穿起了无数双手、无数个家。徐志琴说的恳切:“我没多大本事,就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让姐妹们有份收入,让孩子们的童年有非遗的影子。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一针一线的坚持,是一朵花带动一片春。”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