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6L e-tron、A5L同步上市,一汽奥迪怎么走“油电双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11:43 1

摘要:这几年,车圈的关键词不断刷新,从“电动化”到“智能驾驶”,再到“平台协同”和“本土化创新”,热词越来越多,门槛也越来越高。对合资品牌来说,怎么在这场加速变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这几年,车圈的关键词不断刷新,从“电动化”到“智能驾驶”,再到“平台协同”和“本土化创新”,热词越来越多,门槛也越来越高。对合资品牌来说,怎么在这场加速变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像最近一汽奥迪举办的“科技周”,表面上看,是Q6L e-tron家族和A5L两款车型上市活动,但更多的是它背后关于技术合作、智能化布局、以及制造生态的系统性表达。

从引进技术,到联合研发

很多人知道奥迪是最早把高端豪华品牌带入中国的,但可能没太注意到,一汽奥迪的“合资合作”这件事,从来不只是组装车这么简单。

从1988年签下第一份技术转让合同,到1999年国产加长轴距的A6L,再到2024年品牌累计销量突破900万辆,一汽奥迪一直在做的是“边卖车、边共建”。这次科技周将要亮相的Q6L e-tron家族,就是合资合作3.0阶段的标志性产品——既有德国精工的底子,也有中国本土的技术共创。

Q6L e-tron:电动车该说清楚的几个点

作为奥迪PPE平台下的首款车型,Q6L e-tron这次的配置不是走“噱头路线”,更多是在几个关键点上把事儿说清楚。

先看补能效率。它用的是800V高压平台,支持最高270kW快充。按官方数据,10分钟能补294公里电。电池部分搭载的是宁德时代的107kWh三元锂电池,CLTC续航是765公里。

智驾这块,用的是和华为一起定制的乾崑智驾系统,硬件包括双激光雷达和13个摄像头,支持L2级的组合驾驶辅助。城市、高速、泊车这些常见场景都覆盖了,另外传感器还带自动加热和清洁,考虑的是雨雪天的可靠性。

安全方面,电池舱区域用了高强度钢,配了Stop TP电池阻燃技术,下护板是9层玻璃钢纤维的结构。这一套组合基本是对着最新电池安全标准去做的。

总的来说,Q6L e-tron并不靠某一个配置“博眼球”,但从补能、续航、智驾、安全、制造几个常规关注点来看,逻辑是清晰的,重点也都在该落的地方。

A5L:智能化燃油车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相比主打新能源技术的Q6L e-tron,一汽奥迪A5L看起来更“传统”一些,但它的目标并不是和电动车竞争谁更先进,而是在燃油车的逻辑里,把智能体验做到更完整。

作为PPC豪华燃油平台下的首款车型,也是目前ABB阵营中为数不多能在燃油车上实现智能化驾驶辅助和座舱系统同步升级的产品。它同样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技术。在动力方面,配备第五代EA888发动机,并首次引入HDI奥迪双电机全域智混系统。这个系统在保持燃油驱动高效输出的同时,允许车辆在城市拥堵、低速起步等场景中以纯电形式行驶,提供更平顺的驾驶感受,也优化了油耗表现。

设计上,A5L专为中国市场加长轴距,满足家庭、通勤与商务等多场景使用需求。简单来说,A5L并不是用电动车那套技术语言去重塑燃油车,而是在传统动力框架下,补足了智能驾驶、混动效率与本土化体验之间的短板。对于那些不打算“上电”但又希望享受智能体验的用户,它提供了一个更适配当下的选项。

这次活动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新车发布”。Q6L e-tron和A5L只是“产品层”的代表作,而活动的真正主线,是一汽奥迪通过产品讲出的三个逻辑:

第一,油电并行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阶段策略:新能源不是替代燃油,而是补全用户场景,A5L和Q6L e-tron的共存就是最好例子。

第二,从技术引进到联合创新是一汽奥迪的长线节奏:这次不是喊“自主可控”,而是真的在中国生产、在中国定义用户体验。

第三,合资品牌仍然有“技术肌肉”,但需要用新的方式表达:过去是讲德国标准,现在是“德标+中智”,产品的体验感将是最好的输出。

在这场“油电并进+智能驱动”的转型潮里,一汽奥迪没有选择靠情怀守旧,也没一头扎进智能化的大潮中拼营销,而是选择在基础架构上打组合拳。

Q6L e-tron背靠PPE平台,A5L奠基PPC平台,一个补全智能电动体验,一个扭转“燃油不智能”的刻板印象。至于这些做法最后能不能解决用户关心的问题,体验感能不能落到实际用车中,可能还得等车真正交付之后再去判断。但至少从目前来看,这场活动想聊的不止是参数和定价。

来源:来电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