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息面上,理想i8上市一周变相降价。8月5日,理想汽车方面宣布对理想i8进行统一的配置调整,以理想i8 Max版本车型作为标准配置,并将售价从34.98万元调整为33.98万元。此前i8因与乘龙卡车碰撞测试曾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
作者 | 金刀
编辑 | G3007
8月6日,理想汽车股票最终收跌5.35%。
消息面上,理想i8上市一周变相降价。8月5日,理想汽车方面宣布对理想i8进行统一的配置调整,以理想i8 Max版本车型作为标准配置,并将售价从34.98万元调整为33.98万元。此前i8因与乘龙卡车碰撞测试曾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
在7月29日理想i8的发布会上,一段碰撞测试视频激起千层浪。
视频中,理想i8与乘龙重卡对撞,理想i8乘员舱保持完好,而乘龙卡车驾驶室却出现翻倒的状况。此视频一经发布,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议。
乘龙方面反应强烈,指责理想侵权且涉嫌违法,直指该测试存在 “造假” 行为。理想起初态度颇为强硬,其高管甚至提议进行 “复测直播”,大有一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姿态。
但随着舆论的发酵,压力逐渐增大。到了8月3日,理想不得不发布声明,称此次测试 “并非针对其他品牌”,还认可乘龙为 “卡车行业标杆”,将自身描述为 “无心卷入舆情”。与此同时,中国汽研也发表声明,表明此次测试仅仅是为了验证理想i8的安全性,碰撞所使用的卡车是随机购买的二手卡车,并进行了8吨配重,测试并不涉及对乘龙安全性能的评价。
8月6日晚,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东风柳汽三方发布“关于理想i8碰撞测试相关事件的联合声明”,声明中明确表示,呼吁汽车行业严格自律,杜绝不正当竞争。
02车厂的焦虑回顾整个事件,理想在纯电市场的压力是其背后不可忽视的推动因素。
此前,理想MEGA因外观等问题未能达到预期,市场反响平平。而i8作为理想寄予厚望的关键车型,承载着扭转局势的重任,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 “打翻身仗”。
此外,增程式赛道的竞争日益白热化,零跑、小米、特斯拉等众多强劲对手纷纷入局,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营销手段难免趋于激进,最终引发了这场轩然大波。
直接推手可能是理想近两个月的交付量持续下滑。
经查,理想汽车今年6月交付新车36279辆,同比下降24%,环比下降11.2%,创下自2024年3月以来的单月交付量新低,终结了连续14个月的同比增长势头。进入7月后,下滑的势头没有得到扭转,当月交付量为30731辆,同比下降39.74%,环比下滑15.29%。
销量的下滑也迫使理想方调低二季度交付预期,由原来的12.3万-12.8万辆下调至10.8万辆左右,上次调低交付预期还是在MEGA销量不及市场预期的时候。
参考一下一季度的财报不难发现,理想的日子在新势力里绝对算舒服的:营收259亿元,净利润6.47亿元,同增9.4%,交付量达到92864辆,同比增长15.5%,蝉联20万元以上中国汽车品牌销量第一。
而整个上半年,理想一共卖出了20.4万辆车,在新势力中仅次于零跑(22.2万辆)位居第二,领先小鹏(19.7万辆)、小米(约15.7万辆)和蔚来(11.4万辆)。仍然牢牢占据第一梯队的位置。
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即便是暂时活得很舒服的理想,也不得不跟着焦虑起来。
近期,多家国内汽车巨头纷纷公布了各自的销量冲刺目标,其中 “500 万辆” 成为高频关键词。具体来看:
比亚迪是较早提出这一目标的企业,计划在2025年实现年销500万辆的突破;吉利控股集团于今年1月初跟进,明确要在2027年冲击500万辆的年销量大关;刚升格为央企的长安汽车在7月30日宣布,目标在2030年达成500万辆的整车产销规模;一汽集团于7月31日提出阶段性规划,计划5年内冲击年销500万辆的目标。从时间线来看,不同车企基于自身发展节奏,将500万辆这一关键节点分别设定在2025年、2027年、2030年及未来5年内,展现了头部车企在规模扩张上的战略布局。
车企们之所以设定如此高的目标,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中,宏伟的目标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汽车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研发和生产,高目标成为了吸引资本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高目标被用作激励团队的工具,期望通过 “自上而下压任务” 的方式,激发员工的潜力,让各部门 “跳起来够果子”,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业绩。再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目标的高低常常被外界解读为企业实力的强弱,这关系到企业在经销商、供应商以及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和信心。
但假如以上车企的目标在五年之内全部实现,那么光这四家一年的销量就要在2000万左右,而国内2024年乘用车销量为2756.3万辆,全球乘用车销量为7918.15万辆。换言之,仅这四家达成目标,就要占据国内市场72%,全球市场的25%,这一目标足够宏伟,同时也需要经历很激烈的内外部竞争才有可能达到。
尽管过去几年国内外市场,特别是新能源市场增长一直比较良好,但终究有见顶的一天,各家车企目标又定的比较高,也难怪理想汽车会“焦虑”,毕竟未来将会面临一个厮杀非常惨烈的存量市场,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和车企一样焦虑的,还有广大中小投资者。
在过去的时间里,新能源车企,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一直是比较热门的投资标的,高速增长的市场曾经让行业有过集体上涨的“梦幻时刻”。但就和理想们将要面临的“市场增长放缓后如何在存量市场博弈”的课题一样,我们也需要在对标的进行重新筛选。毕竟大潮退去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段永平的投资理念向来以简洁而深刻著称,“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不懂不投”、“安全边际”、“长期主义” 等核心思想,可以为我们在复杂的汽车行业中寻找优质投资标的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尤其在行业增速即将放缓、竞争加剧的当下,跳出短期销量波动和营销喧嚣,用这些理念审视企业,才能找到真正值得长期持有的标的。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核心在于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而企业的内在价值很大程度上由其商业模式和护城河决定。在汽车行业,拥有强大护城河的企业往往具备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可能体现在技术研发上,比如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推出性能更优、成本更低的产品。例如比亚迪在电池技术上的深耕和持续迭代,使其在新能源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这正是其内在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那些依赖外部技术供应、缺乏核心研发能力的车企,在行业技术快速迭代的浪潮中容易陷入被动,难以构建稳定的护城河。
“不懂不投” 要求投资者对所投资的企业及其所处行业有深入的理解。汽车行业正处于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关键时期,技术路线复杂多样,市场需求变化迅速。投资者需要搞清楚企业的战略布局是否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比如在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定位上,是专注于某个细分市场做深做透,还是盲目扩张产品线导致资源分散。理想早期凭借对中高端新能源 SUV 市场的精准把握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后续在纯电市场的战略摇摆和产品争议,也反映出对市场需求理解的偏差。而那些战略清晰、对行业趋势判断准确的企业,如始终聚焦纯电赛道并不断优化用户体验的特斯拉,更能获得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
“安全边际” 强调投资时要留有足够的缓冲空间,避免在过高估值时入场。在汽车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很多车企的股价可能会因短期业绩波动或市场情绪影响而出现大幅波动。投资者需要结合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负债水平等基本面因素,评估其合理估值区间。那些财务状况稳健、现金流充足、资产负债率合理的企业,在行业下行周期中更能抵御风险,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高的安全边际。相反,那些过度依赖融资、负债高企、盈利能力薄弱的车企,一旦市场环境恶化,很容易陷入财务危机,投资风险极大。当然这对于投资者也有一定的要求,就是必须学会一些简单的财务知识,以及客观地看待财报。
“长期主义” 则提醒投资者要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非短期的股价涨跌或销量数字。汽车行业的竞争是一场持久战,技术研发、品牌建设、供应链完善都需要长期投入。真正值得投资的企业,往往能够沉下心来进行长期布局,不被短期的市场热点或销售目标所裹挟。比如丰田虽然在新能源转型初期略显迟缓,但其在汽车制造工艺、质量管理、供应链体系等方面的长期积累,依然是其重要的竞争优势。而那些为了追求短期销量目标而采取激进营销手段、忽视产品质量和技术研发的企业,很难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总之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常态下,那些拥有坚实护城河、战略清晰可理解、财务稳健抗风险、坚持长期价值创造的企业,终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穿越周期的优质投资标的。
理想i8的碰撞风波与降价举措,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汽车行业的深层焦虑。销量下滑、竞品环伺、高增长目标承压,让头部车企在存量市场中愈发激进。但行业竞争终究要回归价值本质,无论是车企还是投资者,都需跳出短期喧嚣。正如段永平的投资理念所启示,唯有坚守核心技术护城河、保持战略清晰与财务稳健,方能在激烈厮杀中穿越周期。未来的汽车江湖,拼的不仅是营销热度,更是长期价值创造的硬实力。
来源:来咖智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