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中美惊现“神同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7 11:32 1

摘要: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

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青城桢楠

老川大闹全球贸易,今天关税,明天壁垒,中美、世界各国渐行渐远。

但,到底逆全球化进展到何等程度,才能达到“脱钩断链”呢?谁心里也没谱。

看直接贸易,中美之间确实越走越远,可看东南亚等贸易中转地,中美贸易实质逆转尚需时日。

更让人抓马的是,最近一系列经济数据反应出,全球化依旧紧紧相连。

7月3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的PMI情况。结果显示,7月份的PMI下滑到49.3%,创3个月来的低点。

49.3%,也就比4月份和1月份高一点点,属于比较弱的结果。

好巧不巧,美国近期公布的PMI数据,同样显示7月份的情况比较差。标普公布的Markit PMI显示,美国7月Markit制造业PMI下滑到49.5%,不仅跌破荣枯线,且创2024年12月以来新低。

7月份的Markit PMI单月下滑3.4个百分点,为三年来最大降幅。

打开美国Markit PMI的曲线图,发现2025年走势变化和中国官方的PMI惊人的雷同。都在年初经历了高点,美国是2月份,中国是3月份,高点后下滑了两个月左右,开始反弹,反弹3个月左右,又突然下挫。

刨除中国春节因素,中美制造业周期的关系,可能远比想象中的更紧密。

神同步?G2经济同时放缓

如今的世界早已不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代,各大国虽然认识,但各玩各的,彼此相对独立。

全球化时代和过往不同的,拆不开,不可逆。

这么多年下来,美国的内需和中国的外需之间,早以嵌套在一切,类似口香糖黏在头发上,除非把头发都剃了,否则弄不开。

在近期中美两国经济数据的细节里,有更多证据反映出这一点。

据华尔街见闻8月4日报道,高盛发现美股市场上,无论业绩好坏,消费股都在下跌。高盛非常不解,此前很少发生类似的情况。

据高盛消费品专家Scott Feiler的研究,消费股疲软并非因为业绩不佳,比如宝洁,尽管业绩超预期,可股价却是下跌的。

据统计,在已公布业绩的317家标普500指数公司中,83%的公司利润超出预期。这么大比例的超预期,股价却跌跌不休,只能说,市场对消费者的消费能否持续充满疑虑。

2025年,美国消费者信心一直处于相对低位。密西根消费者信心指数,2025年绝少超过100。要知道,过去5年,密西根消费者信心指数多数时间都在是100以上。

据联储证券的研究,2025年美国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创近些年的低点。

二季度,净出口、消费、政府支出三项里,净出口拉动作用最强为4.99%,消费仅为0.98%排在第二。和过往美国经济消费一家独大的结构相比,变化异常明显。

此外,尽管美国没有通缩,但通胀表现一直不如市场预期。无论老川加多少关税,都没有在美国CPI上有过多反应。

我们此前分析过,这一方面是中国产能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消费相对疲软。

进入7月,美国两大PMI数据显示订单下滑,这预示着未来美国消费的放缓。

在标普Markit PMI数据里,新增订单这一细分项,已经降低至49.7,创2024年12月以来新低。另一个ISM制造业PMI则显示,新订单指数为47.1,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的48.7。在ISM的统计中,新订单指数已经连续6个月萎缩。

从美国数据回到中国数据。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PMI数据出口新订单同样下滑。7月份的新出口订单为47.1%,创3月份来低点。

作为制造业的配套,非制造业指数里,新出口订单也从6月份的49.8%下滑到7月份的48.8%。

据统计局的数据,7月份,只有大企业的PMI还在荣枯线线以上,对外贸敏感的中小企业PMI均在荣枯线以下。其中,中型企业PMI为49.5%,小企业PMI为46.4%。

7月底,财新专门发文提到财新PMI十年维度和统计局之间数据的差异。尽管财新不认为自己的统计更偏向大企业,但财新承认,其样本主要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的企业多数是外贸敏感性企业。

改头换面之后,新财新7月制造业PMI第一次给出的数字为49.5%,低于市场预期的50.2%。为2023年10月以来,第二次进入收缩状态。

中美就业也同步?

近期,关于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争议很大。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美国7月的非农新增就业人数为7.3万人,远低于市场预期的10.4万人。让市场震惊的是,7月份的数据不及预期就算了,美国劳工统计局还大幅下调了5月和6月的数据。

据申万宏源等机构统计,美国劳工统计局把5月份的非农数字,从14.4万修改至1.9万人,6月份的数字则从14.7万调整为1.4万,两个月合计减少了25.8万人。5月、6月调整修饰后连续出现类似的情况,让人费解。

历史上,非农就业和美国经济关系紧密,如果非农就业连续低于预期,可能意味着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据兴业证券等机构的统计,从劳工统计局给出的数字看,政府部门是非农就业调整额重灾区,连续出现6万左右的负向调整。

即便考虑政府裁员,依然无法解释剩下的近10万人。因为无法得出合理解释,老川发飙了,他直接开除了劳工统计局局长埃丽卡·麦肯塔弗。

在社交媒体上,老川痛斥麦肯塔弗,在大选前将就业数据“提升至历史高位”,而在他胜选后,又将数据下调近100万个岗位,这是一场历史性的“骗局”,“50年来最大误差”。

有人力挺美国劳工统计局。

据第一财经报道,曾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内被任命为美国劳工统计局局长的比奇,与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局长葛罗申共同成立的“BLS之友”组织发布公开信,指责特朗普试图把坏消息归咎于他人,并称美国的就业统计过程“采用了去中心化设计以防止干预”。

或许,是老川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据华尔街见闻消息,2025年6月4日,美国劳工部预算简报文件显示,老川削减劳工统计8%的预算和人员编制,将会带来数据质量下降的考验。这几个月的结果,似乎印证了劳工部内部的判断。

考虑到数据信任度打折扣,市场预期当前7月份非农数据的结果,可能会被下调。

非农的趋势是确定的,就是不断下调。

这一点可以和其他数据交叉验证。比如,ISM公布的PMI数据里,有关就业的指数,在7月份创5年多新低。

7月份当月就业指数为43.4,预期为46.8,前值为45。在ISM报告中写到,工厂担心需求下滑,选择裁X,降低成本。

据兴业证券统计,美国长期失业者人数不断增加。长期失业者为失业27周以上的失业者,7月份的数字创出近几年新高。

美国就业情况下滑,国内情况趋同。据招商证券的研报,长江商学院BCI 企业招工前瞻指数显示,2025 年 7 月数值跌至44.5,为2020年5月份以来的最低,反映企业招工意愿大幅缩减。

另外,在国家统计局的PMI统计里,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就业指数,均为低于荣枯水平。制造业PMI从业人员7月份的数字为48,连续18个月低于荣枯水平,非制造业PMI从业人员7月份的指数为46.4,多个月走低。

就业的不稳定,会直接冲击现金流,上有老下有下的群体受的影响最大。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近期发布的《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个人消费类不良贷款占比持续增长,未诉讼资产数量持续上升。

借款人集中在40至45岁,和外贸关系密切的华东、华南等重点区域,其中,华东地区已经连续4年占比最高。

经济数据不好,各国政府当然希望通过货币政策,降低利率等手段刺激经济。老川一直施压美联储,频繁威胁鲍威尔,相信政府债务和消费疲软问题,他很清楚。

7月份,美联储的议息会议出现罕见的对峙局面。据中国新闻网的报道,7月份的议息会议是30年来分歧最大的一次,有两位理事支持降息,对暂缓调整利率投下反对票。

美联储内部的态度迥异,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不同经济学者对美国经济现状的不同解读。

中美经济当前都在遭遇共同难题,经济的问题不在外部,而在内部。

美国靠加税,无法解决内部需求下滑,消费放缓,甚至疲软的态势。

据财联社8月1日报道,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最新测算显示,美国的关税水平已经达到17.3%,为1935年以来最高水平。

这么高的关税如果有意义,美国就业、PMI等数据,就不应该是如此走势。

反过来,中国同样如此,关税或许不是真问题,内需才是。在一场比拼内需的较量中,谁先让民众过上好日子,让内需崛起,谁才能赢得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来源:叶檀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