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疾控部门了解到,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将成为本市常态化的健康预警机制,以更好帮助公众应对未来的高温天气。结合气象数据和健康数据,一旦预测次日有三个区的高风险和极高风险面积超过50%,就会触发预警机制,于晚20点左右在官方渠道发布预警提示,其预警
8月5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局与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发布全市首个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疾控部门了解到,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将成为本市常态化的健康预警机制,以更好帮助公众应对未来的高温天气。结合气象数据和健康数据,一旦预测次日有三个区的高风险和极高风险面积超过50%,就会触发预警机制,于晚20点左右在官方渠道发布预警提示,其预警精度可达街区级别。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包括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两个部分。预警共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5个风险等级。其中,较高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面向公众发布。
北京为何新增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当前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变暖显著。我国处于气候变化敏感区,升温明显,高温热浪频发,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北京市疾控中心环境卫生所主管医师刘奇琛博士告诉北青报记者,早在几年前,国家疾控局和中国气象局就已经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将气象部门高精度的气温预报能力,与疾控部门的高温健康风险评估算法及预警模型有机集成,成功转化形成我国首个精度达到街区(5km×5km)级别的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服务产品。
去年年初,北京市疾控中心被纳入国家疾控局开展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适宜技术应用试点单位。围绕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服务产品的应用,中心前期组织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依托国家平台获取了相关技术支持和数据接口,为本市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奇琛表示,在7月2日国家疾控局联合中国气象局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信息后,北京市也一直在积极开展监测,前段时间北京连续遭遇暴雨天气,未达到发布标准,最近气温回升出现高温天气,触发了预警机制,于是有了北京市的第一次发布。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机制如何触发?
刘奇琛表示,在风险预警图上可以看到,北京地图上有黄色、橙色、红色的方格,表示所在区域的高温健康风险等级,依次为较高、高和极高。依托国家的预警方法,我们将北京地图按照5km乘以5km的范围划分成一个个网格,结合次日气象预报数据和健康信息去做颜色区分。以一个单独的区为例,可能南北跨度很大,温度也不同,颜色分布就有差异,但是按照25平方公里为一个格点去测算风险等级,其预测精度可以精确到街区级别。
在国家层面,当相邻三个省份加起来有超过50%的面积风险达到高风险或极高风险时,就会发布风险提示。北京参考了国家的做法,全市16个区中,一旦有三个区超过50%的面积达到高或极高风险时,北京市疾控局和气象局就会联动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气温数据和健康数据如何联动?
刘奇琛表示,主要依据是:国家疾控部门和气象部门按照气象监测与人群健康大数据来确定的预警方法。
刘奇琛说,他们此前已结合全国近10年2400个气象站点的历史观测数据,同时容纳了海量的健康、疾病等数据,采用各地区相对温度阈值方法、计算每个地区的风险阈值,也就是说,能够测算出在一定的气温之下,相应的死亡或者发病人数的规律,进而给出风险等级提示。他们通过建立起一套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影响预报产品模型算法,研发出了全国精细化高温健康气象风险智能网格预警产品及高温健康影响预报客观化产品,并实现了信息共享。
为何有的地方并没有高温预警,
却有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根据北京市疾控局8月5日晚发布的官方解读信息,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是因地制宜的,它以人群健康风险为导向,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当地的高温过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拓宽了健康风险提示的适用范围。有的地方温度相对较低,但健康风险等级却较高,是因为当地在气温较低,甚至还未达到35℃时,就已可以发现居民的健康风险显著攀升,这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如常年居住在凉爽舒适地区的居民,他们习惯于较少使用空调等降温设备,甚至部分家庭未安装空调,身体也更适应凉爽天气,这些习惯和特点综合起来就导致热适应能力较低,温度略有升高、居民的健康风险就显著攀升。
为了保护这些地区的公众,需根据健康风险等级而非仅温度高低发布预警提示,从而全面、精准地防护公众的健康。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高温的适应能力也是逐步增强的,疾控部门和气象部门也会基于双方监测到的健康大数据和气象数据持续做好评估,及时优化升级现有的预警模型。
【揭秘】
从响应到发布
3.5小时制出首条预警信息
8月5日晚20时40分左右,北京市首条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信息在各大平台刷屏。围绕这条信息的制作发布,北京市疾控中心环境卫生所主管医师刘奇琛博士向北青报记者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这是北京市疾控局与市气象局首次联合发布的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一个不得不提的背景是,今年6月,北京市疾控局牵头发布《北京市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整合14个市级部门的力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防范气候变化导致的健康风险,这是跨部门联动的制度保障。北京市疾控中心和气象部门已有多年合作历史,包括已经推出的蚊虫叮咬指数。这次开展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两部门也提前对接,建立了工作群随时沟通,后续将持续合作开展低温健康预警等工作。
刘奇琛回忆,8月5日下午五点左右,市疾控中心收到了来自气象部门的监测信息,提示第二天可能有高温天气,需要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借鉴国家层面的实践经验,两部门联合工作群迅速运转起来:传递气象数据、汇总分析结果、制作风险地图、撰写预警措辞、核对影响区域面积等各项工作逐步推进,并分别与北京市疾控局和气象局对接,协调新媒体平台小编做好发布准备。至当日18时许,预警结果全部整理完毕。为保准确,市疾控部门将预警信息交给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把关,北京气象部门也将信息提交给国家气象部门把关,多重审核保证信息准确。
刘奇琛说:“别看发布的预警信息只有寥寥几句,其中大有讲究,风险程度按照较高、高、极高风险排列;各区排列顺序则是按照风险面积由高到低排列。不同等级下的风险提示已经按照国家疾控局的指导提前预制好。好在我们把工作都做在了前面,不然是来不及的。”
晚上20点40分左右,北京市第一条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信息正式发布。“发的时候不紧张,因为有各级同事一起层层把关。但发出来之后,我一直盯着各大平台和网站刷,一直关注着网友们的反应。”当晚,这条信息被主流媒体铺天盖地地转发,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评论,“首次实战应用,看到信息这么受关注,说明健康气象服务确实是有社会需求和期待的。”刘奇琛心中悬着的石头也落了地。
“气象预报一般时间越近越准确,接到预警任务一般在傍晚,预报的时段是当晚8点到次日晚8点,因此必须争取在头天晚上8点发出。但天气变化无常,我们没法明确预计当天需不需要准备发预警,这个事儿始终在变。”天气的不确定性,需要刘奇琛和同事们随时待命。
“虽然工作量可能会增加,但也都值得”,刘奇琛说,“时代在发展,老百姓的健康需求更多元;气候在变化,这也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大问题。北京有其特殊性,是中国首都,也是世界的重要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北京肯定要做充分的准备,用更加精细化、预防性的服务,运用人工智能、智慧技术等,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的指导”。
最近天热,注意防暑
来源:北京市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