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东:关于教师成长的底层思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05:30 1

摘要: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致力于为中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师范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为中国教师的专业研修和生命成长创造出一种新模式。

2025年08月07日 05:30新网师

08月06日 20:00 直播

已失效

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实践

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致力于为中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师范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为中国教师的专业研修和生命成长创造出一种新模式。

370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1

什么是成长?

不是读几本书,不是靠近高人,不是做成几件事,更不是栽几个跟头。

知识管理专家田志刚说:“只有做正确而困难的事,才是成长。

一是“正确”,二是“困难”。

我认为还应再加一点:坚持。

只有以研究的方式对待工作,才能趋向正确,如果单凭经验,自以为是,就容易跑偏。

求困难不符合人的本能,喜欢做容易的事才是本性。成长,在某种程度是反本能的行为。

要有根本性成长,需要考虑时间的维度。急功近利,只想立竿见影,怎么可能?

02

“行动就有收获”,这是针对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空说不做的情况而言。

“坚持创造奇迹”,这是针对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虎头蛇尾者而言。

但有多大收获?创造什么奇迹?这就不仅仅凭“行动”和“坚持”,还要靠行动中的反思与迭代,坚持中的优化和创新。

03

想要获得更快的成长,要勤奋。

但要摆脱假性勤奋,表演性勤奋。

以终为始,紧盯目标,只有真正有效的勤奋,才能有真正有效的成长。

04

成长的捷径是得到高人的指导。

向高人请教的最好方式是什么?

还不是拉近关系,而是争取参与到高人的事业、事务中。

在一起做事中,自然得到指导。

只不过,“指导”可能叫另外的名字:有时称“鼓励”,有时叫“批评”。

05

成长的前提是认识自己。

什么是认识自己?

第一点,洞察自己能够在什么方面达到优秀。同样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面无法优秀。

第二点是,发现自己对什么充满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外在奖赏下的热情,而是内在驱动下的热情。

第三点是,明白自己的哪些努力能创造价值,或回报。

这三点的交集,就是自己应该深耕的领域或方向。

06

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反思。

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缺乏反思,二是低效反思。

第一,为什么缺乏反思,因为习惯把问题合理化。比如有学生成绩不好,不是反思自己哪里需要调整,而是认为“这个孩子家庭条件不好,否则,我同样的讲课,为什么别的孩子就能学会呢?”这样一想,就难以反思了。有时,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第二,低效反思的原因是什么?一是缺乏理论或专家的指导,没有异质性思维的介入,反思只是停留在表面或单个维度,难以真正激活思维。二是缺乏行动,实践既是反思的目的,也是检验反思的工具,思而不行,就只是虚无渺茫的念头。三是缺乏共同体,独自思考很难突破个人认知的局限性,萝卜汤炖萝卜,炖来炖去,一个味道。

07

走路“偏航”,对提醒的人常会感谢并反思,做出调整。

思路“偏航”,对提醒的人常不以为意,并竭力辩护。

所有的管理,归根到底是自我管理。

所有的教育,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

08

对于教师,如何才能保持持久的学习内驱力和生命活力?答案是,从浪漫进入精确。

如何才能进入精确期?做研究。

向名师究竟应该学习什么?

一是精深阅读,持续写作。具备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能力。

二是做研究,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浪漫期感受到的是名师的魅力,精确期感受到的是知识的魅力。后者才是最持久的。

09

奋斗的动力从哪里来?

归根到底:一是希望,二是失望。

希望,就是成功的可能。看到可能性,知道有可能实现、得到、获取,进而激发出内在的渴望感而精神振奋、勇气鼓足、快马加鞭。

失望,就是挫败、跌倒、遇阻,因不愿意、不甘心、不罢休,强烈要摆脱难以忍受的现实困境,所以奋起一搏、孤注一掷,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受常人不愿受的罪。

大多数人本来都有进取心,为何随着年龄增加,逐渐“躺平“?

一是感觉无论如何奋斗也难以实现梦想;

二是即使不奋斗也差不到哪儿去。

10

当处境、条件都大体相同时,导致人与人之间差别的因素,并不是天赋(当然,天赋非常重要),归根到底是两个因素:

一是自律,二是吃苦。

自律,就是长时间的和自己的惰性、欲望、拖延等等作斗争,就是持续不断地给自己注入坚持下去的力量。

吃苦,就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日复一日,默默地投入枯燥乏味的事中。

久而久之,自律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而起初感觉到的“吃苦”,也会由于领会到内在的意义和魅力而嚼出不同的味道。

11

真正的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1.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重要的是耐力和恒心,而不是起跑和冲动。

2.一开始别冲得太猛了,冲得猛难持久。

3.过程是枯燥、孤独的,最终的对手是自己,不是他人。

4.别担心人多竞争大,大部分“表演性学习”者过了新鲜感,会陆续退出。

12

教师学习,最终目的不是单纯掌握知识,而是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知识,就是怀特海批判的“呆滞的知识”。

教师也需明白,什么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倪闽景分析高品质学习的几个特点,很有道理:

“真正好的学习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求慢而不是求快的,只有慢才能锻造思维深度,才能在与人交往中铸造深度的人际关系;

是求难而不是求易的,只有挑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求少而不是求多的,只有少才能有闲暇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多样化的大脑;

是求拙而不是求巧的,唯有求拙才能培养一个人的钻研精神和韧性。”

13

教师要研究学习,学会学习。 也就是说,学习,本身也是需要学习的。

“教学”中包含“教法”和“学法”。教师往往重视“教法”,而忽视“学法”。

但“学法”决定“教法”,所谓“以学定教”。不懂“学法”,就难以精确“教法”。

对此,陶行知有段话非常精辟:“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所建议的答语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

这就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教师要研究“学法”,意味着什么?

首先,要理解自己的“学法”,改变自己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泛在学习、跨界学习、共同体学习、深度学习、终身学习等。

其次,研读《人是如何学习的》《刻意练习》等有关认知心理学的书籍。

再次,研究儿童心理特征,如积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教师自己的学法深度影响教法。许多老师为何深受知识中心影响,习惯“满堂灌”?因为自己就是那样学习的。

14

众多能力中,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毋庸置疑是沟通能力。

不论是完成教学任务,组织管理学生,还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都离不开沟通。

教师沟通能力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表达不清晰:有些教师在表达时语言不够清晰,或者说话时语调、声音等表现不够好,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或者听不清。

2.缺乏倾听能力:教师有时会只考虑自己的看法而忽略了学生的意见,不愿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建议。

3.情感控制不当: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情感容易波动,情绪化,或者情绪控制不当,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4.不够耐心:有些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缺乏足够的耐心,不愿意仔细聆听学生的问题和疑虑,导致学生不能获得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5.缺乏反馈和评估:有些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评估,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和反应,难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15

思维的懒惰比身体的懒惰更可怕。

所有的痛苦都是思维懒惰造成的。不仔细思考问题的本质、行为的目的,只是一味顺从世间法则,或是套用以往的经验,妄加判断,这是思维惰性最直接的体现。

要克服思维的懒惰:

一是培养对真理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二是学会批判性思维,不盲从和接受表面的观点;

三是能多元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看待问题,开放心态,接纳多样的观点和意见;

四是通过广泛阅读和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观念;

五是持续反思和自我提问,定期回顾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决策过程,发现自己的盲点和偏见。

我给新网师提建议

来源:新网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