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记忆力下降是不是要得老年痴呆”成了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玩笑。但玩笑背后,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医学问题。今天,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的医生就来跟大家聊聊:被称为老年痴呆的“阿尔茨海默病”,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早发现、早应对?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记忆力下降是不是要得老年痴呆”成了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玩笑。但玩笑背后,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医学问题。今天,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的医生就来跟大家聊聊:被称为老年痴呆的“阿尔茨海默病”,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早发现、早应对?
老年痴呆≠“老糊涂”
老年痴呆,医学上称为“阿尔茨海默病”,它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它不是正常衰老的必然结果:有的人80岁依然思维清晰,有的人60岁就可能出现症状,两者的区别在于神经细胞的病变是否发生。
身体会发出哪些“预警信号”?
老年痴呆的核心是“认知功能减退”,但早期症状往往很隐蔽,容易被忽略。如果家人出现这些表现,要提高警惕:
一是近事记忆“断崖式”衰退。不是偶尔忘事,而是反复遗忘且无法回忆——刚说过的话转身就忘,刚放好的钥匙找半天,甚至忘了自己是否吃过饭。但奇怪的是,他们对几十年前的往事(比如年轻时的工作细节)却记得很清楚,这是早期最典型的特点。
二是生活能力悄悄“缩水”以前熟练的技能突然变陌生:做饭时煮粥忘了放水,住了几十年的小区出门后找不到家,穿衣服时分不清正反面、系错扣子。这些看似“粗心”的失误,其实是大脑协调能力下降的信号。
三是性格情绪“判若两人”。温和的人可能变得暴躁多疑,总怀疑家人偷东西;开朗的人可能突然抑郁淡漠,对爱好、家人都漠不关心;还有人会反复做同一件事(比如反复开关门),甚至出现幻觉(看到不存在的东西)。
得了老年痴呆,该怎么办?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虽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干预,能显著改善症状、延长患者自理时间。
首先要尽早就诊。到神经内科或老年医学科做检查(如认知量表评估、头颅MRI),医生会开具改善认知的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同时排除“假性痴呆”——像甲状腺问题、抑郁症等引起的认知障碍,其实是可以治疗的。
照护者也有技巧:要创造“安全熟悉”的环境,比如把钥匙固定挂在门口,在墙上贴“关火”“吃药时间”的提醒便签,移除地上杂物防跌倒;沟通时慢一点、说清楚,少用复杂指令(比如不说“快去穿外套出门”,而是分步骤说“先拿蓝色外套,穿好我们出门”);遇到患者说“胡话”或发脾气,别较真,试着转移注意力(比如“我们去吃点水果吧”),避免让对方感到被指责。
患者自身也能主动锻炼:记日记、玩拼图、听老歌回忆往事,或散步、打太极拳,这些轻度活动能帮助保持大脑活跃度。
老年痴呆能预防吗?如何延缓进展?
遗憾的是,老年痴呆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干预能延缓病程。更重要的是,很多习惯能从年轻时就开始养成,降低患病风险:
1、给大脑“做运动”:多读书、学新技能(比如用智能手机、学画画),下棋、打牌等益智活动也能锻炼思维;别总说“老了学不会”,大脑越用越灵活。
2、保护血管就是保护大脑:低盐低脂饮食,每周150分钟快走、游泳等运动,控制“三高”,戒烟限酒——脑血管健康了,大脑才能获得充足的营养。
3、别让孤独“伤害”大脑:多和家人朋友聊天、参加社区活动,甚至养宠物,社交能刺激大脑活跃度,减少抑郁风险。
4、睡好“修复觉”: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睡眠中大脑会“清理”损伤细胞的有害物质,长期熬夜可能加速认知衰退。
记忆是生命的刻度,当阿尔茨海默病悄悄擦去这些刻度时,早发现、早干预就是最好的守护。如果家人已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到医院做认知评估和检查,才能让他们更久地留住生活的温度。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 李莉 唐慧奕 甘璐
来源:大众卫生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