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岁月,自贡盐场如何构筑牛瘟防治体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10:51 1

摘要: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晚清至民国时期,自贡盐场役牛繁盛时多达十万头,一般年景维持着役牛三万头的规模。这些役牛承担着盐井开凿、修治、汲卤等盐场核心工作,是自贡井盐生产的重要动力来源。

编者按:自贡盐业生产曾与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井盐生产主要动力来源的牛只,关系着自贡盐场的兴衰,曾有俗语“牛兴井旺、牛亡场衰”的说法。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晚清至民国时期,自贡盐场役牛繁盛时多达十万头,一般年景维持着役牛三万头的规模。这些役牛承担着盐井开凿、修治、汲卤等盐场核心工作,是自贡井盐生产的重要动力来源。

在自贡盐场狭小区域内,高密度、大规模饲养牛只,以当年的饲养卫生、医疗救治条件,牛瘟发生难以避免(也称牛疫,俗名烂肠瘟,是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黏膜先起水泡,继而溃烂起假膜,以口唇黏膜病理变化最为显著),并形成三五年小流行、十年大暴发的规律。1916年,简阳傅崇榘(笔名樵斧)所著《自流井》一书中记载:“每井必需牛力,多则一百二十牛,少亦须七八十牛,全井地方不下十万余牛。……乙卯(1915)六七八九月牛病流行……,毙牛四千数百只。”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自贡盐场奉令增产井盐。增产,势必需要起复旧井、开凿新井、多增产卤水,这也意味着需要有更多、更稳定的动力支持。虽然,此时自贡盐场已大量使用蒸汽机提供生产动力,但由于起复旧井的特殊性及机械配件来源不稳定,牛依然在抗战井盐增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16年,樵斧所著《自流井》(自贡市档案馆藏)

面对随时可能暴发的牛瘟疫情,作为承担自贡盐场“增产赶运”组织协调重任的川康盐务管理局,为守护自贡盐场生产的动力之源,毅然承担起了自贡盐场牛只的防疫工作。

1946年11月5日,汲卤牛推公会关于拨款救济致川康盐务管理局的呈(自贡市档案馆藏)

让我们翻开那些尘封的档案,近距离了解川康盐务管理局数年间,从“一无所知”到“专设机构”“广泛宣传”到“体系防控”所作的诸多努力,为自贡盐牛安全筑起了“安全”防线。

建机构 组建专业防控队伍

为保障盐场生产动力来源稳定,1939年1月1日,四川盐务管理局兽疫防治所成立,首任自贡兽疫防治所主任为王洪章(时年24岁,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学士)。1939年5月,该机构更名为川康盐务管理局兽疫防治所,(以下简称“兽疫防治所”),并在富荣东场(自流井)、富荣西场(贡井)设立兽疫防治股,设立之初仅有技师、助理员各1人,练习生2人。经费在川康盐务管理局公益费下支出。

1939年1月5日,四川盐务管理局兽疫防治所为成立日期致四川盐务管理局的呈(自贡市档案馆藏)

兽疫防治所成立当年,便遭遇了一场严峻挑战。1939年7月,富荣两场暴发牛瘟。截至8月底,各井灶死牛已达144头。面对药物短缺、人员不足的困境,川康盐务管理局紧急联合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1931年12月24日成立,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农业科研机构)、四川农业改进所(1938年9月1日成立)成立督导团,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共治牛瘟。经过数月苦战,直至11月25日才告扑灭这场“牛瘟”的流行。

这场恶战,让川康盐务管理局深刻地认识到,单靠临时性的技术支援,难以满足盐场对“牛瘟防控”长期需求,必须组建一支稳定的专业防控力量,避免因“牛瘟”阻碍井盐生产。有鉴于此,1939年11月27日,川康盐务管理局向国民政府财政部盐务总局报请将该所改为永久机关,并进一步延聘技术人才扩大组织规模,全力保障经费来源。

1939年11月27日,川康盐务管理局为扩大兽疫防治所规模改为永久机关致财政部盐务总局的呈(自贡市档案馆藏)

1940年7月1日,国民政府农林部成立。在此背景下,1943年1月1日,由国民政府财政部、农林部合办的川康盐区兽疫防治所正式成立。改组后的兽疫防治所,分别在富荣东场、富荣西场设立防疫队,职员扩充至44人,经费在川康盐务管理局公益费项下列支。据资料显示,兽疫防治所在该年度经常费支出821550.74元,事业费支出328520元,合计1150070.74元,在川康盐务管理局年度公益费中列支。而当年该局公益费总额为452万元(公益费来源,每担盐提取1元。1943年自贡盐场共产盐452万担)。公益费支出包括该局组建的自贡市保育院、盐区医院等机构运转经费和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资助费用。兽疫防治所年度支出,已占到该局公益费总额的25.44%。这充分表明,川康盐务管理局对盐场牛只防疫工作和这支专业防控队伍的重视与支持。

1943年1月,川康盐区兽疫防治所为成立及启用钤记日期致自贡市政府的函(自贡市档案馆藏)

强宣传 提升社会大众认知

长期以来,自贡盐场牛只养殖户不太重视役牛的饲养卫生环境,牛只生病主要依靠传统中医兽医药物进行救治。在自贡,牛只服用的药物,被称为“牛药”。简阳傅崇榘所著《自流井》中“牛药,每月钱三十千文”的记载,也印证了当时自贡盐场“牛药”的普遍使用。从事传统兽医职业者,俗称为“牛太医”,他们或是家传医技、或是半路出家,从事该行业人员良莠不齐,更有见利忘义者混杂于其中。

兽疫防治所成立后,最大的障碍便是社会公众的不认同。无论是盐场牛只饲养者、还是盐场井灶现场负责人以及盐场商人群体,一是对兽疫防治所采用西医方式,即打针喂药的方式防治牛瘟等疫病,心存顾虑、难以接受。二是各井灶负责人只注重役牛使用,对“牛瘟”等传染病认识不足。在牛只病死后,甚至偷宰私屠售卖,用以弥补损失。三是牛牌子(喂养牛只的人)们文化素质低,常抱有侥幸心理,隐匿疫情不报。

为此,在川康盐务管理局的强力推动下,兽疫防治所在成立首月,便在《新运日报》《自贡民报》刊登《告民众书》和《防治牛瘟须知》,进行广泛宣传。同时,还印制了大量宣传单、宣传册在各盐场井灶张贴发放。为确保防治知识真正做到盐场人人皆知,川康盐务管理局明令各盐场,必须定期召集井灶负责人或经理集中谈话,由兽疫防疫人员到现场开展防疫宣传和讲座,采取强制性手段将兽病防疫知识灌输给生产一线的管理者和盐场投资人,务必在盐场上下形成牛瘟等疫病防治的认知基础。

兽疫防治所还结合盐场生产实际,建立起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每月统计牛只动态(新增、病死、迁移等数据),定期指导井灶开展家畜卫生管理,深入讲解防疫要点。通过不断地宣传,自贡盐场逐步形成了牛瘟疫病防治共识。

1939年2月13日,《预防牛瘟须知》(自贡市档案馆藏)

立规矩 编织疫情防控网络

为防止各井灶经营者和牛只养殖户阳奉阴违,切实保证全市盐场防疫举措落到实处,川康盐务管理局以及兽疫防治所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强制防疫规章和制度,以此编织防控网络。

1943年4月23日,制定《扑灭牛瘟紧急实施办法》,主要内容为:“一是牛瘟区域,一经划定后严禁牛只出入,于必要时并得断绝与区外之一切交通。二是疫区内所有牛只均须注射血清不得借故拒绝。三是各井灶若发现病牛,须立刻报告就近盐务机关及兽疫防治队,不得隐匿。四是各井灶应绝对服从防疫人员之指挥,施行消毒隔离以及其他防治上之一切处置。五是凡有病牛、死牛不得任意买卖或宰剥,须经防疫人员检查后处置之。六是凡有病牛死牛之肉、血液、内脏及皮毛骨等均能传染不得移出疫区。七是严禁染毒物品(饲料、粪便以及用具等)携出疫区以外”。若有违反以上七条中之任一条者,川康盐务管理局将予以严格处罚。

1943年4月23日,《扑灭牛瘟紧急实施办法》(自贡市档案馆藏)

1944年6月28日,制定《管制新牛及病牛暂行办法》,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各牛推井及推户购入新牛及发现病牛,务于当日内呈报分场署所或兽疫防治队,以便派员检查治疗。二是新牛及病牛未经防治人员许可前,不得与其他健牛共同饲养。三是各牛推井及推户之牛只,如发生牛瘟病(大症)时,病牛不得暗自牵走及增添新牛,一切须听从防治人员之指导。四是推户牛只移动时必须于前一日呈报分场署所。五是如有新牛及病牛隐避不报及不遵从防治人员之指导者,即予严办。”

1944年6月28日,《管制新牛及病牛暂行办法》(自贡市档案馆藏)

1944年9月8日,《自贡新闻》报道了贡井牛瘟流行,并刊出自流井兽疫防治队为防止病疫传播发布的三项规定:一是新牛未经注射,不准入境汲卤。二是新牛病牛应接受防治人员合理之处理。三是新牛病牛未经防治人员许可,绝对禁止擅自牵入各井。

1944年9月8日,《自贡新闻》关于《牛逃难 贡井牛瘟流行 自井封锁入境》的报道(自贡市档案馆藏)

这些逐步完善的疫病控制措施,让自贡盐场构建起从疫情应急、牲畜检疫到日常管理的制度网络,为防止盐场牛只交叉感染、控制疫情扩散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建体系 综合防控牛瘟疫病

为整体提升自贡盐场疫病防控能力,川康盐务管理局强力推行一系列基于现代西医兽医学的防控措施,以期形成整体防控、救治、预防体系。

在救治方面,采取治疗与紧急预防,对患病牛只使用抗牛瘟血清治疗,并对邻近井灶的役牛注射血清进行紧急预防,建立免疫屏障。

在预防方面,采取主动免疫,在未发生牛瘟前,推行循环轮回式疫苗接种,确保每头牛均免疫两次,在牛群中建立长效群体免疫力。

在经济方面,采取补偿补助,对因注射疫苗死亡的牛只按牛价七成给予津贴,降低经营者对接种疫苗风险的抵触。

在药物方面,筹建成立血清厂,并与中央畜牧实验所、西北防疫处等机构签订合同,保障血清和疫苗的稳定供应,保障日常所需。

据档案显示,1943年自贡盐场共消耗牛瘟脏器苗116565毫升、抗牛瘟血清184650毫升。如此庞大的药品消耗量,说明了当年牛只治疗与疫苗接种的数量和覆盖率。

1944年自贡盐场各井灶推牛情况统计表(根据兽疫防治所1944年各月份工作报告制作)

从1944年自贡盐场井灶推牛情况统计表中,不难发现疫苗接种率在不同月份有波动(可能与疫苗供应有关),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这表明,疫病科学免疫、防控的观念逐渐被公众接受,防控网络日趋完善,疫苗供应也趋向稳定。此外,全年(除2月无数据)共报告43例病牛,年均治愈率达62.79%。1月、9月和12月出现了零病例,全年未暴发大规模疫情。

1945年3月28日,川康盐务管理局基于对牛瘟疫情预防,制定《防止井灶添购新牛带疫情入井办法》,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各井灶新购推牛,须单独隔离一星期后注射血清预防量。二是注射血清预防量一星期后,须经检查确无病态,始准牵入合群使用,复经二星期施注疫苗。三是新牛在单独隔离期间,若发生传染病速令井户并派税警押解,牵出离盐区二十里以外地点。四是各井灶购买新牛,若不单独隔离因此发生瘟疫,以致倒毙则令各井灶限期补足所损失之牛只,并不得贷款。五是各井灶添购新牛情报及一切动态,由查产员负责随时呈报,并随时与防治队及税警联系。六是检查牛体及一切防治注射由防治队负责,并与查产员及税警随时取联系。”这些措施,对于自贡盐场牛瘟疫病预防作出了更为详细、具体的规定,初步建立起相对成型的疫情监测、畜牧预防、疫病治疗、疫情控制的综合防控体系。

1945年3月28日,《防止井灶添购新牛带疫情入井办法》(自贡市档案馆藏)

抗战胜利后,由于战时使命完成,1946年5月兽疫防治所奉命裁撤。但在那段抗战岁月里,川康盐务管理局及兽疫防治所成功降服“牛瘟”、构筑疫情防线具体实践及相关举措,不仅有效保障了盐场年均20万吨食盐的稳定产出,凸显了抗战时期自贡盐场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精神品质,更为后世畜牧兽医事业动物疫病治疗、防控、预防以及社会动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实践财富。

编辑:刘汶林

编审:喻佳

来源:自贡观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