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全球内陆发展中国家而言,地理隔绝不仅是挑战,更是代价高昂的贸易壁垒。由于缺乏直接出海口,这些国家承受着居高不下的运输成本、迟缓的物流时效,以及阻碍经济发展的繁琐边境程序。
图片:© ADB
一名不丹妇女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对全球内陆发展中国家而言,地理隔绝不仅是挑战,更是代价高昂的贸易壁垒。由于缺乏直接出海口,这些国家承受着居高不下的运输成本、迟缓的物流时效,以及阻碍经济发展的繁琐边境程序。
而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正使情况恶化:道路损毁、供应链中断,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持续威胁本就脆弱的基础设施。
有关这一问题的全球讨论正在升温,正在土库曼斯坦举行的联合国会议旨在通过更智能的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简化物流和更强大的区域联系,支持内陆国家实现从“陆锁区” 向“陆联枢纽”的转型。
第三次联合国内陆发展中国家问题会议进入第二天,阿瓦扎国际会议中心的气氛悄然转变。各国总统和政府首脑在周二开幕式后陆续离场,安保措施相应放宽,与会代表在会场内的行动便利度显著提升。
但会议节奏丝毫未减:会议室座无虚席,展台人头攒动,与会者穿梭于铺着白色长地毯的走廊,马不停蹄地赶赴一场接一场的边会活动。一支庞大的多语种青年志愿者团队引导着参会者在广阔的会场中穿行,既维持着高涨的会议热情,又保障了各项后勤工作的顺畅运转。
当日讨论聚焦如何突破地理劣势。主题圆桌会议专门探讨贸易议题——这对全球32个缺乏直接出海口的内陆发展中国家而言尤为迫切。由于地理隔绝,这些国家不得不依赖更漫长、更复杂的路线进入国际市场,导致成本攀升、竞争力下降。
但地理并非唯一障碍。许多陆锁国还面临基础设施陈旧、数字工具应用不足等问题,难以改善低效的运输时效。这些壁垒不仅阻碍贸易流通,更制约经济发展,使陆锁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持续扩大。
周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阿瓦扎向记者强调,内陆发展中国家需要智能物流体系、高效通关系统以及与过境国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他指出:“我们必须精简行政程序、实现边境作业数字化并升级交通网络,从而减少延误、降低成本。”
地理劣势的影响在数据中显露无遗。
内陆发展中国家人口占全球7%以上,但2024年其商品贸易额仅占全球总量的1.2%。这一悬殊差距鲜明揭示出:地理屏障如何转化为经济壁垒。
联合国大会去年通过的《2024-2034年阿瓦扎行动纲领》正试图改变这一现状。但要将愿景转化为成果,需要各国跨领域、跨边境的协同努力。
在阿瓦扎国际会议中心回荡着一个响亮口号——"从陆锁国到陆联国",这既是对突破地理桎梏的呼吁,更是将劣势转化为机遇的集体宣言。
国际道路运输联盟秘书长翁贝托·德·普雷托向《联合国新闻》指出:“事实证明,只要政策得当,内陆国家也能成为陆联国。我认为陆锁国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思维定式。”
普雷托强调,全球32个内陆发展中国家仅有11国加入了联合国支持的《国际公路货运公约》体系。该体系通过相互认可的海关程序,实现货物在密封运输单元内从起点直达终点。
他表示:“在我们管理的《国际公路货运公约》体系中,最大用户是乌兹别克斯坦——全球仅有的两个双重内陆国之一。这充分证明:政策得当,陆锁区可变成陆联枢纽。”
新技术为简化货物运输提供了更多可能。
世界海关组织秘书长伊恩·桑德斯解释道:“如何从纸质文件过渡到向政府部门数字化传输信息?我们需要建立单一窗口系统,通过统一电子数据入口,让政府能提前分析信息并做出决策。"
他分享了一些成功举措的例子,例如东非和西非的货物追踪以及中亚私营公司使用电子国际公路货运通行证(有时称为“商品护照”)。这些独特文件可确保货物过境期间暂缓缴纳的关税和税款得到担保。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副执行秘书德米特里·马里亚辛提供了另一范例。他在接受《联合国新闻》采访时指出,2023年通过的《跨里海走廊数字化路线图》运用联合国标准化工具与统一规范,通过铁路和里海航运等海陆联运方式,构建起亚欧之间的货物运输通道。
马里亚辛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加剧货运系统的脆弱性。数据显示,道路反复被淹、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以及干旱等灾害频发,已成为困扰中亚地区的持续性挑战。
为此,欧经委开发了纳入气候风险因素的交通基础设施压力测试工具,并推出基于卫星数据的在线平台。该平台可叠加显示贸易路线与气候灾害分布图,为投资决策提供智能支持。
周三适逢首个"内陆发展中国家特殊发展需要和挑战国际宣传日"。尽管每个内陆发展中国家面临独特的发展挑战,但它们拥有共同的优先事项。鉴于这些国家生活着近6亿人口,寻求共同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阿瓦扎会议向国际社会传递出清晰信号:地理隔绝绝非不可逾越的宿命。通过创新思维范式、构建有效政策框架、深化务实区域合作,内陆发展中国家完全能够实现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战略转型,最终迈向可持续繁荣。
来源:环球国际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