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在威尼斯的火车站,我坐在冰冷的地砖上,啃着掉落在地板上却三秒内被我捡回来的披萨。异国风景在眼前,天涯行囊在背上。”徐艺凌回忆道,“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行囊不止是行李,它像极了我自己——极致的轻便,满载着丰盈,永不停歇的远行。”
“那天在威尼斯的火车站,我坐在冰冷的地砖上,啃着掉落在地板上却三秒内被我捡回来的披萨。异国风景在眼前,天涯行囊在背上。”徐艺凌回忆道,“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行囊不止是行李,它像极了我自己——极致的轻便,满载着丰盈,永不停歇的远行。”
今年夏天,艺凌背上行囊,开启了环游欧洲之旅。三十天里,她与行囊的轨迹轧过十五座城市,以最轻便的姿态完成了一场不轻松的行走。
四年光阴里,她的成长轨迹点亮一个个成就,以最自然的状态完成了这趟名为“大学”的旅程。沿着脚步回溯时光,四年前,她已开始填充她的行囊,准备远航。
初入大学,行囊空空,该装进什么,她也曾迷茫。直到邂逅经济学,才仿佛找到了搭建骨架的支柱。这些知识不仅是理解世界的钥匙,更重塑了她的思维模式,指引着她的观察与实践:微观经济学的“机会成本” 让她明白抉择的本质是放弃,使她在选择时更懂权衡取舍,聚焦目标;计量经济学的“相关非因果” 奠定了她分析问题的底层逻辑,让她面对复杂关联时本能地质疑表象,深挖真实因果,避免误判;博弈论的思维框架赋予她洞察互动的透镜,使她在观察竞争、合作时,能深入理解各方策略动机;健康经济学的视角则培养她剖析政策或现象背后经济逻辑的敏感度,让她在旅行中亲历类似场景(如欧洲医疗排队)时,不仅能“看到”现象,更能“看懂”其背后复杂的经济动因和权衡考量。
“总结来说,经济学既有趣,又能帮我更好地理解世界如何运转。”深入学习后,一套理解世界的框架逐渐成型,成为支撑起行囊的坚实骨架。它帮助艺凌分辨、判断、决策,让她学会如何选择装什么,也坦然接受了“装不下所有东西”的现实。
骨架之外,通识课程如同缝织其间的布料,为行囊增添了更丰富的内涵与连接现实的触感。在“与自然对话”的课堂上,庞加莱关于“科学最终寻找的是美,是一些简单的事实,而非为了应用”的论述,给了她看待知识的新角度。“西方政治哲学”则像一扇窗,让她理解了社会契约论、马基雅维利思想等代表性西方政治思想。这些“不提供答案,只激发思考”的课程,也成为她行囊里的一部分,因此,她不再是旅游景点里的匆匆过客。站在历史遗迹前,或目睹社会运动的现场时,那些书本上的理论、课堂上的思辨仿佛被瞬间激活。她惊讶地发现,自己也能理解其背后历史逻辑、经济动因或政治博弈。
知识的框架已然搭好,但行走的方向仍需自己摸索。
如何确定行走方向?艺凌认为,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源动力”——对她而言,便是“保持好奇心”与“发挥影响力”。
大一暑假,在经历短暂的江西支教后,她深感时间有限,难以对学校产生真正可持续的影响。“如何让努力产生更持久的影响?”带着这份追问,她加入了ABC美好社会咨询社,目标明确:赋能公益组织,撬动长效改变。
作为团队最年轻的成员,专业深度的不足是现实挑战。“我清楚自己的短板,”艺凌坦言,“但这反而成了反向激励。”于是,她着手创建共享术语库以减少团队信息差,主动在项目关键节点协调沟通、推动会议进程。同时,她敏锐地抓住团队协作中那些职责模糊的“空白地带”,主动承担、弥合差距。通过精准把握细节、高效统筹资源和主动填补协作缝隙,艺凌成为了团队不可或缺的“粘合剂”和“推进器”。
(ABC美好咨询社结项照片,左一为徐艺凌)
除此以外,在ABC美好社会咨询社的多元实践也意外地拓宽了她的兴趣光谱,让“好奇心”有了更具体的落点。 她持续探索着教育、公益组织数字化等议题,努力的运用自己的咨询技能“授人以渔”,创造微小但可持续的改变。在赋能公益组织的过程中,她也亲身体验了“影响力”释放的满足感,这让她更清晰地锚定了职业方向——寻求一个能系统化、可持续发挥专业能力以创造价值的平台。
而其锻炼的核心能力,在求职季也迎来集中的爆发。 艺凌持续主动追踪商业动态,构建分析框架,多渠道深化商业理解。在vivo战略岗的激烈群面中,面对七位硕士竞争者,作为唯一的本科生,她凭借对小米造车案例的深刻洞察和条理清晰、富有说服力的阐述, 最终脱颖而出。
手握多个公司的录取通知,艺凌却再次回归核心标尺:“好奇心”的持续满足与“影响力”的最大化释放。尽管其他机会诱人,但与前辈的深度交流让她认识到:vivo战略岗不仅能满足她对商业世界底层逻辑的“好奇心”(如深入参与重大战略决策),更能提供系统化的成长路径和思考深度的锤炼,这最契合她“最大化学习成长”的当下目标,也是“影响力”未来得以更深远释放的根基。
从公益咨询的初探到商业战略的落地,艺凌将专业能力的精进、自我意识的锻炼、团队协作的成熟以及对商业世界底层逻辑的深刻理解,化作行囊里的财富。她步伐稳健,正迈向下一段充满可能性的征途。
如果说知识是货币,实践是干粮,那么戏剧,则是艺凌背包里始终散发微光与回响的一枚小小音箱。它声音不大,却总在人生岔路口轻声提醒她,勿忘最初那个站在聚光灯下心跳加速的自己。
对艺凌而言,戏剧绝非课余消遣。这颗种子早在小学音乐老师选中她担任舞台剧主角时便已埋下,大学时期,在友人一句“你的眼睛很灵动,很有天赋”的鼓励下真正萌芽。偶然观看的一部香港电影,更让她“像被点燃了一样”,开始认真思考将表演作为兴趣方向的可能性。 最终,基于资源可及性,她选择了舞台剧,加入了学校的莱茵戏剧社。
从加入社团,到一次次出演、参与导演拍摄、策划活动,她将“表达”锤炼成了肌肉记忆。这份投入也赋予了她底气:“戏剧让我更从容了,我相信无论什么场合都能自如掌控。”
(《蚌与珍珠》先导片拍摄剧组合照)
最令她难忘的,是参与《蚌与珍珠》先导片拍摄的经历。 整个剧组凌晨4点起床,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直至下午,只为捕捉海边的晨曦。艺凌饰演的母亲需要织围巾,任务紧急时,组员小微甚至在手术前后争分夺秒地在病床上完成了编织。“所有人的努力都指向最终的完美呈现,”艺凌回忆道,那种“合力拧成一股绳”的感觉无比珍贵。还有《大侠请留步》剧组密集排练的日子,从早上10点到晚12点, 虽然辛苦,但“跟大家一起工作的每一天都令人难忘。”这份对戏剧的热爱,是艺凌行囊里不愿舍弃的重量。
(《蚌与珍珠》剧照)
临近毕业,艺凌向自己发起了一项挑战:启动21天输出计划。灵感既源自学长学姐的实践,更源于她整合零散知识、锻炼中文表达与发挥影响力的渴望。她将主题划分为自我剖析与社会议题分析两大方向,回顾个人成长,借旅行之眼观察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化,考察各国的医疗模式——“不为点赞,不为证明,只为坚持表达。”
这场密集输出,宛如一次背包旅行的预演:“写作与行走相通,都需在不完美中前行。”虽受限于平台属性未能引发广泛传播,却收获了真诚共鸣,甚至带动了身边朋友提笔书写。这份锻造出的“表达肌肉”,同样有力支撑了她的求职之路。每一份offer的斩获,背后都凝聚着思考、拆解、表达与复盘的力量。
如今站在毕业路口回望,艺凌觉得大学最大的收获,或许便是向“找到热爱”这一终极命题更近了一步。她的背包不大,却很满。装过博弈论的作业、改了又改的剧本,也装过火车站地上的晚餐、写不出稿的沉默,还有输出挑战时每一个冥思苦想的夜晚。它也装着那些偶尔的困惑与持续的热爱、不确定的选择与微小但真实的前进。它从来不规整,也从不轻松,却是她行走至今最自然的姿态。
对于未来,艺凌的展望简单而笃定:拥抱更多体验——无论是旅行、戏剧,还是工作中的多元视角,她都渴望更深入地感受这个世界。她不怕路长,亦不急于抵达。背起这只盛满知识、探索、热爱与思考的行囊,大步向前,于她而言,已是丰盈的征途。
来源:恬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