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一种黏稠的、了无生气的震动,像一只被困在玻璃罐里的垂死飞蛾。我盯着它,看着手机屏幕在暗色的木纹桌面上,一明一暗地闪烁着微光,如同某种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执拗的信号。屏幕上跳动着两个字:奶奶。
手机在桌上震动时,我正对着一碗放凉的汤面发呆。
那是一种黏稠的、了无生气的震动,像一只被困在玻璃罐里的垂死飞蛾。我盯着它,看着手机屏幕在暗色的木纹桌面上,一明一暗地闪烁着微光,如同某种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执拗的信号。屏幕上跳动着两个字:奶奶。
我没有立刻接。
屋子里很静,静得能听见灰尘缓慢落地的声音。爸爸的遗像还摆在客厅正中,黑色的相框,他穿着那件他最喜欢的深蓝色夹克,嘴角带着一点点惯有的、混合着腼腆和固执的笑意。香炉里的香早就燃尽了,只剩下细细的、灰白的香灰,脆弱地堆积着,仿佛一阵微风就能将其吹散,了无痕迹。
空气里还残留着一股奇异的混合气味。是那种法事过后,香烛、纸钱、瓜果和人群气息交织在一起,久久不散的味道。它像一层看不见的薄膜,包裹着屋子里的每一件家具,也包裹着我。我甚至觉得,我一呼吸,就能吸入那些细小的、悲伤的颗粒。
爸爸的头七,刚刚过去。
这七天,像一场漫长而混乱的梦。我机械地迎来送往,对着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脸,点头,鞠躬,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谢谢”。我的悲伤被分割成无数细碎的片段,消解在繁琐的仪式和嘈杂的人声里。直到所有人都散去,屋子重新归于沉寂,那巨大的、完整的悲伤才像海啸一般,无声地将我淹没。
我以为,我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独自面对这场海啸。
手机的震动停了,屋子又恢复了那种令人心悸的安静。我拿起筷子,戳了戳碗里已经坨成一团的面条。汤是冷的,油凝结在表面,泛着一层白色的、令人不悦的光。我毫无食欲。胃里像塞了一团湿冷的棉花,沉重,麻木。
几秒后,手机又固执地响了起来。还是奶奶。
这一次,我划开了接听键。
“喂,奶奶。”我的声音有些沙哑,像生了锈的合页。
“哎,是我。”电话那头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响亮、中气十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这种穿透力,在过去三十年的人生里,曾无数次让我感到无所适从。
“嗯。”我应了一声,不知道该说什么。安慰的话?问候的话?在巨大的悲伤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你……你还好吧?”她顿了顿,语气里似乎挤出了一丝关切,但那关切像一件尺寸不合的衣服,穿在她身上,显得格外别扭。
“还好。”我说。
“那就好,那就好。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日子总要过下去的。”她用一种过来人的、总结陈词般的口吻说道。这是我这几天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每一位前来吊唁的长辈,都会用这句话作为开场白或者结束语。它像一个万能的公式,可以套用在任何生离死别的场合,既显得得体,又巧妙地与悲伤本身拉开了安全的距离。
我沉默着,听着电流里传来她略显急促的呼吸声。我知道,这通电话,重点一定不在这里。
果然,她清了清嗓子,那声音像是要把话题引向真正的轨道。“有件事,我想跟你说一下。你爸他……他走了,走得急,很多事没来得及交代。”
我的心,猛地沉了一下。像一块石头,直直地坠入深不见底的井里。
“什么事?”我问。
“就是……你堂弟阿明的事。”
阿明。
这个名字从她嘴里吐出来,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一张模糊的脸。那张脸,似乎永远都带着一种讨好的、怯懦的,又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精明的笑容。他是叔叔家的孩子,比我小两岁。从小,他就是奶奶心尖上的肉,是整个家族不言自明的“太子”。
“阿明他怎么了?”我的语气冷了下来。我能感觉到,我身体里的血液,似乎正在一点点变凉。
“你爸在的时候,每个月,都会给他四千块钱。”奶奶的声音压低了一些,但那种理所当然的意味却愈发浓厚,“这事儿,你知道吧?”
我愣住了。
四千块?每个月?给我那个三十岁了还游手好闲、眼高手低的堂弟?
我脑子里“嗡”的一声,像有无数只蜜蜂在里面横冲直撞。一瞬间,许多被我刻意忽略的、零碎的记忆片段,像潮水般涌了上来。
我想起,好几次家庭聚会上,叔叔婶婶总是在饭桌上唉声叹气,说阿明工作不顺,老板刻薄,社会艰难。而奶奶,总会用一种责备的眼神看向我爸,说:“老大,你现在出息了,在城里站稳了脚跟,可不能忘了你弟弟。阿明这孩子,从小就老实,容易吃亏,你要多帮衬着他点。”
我爸通常只是沉默地扒着饭,或者含糊地“嗯”一声。他的表情,总是被饭碗里升腾起的热气熏得有些模糊。我一直以为,那只是长辈间惯常的、无伤大雅的客套和施压。我从未想过,这背后,竟然有这样一笔持续的、具体的金钱往来。
四千块。
对于我和我爸妈这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这不是一笔小钱。我爸是一名中学老师,妈妈是普通的工厂文员,他们一辈子省吃俭用,连买一件新衣服都要犹豫再三。我工作后,时常想给他们换掉那台老旧的、启动时会发出巨大轰鸣声的冰箱,但他们总说:“还能用,别浪费那个钱。”
他们省下来的钱,就是这样“帮衬”了我的堂弟吗?
“我不知道。”我听到自己干巴巴地说,喉咙里像是被砂纸磨过。
“你不知道?”奶奶的音调瞬间拔高,带着一丝讶异和不满,“你爸没跟你说?哎,他就是这个性子,报喜不报忧,自己扛着。阿明这孩子,你也知道,前几年做生意亏了本,老婆也跟他闹离婚,日子过得难啊。你爸心疼他,就每个月接济他一点,让他好歹能把日子过下去。”
她口中的“接济”,听起来如此轻描淡写,仿佛只是在饭后递过去一包烟,或者在出门时塞过去两个水果。
“现在,你爸走了……”奶奶的声音顿了顿,我能想象出她在那头酝酿情绪的样子,或许还用手帕擦了擦根本不存在的眼泪,“这笔钱,也就断了。阿明昨天还给我打电话,哭着说下个月的房租都不知道在哪儿。你说这孩子,多可怜。”
我的手,紧紧地攥住了桌角。冰冷的、坚硬的木头边缘,硌得我指关节生疼。这种疼痛,让我混乱的大脑,有了一丝清明。
我好像预感到了她接下来要说什么。
果然,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那口气息穿过几百公里的距离,带着不容拒绝的道德分量,压在了我的耳膜上。
“所以,你看……你爸不在了,这个家,以后就得你来扛。你爸留下的这点情分,你得替他续上。那四千块钱,以后,就由你来给你堂弟吧。”
她说完这句话,电话那头陷入了短暂的等待。她似乎在等待我的一个“好”字。一个干脆的、孝顺的、理所当然的“好”字。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拉长了。
我能听见窗外远处传来的、模糊的汽车鸣笛声。能听见隔壁人家隐约的电视声。能听见我自己胸腔里,那颗心脏,正一下,一下,沉重而缓慢地跳动着。每一次跳动,都像在质问我。
凭什么?
这三个字,像一颗烧红的炭,在我心里烙下了一个滚烫的印记。
我没有哭,也没有怒吼。一种比愤怒更深沉、比悲伤更冰冷的情绪,像藤蔓一样,从我的四肢百骸,慢慢地缠绕上我的心脏。
那是失望。
是对这种根深蒂固的、理所当然的偏爱和索取的失望。是对我父亲,那个我一直以为正直、坚韧的男人,他那不为人知的、或许是懦弱的、妥协的另一面的失望。
“奶奶,”我终于开口,我的声音平静得连自己都感到意外,“我爸刚走,他的后事还没完全办利索。这件事,以后再说吧。”
我没有直接拒绝。我知道,直接拒绝,只会引来一场歇斯底里的风暴。我需要时间,我需要弄清楚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什么叫以后再说?”奶奶的声音立刻变得尖锐起来,“这是你爸的遗愿!你难道想让你爸在九泉之下都不得安宁吗?他最放不下的就是阿明!你作为他的女儿,替他了却心愿,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遗愿。
多么沉重的两个字。它像一口巨大的、无形的锅,就这么不由分说地扣在了我的背上。
“他从来没跟我提过这件事。”我一字一句地说,“所以,我不能把它当作是他的遗愿。”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犟呢?”奶奶的语气里充满了痛心疾首,“你爸那是疼你,怕你多想!你怎么就不懂他的苦心呢?你现在一个月挣得也不少吧?四千块钱对你来说,算什么?对阿明来说,那可是救命钱!”
我深吸了一口气,空气里那股香烛的味道,呛得我喉咙发痒。
“奶奶,我累了。我想休息了。”我说完,不等她再说什么,就挂断了电话。
屋子里,重新恢复了死寂。
我瘫坐在椅子上,久久无法动弹。奶奶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把小刀,精准地戳在我最脆弱的神经上。她的话,构建出了一个我完全陌生的父亲形象——一个为了所谓的“亲情”,不惜牺牲自己小家庭的利益,去填补另一个无底洞的“老好人”。
是这样吗?
我的父亲,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我站起身,走到他的遗像前。照片里的他,依然那样笑着。那笑容里,似乎藏着许多我看不懂的东西。疲惫?无奈?还是……愧疚?
我的目光,落在了遗像旁,那个爸爸用了几十年的旧书桌上。书桌的抽屉,是锁着的。那把小小的、黄铜色的钥匙,他总是随身带着。我记得小时候,我总想偷偷打开那个抽屉,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宝贝。但每一次,都会被他笑着阻止。他说:“这是爸爸的秘密基地,不能看。”
现在,这个秘密基地的主人,已经不在了。
那把钥匙,去哪儿了呢?
我开始在屋子里翻找。我打开他衣柜的每一个抽屉,摸遍他每一件衣服的口袋。那件他最常穿的深蓝色夹克,内侧的口袋里,硬硬的,硌着我的手指。
我把手伸进去,摸到了一个冰冷的、坚硬的物体。
是那把钥匙。
它被一根红绳穿着,静静地躺在我的手心。黄铜的表面,因为常年的摩挲,已经变得光滑温润,带着我父亲的体温和气息。
我的心跳,莫名地快了起来。
我拿着钥匙,走到书桌前,将它轻轻地插入锁孔。
“咔哒”一声。
锁开了。
我拉开抽屉,一股陈旧的、混杂着墨水和纸张味道的气息,扑面而来。
抽屉里,没有我想象中的存折或者贵重物品。只有一个陈旧的、深棕色的笔记本。笔记本的封皮,是人造革的,边角已经磨损得露出了里面灰色的纸板。
我颤抖着手,翻开了笔记本。
那是我父亲的字迹。刚劲,有力,一笔一划,都像刻在纸上。
第一页,写着一行字:
“写给我的女儿。如果有一天,你看到这些,请不要为我感到难过。”
我的眼泪,在那一刻,终于决堤。
那本笔记本,我读了整整一夜。
窗外的天光,从深沉的墨蓝,一点点变成鱼肚白,再到泛起金色的晨曦。我就着一盏昏黄的台灯,坐在爸爸的书桌前,任由眼泪一遍遍地模糊我的视线,又一遍遍地被我用手背抹去。
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日记。它更像是我父亲,对我长达二十年的一场无声的、迟到的告解。
故事,要从我父亲的少年时代说起。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爷爷奶奶有四个孩子。我父亲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姑姑,最小的是叔叔。作为长子,我父亲从小就被教育要“有担当”,要“照顾弟弟妹妹”。而叔叔,作为家里最小的男孩,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奶奶的偏心,是刻在骨子里的。在她的世界里,儿子,尤其是小儿子,就是天。我父亲和姑姑们,仿佛都只是为了衬托叔叔这颗“明珠”而存在的瓦砾。
笔记本里,父亲用平静的、克制的笔触,记录了那些年的点点滴滴。
“今天,妈又把留给我的那半个窝窝头,偷偷塞给了阿强(我叔叔的小名)。我看见了,没做声。肚子很饿,但心里更空。”
“阿强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爸要打他,妈护在身前,说是我带的头。我替他挨了打。背上火辣辣地疼,但看着阿强躲在妈身后得意的眼神,我觉得,有些东西,比伤口更疼。”
这些琐碎的、泛黄的往事,像一根根细密的针,扎在我的心上。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沉默的、隐忍的少年,在不公的待遇下,过早地收起了自己所有的棱角和委屈,学着用“担当”这个沉重的外壳,来包裹自己那颗同样渴望被爱的心。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我父亲十八岁那年。
那年夏天,村子里的河水涨得很高。我父亲和叔叔,还有村里的一群半大孩子,去河里摸鱼。叔叔水性不好,却逞能要往深水区去。我父亲拦着他,他不听,两人在岸边拉扯了起来。
混乱中,叔叔脚下一滑,从湿滑的河堤上滚了下去。他的头,重重地磕在了一块凸起的石头上。
“血,好多血。”父亲在日记里写道,“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我只记得,我背着他,拼了命地往村里的卫生所跑。他的血,温热的,浸透了我的背心。那条路,明明很短,我却觉得,怎么也跑不到头。”
叔叔的命,保住了。但是,那次意外,让他的右腿,留下了一点轻微的跛行。虽然不影响正常走路,但跑跳起来,总会显得有些不协调。
这件事,成了我们家一个巨大的、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也成了奶奶,拿捏我父亲一辈子的、最有力度的“武器”。
“如果不是你,你弟弟会变成这样吗?”
“你毁了你弟弟一辈子!”
“你欠他的!你这辈子都欠他的!”
这些话,像淬了毒的咒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我父亲的耳边回响。
奶奶用她的眼泪和控诉,叔叔用他那条微跛的腿,编织了一张巨大的、密不透风的网。我父亲,被困在这张网里,动弹不得。他所有的解释——“是他自己不小心”、“我拉过他”——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在“长子”和“罪人”这两个双重身份的枷锁下,他选择了沉默和顺从。
他开始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补偿”他的弟弟。
他把招工进城的机会,让给了叔叔。但叔叔吃不了苦,没干两年就自己跑了回来。
他把家里分的最好的那块地,给了叔叔。叔叔却嫌种地太累,转手就包给了别人。
他结婚后,省吃俭用攒下的第一笔钱,不是给我妈买一件新衣,而是给叔叔家,送去了一台黑白电视机。
而我,作为他的女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似乎就注定要在这场不公的“补偿”中,扮演一个被忽略的角色。
日记里,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今天,是女儿的三岁生日。我给她买了一个小小的布娃娃。她高兴得抱着娃娃,亲了又亲。妻子说,我太惯着孩子了。我没说话。其实,我很想告诉她,这个布娃娃,花光了我这个月所有的零用钱。我答应给阿强买的那条烟,只能等到下个月了。妈知道了,大概又要说我了。但看着女儿的笑脸,我觉得,一切都值了。这是我的女儿,我想把我能给的、最好的东西,都给她。”
我的眼泪,滴落在泛黄的纸页上,晕开了一小片墨迹。
原来,在我不知道的角落,在我看不到的地方,我的父亲,也曾这样笨拙地、小心翼翼地,试图在沉重的枷
我爸头七刚过,奶奶打电话:你爸每月给你堂弟40-00,他走了你续上
手机在桌上震动时,我正对着一碗放凉的汤面发呆。
那是一种黏稠的、了无生气的震动,像一只被困在玻璃罐里的垂死飞蛾。我盯着它,看着手机屏幕在暗色的木纹桌面上,一明一暗地闪烁着微光,如同某种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执拗的信号。屏幕上跳动着两个字:奶奶。
我没有立刻接。
屋子里很静,静得能听见灰尘缓慢落地的声音。爸爸的遗像还摆在客厅正中,黑色的相框,他穿着那件他最喜欢的深蓝色夹克,嘴角带着一点点惯有的、混合着腼腆和固执的笑意。香炉里的香早就燃尽了,只剩下细细的、灰白的香灰,脆弱地堆积着,仿佛一阵微风就能将其吹散,了无痕迹。
空气里还残留着一股奇异的混合气味。是那种法事过后,香烛、纸钱、瓜果和人群气息交织在一起,久久不散的味道。它像一层看不见的薄膜,包裹着屋子里的每一件家具,也包裹着我。我甚至觉得,我一呼吸,就能吸入那些细小的、悲伤的颗粒。
爸爸的头七,刚刚过去。
这七天,像一场漫长而混乱的梦。我机械地迎来送往,对着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脸,点头,鞠躬,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谢谢”。我的悲伤被分割成无数细碎的片段,消解在繁琐的仪式和嘈杂的人声里。直到所有人都散去,屋子重新归于沉寂,那巨大的、完整的悲伤才像海啸一般,无声地将我淹没。
我以为,我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独自面对这场海啸。
手机的震动停了,屋子又恢复了那种令人心悸的安静。我拿起筷子,戳了戳碗里已经坨成一团的面条。汤是冷的,油凝结在表面,泛着一层白色的、令人不悦的光。我毫无食欲。胃里像塞了一团湿冷的棉花,沉重,麻木。
几秒后,手机又固执地响了起来。还是奶奶。
这一次,我划开了接听键。
“喂,奶奶。”我的声音有些沙哑,像生了锈的合页。
“哎,是我。”电话那头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响亮、中气十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这种穿透力,在过去三十年的人生里,曾无数次让我感到无所适从。
“嗯。”我应了一声,不知道该说什么。安慰的话?问候的话?在巨大的悲伤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你……你还好吧?”她顿了顿,语气里似乎挤出了一丝关切,但那关切像一件尺寸不合的衣服,穿在她身上,显得格外别扭。
“还好。”我说。
“那就好,那就好。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日子总要过下去的。”她用一种过来人的、总结陈词般的口吻说道。这是我这几天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每一位前来吊唁的长辈,都会用这句话作为开场白或者结束语。它像一个万能的公式,可以套用在任何生离死别的场合,既显得得体,又巧妙地与悲伤本身拉开了安全的距离。
我沉默着,听着电流里传来她略显急促的呼吸声。我知道,这通电话,重点一定不在这里。
果然,她清了清嗓子,那声音像是要把话题引向真正的轨道。“有件事,我想跟你说一下。你爸他……他走了,走得急,很多事没来得及交代。”
我的心,猛地沉了一下。像一块石头,直直地坠入深不见底的井里。
“什么事?”我问。
“就是……你堂弟阿明的事。”
阿明。
这个名字从她嘴里吐出来,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一张模糊的脸。那张脸,似乎永远都带着一种讨好的、怯懦的,又夹杂着一丝不易察rayed的精明的笑容。他是叔叔家的孩子,比我小两岁。从小,他就是奶奶心尖上的肉,是整个家族不言自明的“太子”。
“阿明他怎么了?”我的语气冷了下来。我能感觉到,我身体里的血液,似乎正在一点点变凉。
“你爸在的时候,每个月,都会给他四千块钱。”奶奶的声音压低了一些,但那种理所当然的意味却愈发浓厚,“这事儿,你知道吧?”
我愣住了。
四千块?每个月?给我那个三十岁了还游手好闲、眼高手低的堂弟?
我脑子里“嗡”的一声,像有无数只蜜蜂在里面横冲直撞。一瞬间,许多被我刻意忽略的、零碎的记忆片段,像潮水般涌了上来。
我想起,好几次家庭聚会上,叔叔婶婶总是在饭桌上唉声叹气,说阿明工作不顺,老板刻薄,社会艰难。而奶奶,总会用一种责备的眼神看向我爸,说:“老大,你现在出息了,在城里站稳了脚跟,可不能忘了你弟弟。阿明这孩子,从小就老实,容易吃亏,你要多帮衬着他点。”
我爸通常只是沉默地扒着饭,或者含糊地“嗯”一声。他的表情,总是被饭碗里升腾起的热气熏得有些模糊。我一直以为,那只是长辈间惯常的、无伤大雅的客套和施压。我从未想过,这背后,竟然有这样一笔持续的、具体的金钱往来。
四千块。
对于我和我爸妈这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这不是一笔小钱。我爸是一名中学老师,妈妈是普通的工厂文员,他们一辈子省吃俭用,连买一件新衣服都要犹豫再三。我工作后,时常想给他们换掉那台老旧的、启动时会发出巨大轰鸣声的冰箱,但他们总说:“还能用,别浪费那个钱。”
他们省下来的钱,就是这样“帮衬”了我的堂弟吗?
“我不知道。”我听到自己干巴巴地说,喉咙里像是被砂纸磨过。
“你不知道?”奶奶的音调瞬间拔高,带着一丝讶异和不满,“你爸没跟你说?哎,他就是这个性子,报喜不报忧,自己扛着。阿明这孩子,你也知道,前几年做生意亏了本,老婆也跟他闹离婚,日子过得难啊。你爸心疼他,就每个月接济他一点,让他好歹能把日子过下去。”
她口中的“接济”,听起来如此轻描淡写,仿佛只是在饭后递过去一包烟,或者在出门时塞过去两个水果。
“现在,你爸走了……”奶奶的声音顿了顿,我能想象出她在那头酝酿情绪的样子,或许还用手帕擦了擦根本不存在的眼泪,“这笔钱,也就断了。阿明昨天还给我打电话,哭着说下个月的房租都不知道在哪儿。你说这孩子,多可怜。”
我的手,紧紧地攥住了桌角。冰冷的、坚硬的木头边缘,硌得我指关节生疼。这种疼痛,让我混乱的大脑,有了一丝清明。
我好像预感到了她接下来要说什么。
果然,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那口气息穿过几百公里的距离,带着不容拒绝的道德分量,压在了我的耳膜上。
“所以,你看……你爸不在了,这个家,以后就得你来扛。你爸留下的这点情分,你得替他续上。那四千块钱,以后,就由你来给你堂弟吧。”
她说完这句话,电话那头陷入了短暂的等待。她似乎在等待我的一个“好”字。一个干脆的、孝顺的、理所当然的“好”字。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拉长了。
我能听见窗外远处传来的、模糊的汽车鸣笛声。能听见隔壁人家隐约的电视声。能听见我自己胸腔里,那颗心脏,正一下,一下,沉重而缓慢地跳动着。每一次跳动,都像在质问我。
凭什么?
这三个字,像一颗烧红的炭,在我心里烙下了一个滚烫的印记。
我没有哭,也没有怒吼。一种比愤怒更深沉、比悲伤更冰冷的情绪,像藤蔓一样,从我的四肢百骸,慢慢地缠绕上我的心脏。
那是失望。
是对这种根深蒂固的、理所当然的偏爱和索取的失望。是对我父亲,那个我一直以为正直、坚韧的男人,他那不为人知的、或许是懦弱的、妥协的另一面的失望。
“奶奶,”我终于开口,我的声音平静得连自己都感到意外,“我爸刚走,他的后事还没完全办利索。这件事,以后再说吧。”
我没有直接拒绝。我知道,直接拒绝,只会引来一场歇斯底里的风暴。我需要时间,我需要弄清楚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什么叫以后再说?”奶奶的声音立刻变得尖锐起来,“这是你爸的遗愿!你难道想让你爸在九泉之下都不得安宁吗?他最放不下的就是阿明!你作为他的女儿,替他了却心愿,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遗愿。
多么沉重的两个字。它像一口巨大的、无形的锅,就这么不由分说地扣在了我的背上。
“他从来没跟我提过这件事。”我一字一句地说,“所以,我不能把它当作是他的遗愿。”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犟呢?”奶奶的语气里充满了痛心疾首,“你爸那是疼你,怕你多想!你怎么就不懂他的苦心呢?你现在一个月挣得也不少吧?四千块钱对你来说,算什么?对阿明来说,那可是救命钱!”
我深吸了一口气,空气里那股香烛的味道,呛得我喉咙发痒。
“奶奶,我累了。我想休息了。”我说完,不等她再说什么,就挂断了电话。
屋子里,重新恢复了死寂。
我瘫坐在椅子上,久久无法动弹。奶奶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把小刀,精准地戳在我最脆弱的神经上。她的话,构建出了一个我完全陌生的父亲形象——一个为了所谓的“亲情”,不惜牺牲自己小家庭的利益,去填补另一个无底洞的“老好人”。
是这样吗?
我的父亲,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我站起身,走到他的遗像前。照片里的他,依然那样笑着。那笑容里,似乎藏着许多我看不懂的东西。疲惫?无奈?还是……愧疚?
我的目光,落在了遗像旁,那个爸爸用了几十年的旧书桌上。书桌的抽屉,是锁着的。那把小小的、黄铜色的钥匙,他总是随身带着。我记得小时候,我总想偷偷打开那个抽屉,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宝贝。但每一次,都会被他笑着阻止。他说:“这是爸爸的秘密基地,不能看。”
现在,这个秘密基地的主人,已经不在了。
那把钥匙,去哪儿了呢?
我开始在屋子里翻找。我打开他衣柜的每一个抽屉,摸遍他每一件衣服的口袋。那件他最常穿的深蓝色夹克,内侧的口袋里,硬硬的,硌着我的手指。
我把手伸进去,摸到了一个冰冷的、坚硬的物体。
是那把钥匙。
它被一根红绳穿着,静静地躺在我的手心。黄铜的表面,因为常年的摩挲,已经变得光滑温润,带着我父亲的体温和气息。
我的心跳,莫名地快了起来。
我拿着钥匙,走到书桌前,将它轻轻地插入锁孔。
“咔哒”一声。
锁开了。
我拉开抽屉,一股陈旧的、混杂着墨水和纸张味道的气息,扑面而来。
抽屉里,没有我想象中的存折或者贵重物品。只有一个陈旧的、深棕色的笔记本。笔记本的封皮,是人造革的,边角已经磨损得露出了里面灰色的纸板。
我颤抖着手,翻开了笔记本。
那是我父亲的字迹。刚劲,有力,一笔一划,都像刻在纸上。
第一页,写着一行字:
“写给我的女儿。如果有一天,你看到这些,请不要为我感到难过。”
我的眼泪,在那一刻,终于决堤。
那本笔记本,我读了整整一夜。
窗外的天光,从深沉的墨蓝,一点点变成鱼肚白,再到泛起金色的晨曦。我就着一盏昏黄的台灯,坐在爸爸的书桌前,任由眼泪一遍遍地模糊我的视线,又一遍遍地被我用手背抹去。
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日记。它更像是我父亲,对我长达二十年的一场无声的、迟到的告解。
故事,要从我父亲的少年时代说起。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爷爷奶奶有四个孩子。我父亲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姑姑,最小的是叔叔。作为长子,我父亲从小就被教育要“有担当”,要“照顾弟弟妹妹”。而叔叔,作为家里最小的男孩,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奶奶的偏心,是刻在骨子里的。在她的世界里,儿子,尤其是小儿子,就是天。我父亲和姑姑们,仿佛都只是为了衬托叔叔这颗“明珠”而存在的瓦砾。
笔记本里,父亲用平静的、克制的笔触,记录了那些年的点点滴滴。
“今天,妈又把留给我的那半个窝窝头,偷偷塞给了阿强(我叔叔的小名)。我看见了,没做声。肚子很饿,但心里更空。”
“阿强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爸要打他,妈护在身前,说是我带的头。我替他挨了打。背上火辣辣地疼,但看着阿强躲在妈身后得意的眼神,我觉得,有些东西,比伤口更疼。”
这些琐碎的、泛黄的往事,像一根根细密的针,扎在我的心上。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沉默的、隐忍的少年,在不公的待遇下,过早地收起了自己所有的棱角和委屈,学着用“担当”这个沉重的外壳,来包裹自己那颗同样渴望被爱的心。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我父亲十八岁那年。
那年夏天,村子里的河水涨得很高。我父亲和叔叔,还有村里的一群半大孩子,去河里摸鱼。叔叔水性不好,却逞能要往深水区去。我父亲拦着他,他不听,两人在岸边拉扯了起来。
混乱中,叔叔脚下一滑,从湿滑的河堤上滚了下去。他的头,重重地磕在了一块凸起的石头上。
“血,好多血。”父亲在日记里写道,“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我只记得,我背着他,拼了命地往村里的卫生所跑。他的血,温热的,浸透了我的背心。那条路,明明很短,我却觉得,怎么也跑不到头。”
叔叔的命,保住了。但是,那次意外,让他的右腿,留下了一点轻微的跛行。虽然不影响正常走路,但跑跳起来,总会显得有些不协调。
这件事,成了我们家一个巨大的、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也成了奶奶,拿捏我父亲一辈子的、最有力度的“武器”。
“如果不是你,你弟弟会变成这样吗?”
“你毁了你弟弟一辈子!”
“你欠他的!你这辈子都欠他的!”
这些话,像淬了毒的咒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我父亲的耳边回响。
奶奶用她的眼泪和控诉,叔叔用他那条微跛的腿,编织了一张巨大的、密不透风的网。我父亲,被困在这张网里,动弹不得。他所有的解释——“是他自己不小心”、“我拉过他”——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在“长子”和“罪人”这两个双重身份的枷锁下,他选择了沉默和顺从。
他开始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补偿”他的弟弟。
他把招工进城的机会,让给了叔叔。但叔叔吃不了苦,没干两年就自己跑了回来。
他把家里分的最好的那块地,给了叔叔。叔叔却嫌种地太累,转手就包给了别人。
他结婚后,省吃俭用攒下的第一笔钱,不是给我妈买一件新衣,而是给叔叔家,送去了一台黑白电视机。
而我,作为他的女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似乎就注定要在这场不公的“补偿”中,扮演一个被忽略的角色。
日记里,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今天,是女儿的三岁生日。我给她买了一个小小的布娃娃。她高兴得抱着娃娃,亲了又亲。妻子说,我太惯着孩子了。我没说话。其实,我很想告诉她,这个布娃娃,花光了我这个月所有的零用钱。我答应给阿强买的那条烟,只能等到下个月了。妈知道了,大概又要说我了。但看着女儿的笑脸,我觉得,一切都值了。这是我的女儿,我想把我能给的、最好的东西,都给她。”
我的眼泪,滴落在泛黄的纸页上,晕开了一小片墨迹。
原来,在我不知道的角落,在我看不到的地方,我的父亲,也曾这样笨拙地、小心翼翼地,试图在沉重的枷锁和稀薄的父爱之间,为我撑起一片小小的、温暖的天空。
那笔每月四千块钱的“接济”,是从五年前开始的。
起因是堂弟阿明做生意,被人骗了,欠了一屁股债。追债的人闹到家里,叔叔婶婶一哭二闹三上吊,最后,所有的压力,都给到了我爸身上。
“阿强就阿明这么一个儿子,他要是出了事,我们老两口也不活了!老大,这都是你欠我们家的!”奶奶在电话里,哭得声嘶力竭。
我爸妥协了。
他在日记里写道:“我不知道我还能怎么办。我累了。我不想再听见我妈的哭声,也不想再看见阿强那条腿。或许,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我只希望,他们能安分一点,不要再来打扰我和妻女的生活。这笔钱,就当我为年轻时的那场意外,买一个心安吧。”
他以为,这只是暂时的。
但他低估了人性的贪婪。
这笔钱,一给就是五年。从“救急”,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供养”。阿明用这笔钱,还了赌债,换了新手机,甚至还去旅了游。他没有去找工作,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啃哥族”。而叔叔婶婶,则逢人就夸我爸“有情有义”,夸得我爸,连拒绝的余地都没有。
日记的最后几页,字迹开始变得潦草,甚至有些颤抖。那是在他查出重病之后写的。
“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最放心不下的,是我的女儿。她那么好,那么努力,我却没能给她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我这一辈子,活得像个笑话。被所谓的‘亲情’绑架,被无休止的‘愧疚’折磨。我不敢告诉她真相,我怕她看不起我这个懦弱的父亲。”
“我死后,他们一定会去找她的。我的女儿,她性子刚烈,眼里揉不得沙子。她一定会拒绝。我希望她拒绝。我希望她不要像我一样,被这个沉重的担子,压垮一辈子。”
“如果她能看到这本日记,我希望她能明白,她的父亲,是爱她的。只是,用了一种非常笨拙,甚至错误的方式。”
“女儿,请替我,活得硬气一点。不要妥协。”
天,已经大亮了。
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地上投下了一道狭长而明亮的光斑。我合上笔记本,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回抽屉,重新锁好。
那把带着父亲体温的钥匙,被我紧紧地攥在手心。它不再冰冷,而是滚烫的,像一颗跳动的心脏。
我站起身,走到厨房。妈妈已经起来了,正在沉默地熬着粥。她的背影,在清晨的阳光里,显得格外单薄。听到我的脚步声,她回过头,红肿的眼睛里,满是担忧。
“一夜没睡?”她问。
我点点头,走到她身边,从背后,轻轻地抱住了她。
“妈。”我把头靠在她的肩膀上,声音里带着浓重的鼻音,“对不起。”
妈妈的身子僵了一下,随即,她伸出手,轻轻地拍了拍我的手背。“傻孩子,说什么对不起。你爸的事……我知道。”
我抬起头,惊讶地看着她。
“你都知道?”
妈妈叹了口气,关掉火,拉着我走到餐桌边坐下。“我怎么会不知道。你爸每个月工资一发,就少了一块。我问他,他总说是拿去投资了,让我别管。我怎么会信?我们这个家,哪有什么闲钱去投资。”
她顿了顿,眼圈又红了。“我只是……只是不想再给他添堵了。他这辈子,过得太苦了。在老家,要被他妈和他弟压榨。到了城里,还要被我这个没本事的女人拖累。我不想再因为这些事,跟他吵架。我想让他,活得轻松一点。”
“那不是你的错。”我握住她冰冷的手,“也不是他的错。错的是那些,把亲情当成武器,把索取当成理所当然的人。”
妈妈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她压抑了太久的委屈和辛酸,在这一刻,尽数释放。
我抱着她,任由她在我怀里哭泣。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们母女身上。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坚定。
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
我不再是那个在悲伤中迷失方向的女儿。我是父亲意志的延续。他用一生的妥协,换来了最后的清醒。而我,将替他,完成他未竟的反抗。
第二天下午,门铃响了。
我通过猫眼,看到了门外站着的三个人——奶奶,叔叔,还有堂弟阿明。
他们来得比我想象的要快。
我深吸了一口气,整理了一下情绪,打开了门。
“哟,在家呢。”奶奶一马当先地走了进来,仿佛这里是她的家。她锐利的目光,迅速地在屋子里扫视了一圈,最后,落在我爸的遗像上。她象征性地撇了撇嘴,算是表达了哀思。
叔叔跟在后面,他那条腿,走起路来,依然带着那种熟悉的、轻微的拖沓感。他手里提着一箱牛奶和一袋水果,重重地放在了门口的鞋柜上,发出一声闷响。
阿明则缩在最后面,低着头,不敢看我。他穿着一件不合身的、满是褶皱的T恤,头发油腻腻的,整个人都透着一股颓丧的气息。
“怎么不请我们进去坐?”奶奶见我堵在门口,没有让路的意思,不满地拉长了脸。
我侧过身,让他们进了屋。
妈妈从厨房里端出几杯水,放在茶几上,然后就沉默地坐到了我身边。她的手,在我的手背上,轻轻地握了一下。那份温暖,给了我巨大的力量。
“昨天电话里,跟你说的事,你考虑得怎么样了?”奶奶开门见山,连一句多余的寒暄都没有。
我没有回答她,而是看向了一直低着头的阿明。
“堂弟,”我平静地开口,“你今年,三十岁了吧?”
阿明愣了一下,抬起头,眼神有些闪躲。“嗯……是。”
“三十岁,一个成年男人,有手有脚,为什么要靠别人养着?”我的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到了在场每个人的耳朵里。
阿明的脸,瞬间涨得通红。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最后还是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奶奶。
“你这孩子,怎么说话呢?”奶奶立刻把矛头对准了我,“阿明他不是不想工作,是他运气不好!你以为现在找工作那么容易吗?你没看到他为了生活,都愁成什么样了吗?”
“我只看到,他用我爸给他的钱,换了最新款的手机。”我淡淡地说。
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
叔叔的脸色,变了。婶婶(虽然她没来,但我能想象出她的角色)肯定没把这个细节告诉奶奶。
“你……你胡说八道什么!”叔叔有些气急败坏地站了起来,“那是他自己省吃俭用买的!”
“是吗?”我笑了笑,那笑容里,没有一丝温度,“他用什么省?用我爸给他的房租省?还是用我爸给他的生活费省?”
“你!”叔叔被我噎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用手指着我,嘴唇哆嗦着。
“够了!”奶奶重重地一拍茶几,水杯里的水都溅了出来,“我们今天来,不是来听你教训人的!我们就问你一句话,你爸留下的这个担子,你到底是挑,还是不挑?”
她把“担子”两个字,咬得特别重。仿佛那是什么至高无上的荣耀。
我站起身,走到我爸的遗像前。我凝视着他照片里的眼睛,然后,缓缓地转过身,面对着他们。
“这个担子,我不挑。”
我说得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
“你说什么?”奶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说,这个担-子,我-不-挑。”我一字一句地重复道,“从今天起,别说四千,就是四十,四块,一分钱,你们也别想从我这里拿走。”
“反了!真是反了天了!”奶奶气得浑身发抖,她从沙发上弹了起来,指着我的鼻子,“你这个不孝女!你爸尸骨未寒,你就要违背他的遗愿!你对得起他吗?你就不怕他半夜来找你吗?”
最恶毒的诅咒,往往都披着亲情的外衣。
“我爸会不会找我,我不知道。”我迎着她的目光,没有丝毫退缩,“但我知道,他一定不希望看到,他的女儿,像他一样,被你们绑架一辈子。他更不希望,他的血汗钱,被用来养一个好吃懒做的寄生虫!”
“你……你骂谁是寄生虫!”阿明终于忍不住了,他跳了起来,一张脸因为屈辱和愤怒而扭曲。
“谁应,就骂谁。”
“好,好,好!”奶奶连说了三个“好”字,气得嘴唇都白了,“真是养了个白眼狼!你爸真是白养你了!既然你这么绝情,那我们也没什么好说的了!阿强,阿明,我们走!以后,就当没这个亲戚!”
她拉着叔叔和阿明,就往门口走。
走到门口,叔叔突然停下脚步,回过头,用一种阴冷的、怨毒的眼神看着我。
“你会后悔的。”他说。
我没有理会他。
我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们,像看一场与我无关的、荒诞的闹剧。
门,被重重地甩上,发出一声巨响。
屋子里,又恢复了安静。
妈妈走到我身边,握住我的手,轻声说:“别怕,有妈在。”
我摇了摇头,对着她,露出了一个释然的微笑。
“妈,我不怕。”
因为我知道,这一次,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身后,站着我的母亲,也站着,我父亲终于得以安息的、自由的灵魂。
那本笔记本,我没有拿出来。我不想用父亲的伤痛,去和他们对质。那是属于我,和父亲之间,最后的秘密。
我只需要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他所希望的。
这就够了。
后来的日子,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立刻风平浪కి。
奶奶和叔叔一家,发动了他们所有的社会关系,开始对我进行“舆论”攻击。他们向所有的亲戚,哭诉我的“不孝”和“冷血”。一时间,我成了家族里的“公敌”。
各种指责和劝说的电话,像雪片一样飞来。
“你一个女孩子,何必这么较真呢?”
“都是一家人,闹得这么僵,多不好看。”
“你奶奶年纪大了,你就顺着她一点吧。”
我一概不理。我换了手机号码,切断了和那些所谓“亲戚”的一切联系。
我的世界,清净了。
我和妈妈,开始学着,过没有我爸的日子。我们一起去超市,一起做饭,一起在晚饭后,去楼下的公园散步。我们很少再提起我爸,但我们都知道,他从未离开。他活在我们共同的回忆里,活在我们日渐平静的生活里。
大概半年后,我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
电话那头,是一个怯生生的、带着哭腔的女声。
“请问……是姐姐吗?”
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是阿明的妻子,我的堂弟媳。她当初因为阿明不务正业,和他离了婚。
“是我。有事吗?”
“姐,我……我能不能求你一件事?”她泣不成声,“阿明他……他出事了。”
原来,断了经济来源后,阿明并没有像奶奶期望的那样“发愤图强”,而是走上了另一条歪路。他借了高利贷,妄想一夜暴富,结果,血本无归。现在,追债的人天天上门,叔叔婶婶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还是堵不上那个窟窿。
“奶奶气得住了院,叔叔天天在家唉声叹气。姐,我知道,以前是我们家对不起你。但……但阿明他毕竟是你弟弟啊!你能不能……再帮他最后一次?”
我沉默了很久。
电话那头,只剩下她压抑的哭声。
“我可以借给你一笔钱。”我缓缓开口,“但这笔钱,不是给阿明的,是借给你的。我只有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别说一个,十个我都答应!”
“用这笔钱,带上你的孩子,离开那个家,永远不要再回来。去一个没人认识你们的地方,重新开始。这笔钱,不用你还。就当我,替我爸,为你们母子,买一张通往新生活的船票。”
电话那头,是长久的、死一般的寂静。
良久,她用一种近乎虚脱的声音,说了一声:“谢谢你,姐。谢谢。”
我不知道她最后有没有那么做。
我也不想知道。
我只是觉得,我父亲用一生背负的那个沉重的十字架,在我这里,终于可以,轻轻地,放下了。
又是一个清明节。
我和妈妈,去给我爸扫墓。
墓碑上的照片,依然是他那张带着腼腆笑意的脸。阳光暖暖地照着,墓碑前,我们摆上了他最爱吃的几样小菜,还有一瓶他舍不得喝的好酒。
我把那本笔记本,在墓前,一页一页地烧掉了。
火光,映着我的脸。我仿佛看到,父亲的灵魂,在跳动的火焰中,对我露出了一个释然的、欣慰的微笑。
“爸,”我在心里默念,“你看到了吗?我没有让你失望。我活得,很硬气。”
风吹过,松涛阵阵,像一首悠远的、温柔的安魂曲。
我知道,生活还要继续。未来的路上,或许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艰难和挑战。
但这一次,我不会再害怕,不会再迷茫。
因为,我终于找到了,那个最真实的、最勇敢的自己。
而这一切,都是我的父亲,用他那场漫长的、无声的告解,教给我的。
来源:虾仁不瞎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