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朋友专门打电话,与笔者讨论当下谐音梗滥用问题。在他看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谐音梗可以使用,但应立足于传递正面信息和健康的价值观,不能为追求一时之乐,而趋向无聊和庸俗。
有朋友专门打电话,与笔者讨论当下谐音梗滥用问题。在他看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谐音梗可以使用,但应立足于传递正面信息和健康的价值观,不能为追求一时之乐,而趋向无聊和庸俗。
谐音梗的盛行,源于其和网络传播规律、网民表达需求的适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汉语的使用者,我们不能丧失对其保持的警惕,而是应该自觉阻断不良谐音梗的传播,争做语言文字秩序的“把关人”。
谐音梗,一般是为达到某种意趣效果,而用声韵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种修辞方法由来已久,比如,大家熟悉的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中以“晴”谐音“情”,既入情入理,又将青春女子娇羞、俏皮的形象表现了出来。显然,谐音梗的使用,有助于增强汉语的生动性、感染力和艺术感。
不过,由于谐音梗的产生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就使得人们在网络时代追求“亦庄亦谐”谐音梗的同时,无论是个体想象力还是语言表达力均存在先天不足,只能进行简单的模仿。结果导致同质化、庸俗化的谐音梗“粉墨登场”。这样的谐音梗,削弱了汉语的表达力和准确性。更为严重的是,有的谐音梗还包含粗俗低级内容,不仅有碍正常交流,而且损害公序良俗。比如,将成语“大可不必”,写作“Duck不必”,就冲击了汉语的规范性;而“伞兵”一词的拼音缩写,很容易与暴力、歧视等不当行为相关联。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优质的谐音梗,人们是喜爱的,也乐于接受和认可;对于普通的谐音梗,也是宽容的。问题是,尽管语言在发展中会“大浪淘沙”,但我们还是不能对谐音梗的滥用听之任之。因为不健康的谐音梗,不但拉低了人们对汉语的深层次文化理解,而且有可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模糊其对于道德伦理的判断。
来源:水母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