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6日,北京八宝山兰厅的松柏间多了几分肃穆。86版《西游记》中"如来佛祖"扮演者朱龙广的追悼会在此举行,这场送别不仅是对一位老艺术家的缅怀,更意外成了跨越代际的文化共鸣场——一副融合角色与人生的挽联引发讨论,到场的银发观众与屏幕另一端的年轻缅怀者,共同勾勒出
8月6日,北京八宝山兰厅的松柏间多了几分肃穆。86版《西游记》中"如来佛祖"扮演者朱龙广的追悼会在此举行,这场送别不仅是对一位老艺术家的缅怀,更意外成了跨越代际的文化共鸣场——一副融合角色与人生的挽联引发讨论,到场的银发观众与屏幕另一端的年轻缅怀者,共同勾勒出经典艺术在时代中的流转轨迹。
追悼会现场那副"悲智双运度众生自有圆,如来佛祖证菩提本无来"的挽联,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不同的情感光谱。对于看着《西游记》长大的70后、80后而言,这行文字精准戳中了记忆深处的敬畏——1986年那个夏天,朱龙广戴着48块乳胶贴片、顶着38℃高温演绎的如来,一个眼神便让孩子们相信"佛法无边"。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泛黄的笔记本,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如来佛祖的手好大,能装下孙悟空",字里行间都是童年对角色的纯真注解。
年轻一代的解读则带着更多元的视角。00后网友将"证菩提本无来"玩成谐音梗,"原来如来本来就没来过,只是朱爷爷演活了他"的调侃获赞超10万;在短视频平台,"如来佛祖"与《武林外传》中"佟老爹"的混剪视频里,弹幕刷着"从佛光普照到陕西老汉,这才是演技天花板"。这种差异无关对错,更像是经典IP在不同时代语境下自然生长出的新模样。
现场画面里,白发苍苍的身影成了最动人的风景。72岁的影迷王大爷捧着1965年《地道战》的电影海报,海报上朱龙广饰演的高传宝跃身跳树的画面已泛白。"当年村里放这部电影,全村人挤在晒谷场,看到高传宝喊'各小组注意',我爹攥着我的手直冒汗。"他抹了把眼泪,"现在看《地道战》,还能想起那时候的热血劲儿。"
这些平均年龄超60岁的送别者,与朱龙广的角色共同走过了大半生。他们记得《西游记》拍摄时,朱龙广为了呈现佛祖的庄严,在寺庙观察僧人打坐三个月;知道《武林外传》里那句"额滴神呀"的陕西方言,是他在陕北农村跟老汉学了20天的成果。对他们而言,告别朱龙广,像是在告别自己青春里的一段鲜活记忆。
而年轻网友的缅怀方式更显轻盈。#朱龙广的角色有多绝#话题下,95后们用表情包拼接出"如来佛祖与佟老爹对话"的趣味场景,00后则在弹幕里刷"恭送三界打工人天花板"。不同的表达方式背后,是同一份对好演员的认可。
关于"唐僧"迟重瑞未到场的讨论,在网络上悄然发酵。其实熟悉他近况的人并不意外——自上世纪90年代后,迟重瑞逐渐淡出荧屏,近年更多以企业家身份出现在公开场合。今年4月,他还现身新西兰考察家族投资的酒店项目,72岁的年纪仍保持着规律的商务行程。
相比之下,"猪八戒"马德华虽未到场,却托人送来了花圈,挽联写着"艺苑同辉,角色永存";六小龄童在社交平台发长文回忆:"拍《西游记》时,龙广老师总说'演戏要先做人',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这些到场与缺席的选择,无关亲疏,更像是人生道路走到不同阶段的自然状态——有人坚守荧屏,有人转向新领域,而观众记得的,始终是他们共同塑造的经典瞬间。
追悼会大屏幕播放的影像里,朱龙广的人生轨迹清晰可见:从《地道战》里的热血青年,到《西游记》中的庄严佛祖,再到《武林外传》里的可爱老汉。这些角色跨越半个世纪,却都带着同一份认真——为演好高传宝,他在冀中平原跟着老游击队员摸爬滚打,膝盖留下的疤痕成了勋章;拍《西游记》时,厚重的袈裟里能拧出汗水,他却笑说"这样才像佛祖有金光"。
这种对表演的敬畏,或许正是经典之所以不朽的密码。当00后在短视频里模仿"如来佛祖压孙悟空"的名场面,当80后给孩子讲"高传宝的故事",当《武林外传》的台词还在被反复引用,朱龙广塑造的角色早已超越了屏幕,成了几代人的共同语言。
离场时,一位年轻记者问王大爷:"您觉得朱老师最成功的角色是哪个?"老人指着海报上的高传宝,又望向手机里的如来佛祖,笑着说:"都是他,又都不是他——好演员啊,早就把自己活成了观众心里的一部分。"
这场送别最终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从不会随生命落幕。那些留在光影里的角色,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继续生长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力。这,或许就是对一位演员最好的告慰。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