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28日,清晨7时50分,正定古城南城门。张喆双手用力,沉重的“吱呀”声划破寂静,两扇厚重的城门徐徐打开。晨光瞬间涌入门洞,照亮了砖石上岁月留下的凹痕。
7月28日,张喆在正定古城南城门进行巡护。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7月28日,清晨7时50分,正定古城南城门。张喆双手用力,沉重的“吱呀”声划破寂静,两扇厚重的城门徐徐打开。晨光瞬间涌入门洞,照亮了砖石上岁月留下的凹痕。
今年是张喆在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南城门管理处工作的第八个年头。每天打开城门,对他而言,就像与相伴多年的老友开启新一天的“对话”。
正定城墙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明代时改建为24华里砖城,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喆负责巡查的南段城墙,长约3公里。这段路,他和同事们每天要来回走好几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瞧这儿,新添了道裂痕。”走在青砖城墙上,张喆的目光如扫描仪般敏锐扫过每一寸墙面。俯身、拉尺、拍照,动作一气呵成。风雨侵蚀留下的每一处印记,在他眼中都是不容忽视的“小毛病”,必须及时处理。
张喆最怕遇到雨雪天气。每到这时,他们巡查的次数就要增加。“雨水得赶紧排掉,积雪要尽快清扫,要是渗进砖缝,城墙就容易‘生病’。”他边走边说。
“不敢有一点闪失。”这份近乎执拗的谨慎,体现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每天晚上,消防设施都要逐一“体检”,确保危急关头万无一失;寒冬深夜值守,即使裹紧棉被仍冻得打哆嗦,也绝不使用电热毯,只为杜绝哪怕一丝一毫的隐患。
监控室内,一面大屏上滚动播放着112个监控点的实时画面,城墙里里外外、筋骨要害一览无余。更智能的是防汛系统,积水深度自动识别,排水装置即时响应。“过去发现问题,全靠一步步查、一点点看,如今有了这些‘电子哨兵’,让我们看得更全、更准。”张喆语气中透着踏实。
从城墙上向外望去,护城河碧波荡漾,晨练的身影在绿地上跃动。城墙根下,叫卖声、谈笑声渐次升腾,穿着汉服的游客拍照打卡。每次走到城墙边,看着生机勃勃的古城,张喆都觉得心里很平静。
“它曾守护一城百姓,如今该我们守护它了。”张喆的手掌轻轻抚过斑驳的墙砖。日复一日的坚守,守护的何止是城墙?更是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文化根脉。
这些年来,从城墙到整座古城,从保护文物到传承文化,正定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推动古城风貌恢复提升,探索出一条文脉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路子。
如今,不到10平方公里的古城内,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错落分布,人们“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留得住乡愁”。
“宝藏小城”频上热搜,八方游客慕名而来。保护,绝不是把文物锁起来、藏起来。从流光溢彩的古城灯会,到锣鼓喧天的全国鼓王大会,老城墙不断被赋予新活力。“让它‘活’起来,是焕发生机;精心养护,是让它‘延年益寿’。最终的目的,是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价值,进而理解它、爱护它。”张喆道出守护的真谛。
暮色渐起,灯光次第点亮,古城轮廓在光影中舒展。城墙上,是历经沧桑的宁静;城墙下,是热气蒸腾的市井烟火。古老的城墙就这样融入城市的呼吸与脉动。(河北日报记者 周 洁)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