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华人父母的难题:是给孩子还学费、买房,还是18岁就放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7 05:15 2

摘要:是帮孩子还清大学贷款,支持他们轻装上阵?是趁早资助首套房首付,助他们上车?还是像主流社会一样,18岁就放手,让孩子独自面对未来?

“我爸妈帮我交了大学学费。”

在中国,这是最常见的父母之爱;

在澳洲,这是一种稀缺的 “富人特权” 。

在澳洲,越来越多华人家庭面临一项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选择题——

是帮孩子还清大学贷款,支持他们轻装上阵?是趁早资助首套房首付,助他们上车?还是像主流社会一样,18岁就放手,让孩子独自面对未来?

这不只是一次财务规划,更是一场文化认知与代际信任的双重考验。

澳洲学生的“温柔债务”:

大学可以先上,钱以后慢慢还

在澳洲,接受大学教育的绝大多数本地学生,都会通过政府提供的无息贷款系统——HECS-HELP完成学费支付。这个系统最显著的特征包括:

无需家庭收入担保,人人可申请;学费全额覆盖,学生无须预付;还款基于收入门槛,无固定还款期;不影响信用记录,不属于商业债务;指数化增长而非利息,避免高利滚存。

这意味着,哪怕一个家庭无法立刻负担大学费用,孩子依然可以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再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慢慢偿还。

2025年,澳洲高等教育政策迎来重大改革。阿尔巴尼斯政府兑现竞选承诺,对现有HECS/HELP学生贷款实施一次性削减20%,人均约可减免$5,500

更重要的是,改革还包括以下几项调整:

年还款门槛提高:从$54,435提升至$67,000,意味着中低收入者可延迟还款;

指数化调整机制变更:从2024年起,债务指数化将采用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与WPI(工资价格指数)中较低者,2025年为3.2%,明显低于2023年创纪录的7.1%;

边际还款机制引入:只有超过$67,000部分的收入才按比例还款,从1%起递增;

自动实施,无需申请:ATO(澳洲税务局)将在年底前自动回溯调整债务余额,操作透明、无手续负担。

教育部长Jason Clare形容这项改革是“帮助年轻人重新呼吸的机会”,因为“接受教育不应等于终身背债”。

这使得HECS在本质上更像一笔“软性债务”:无息(只指数化)、无还款期限、不影响信用评分、无需月供压力——甚至比父母借房贷还轻松。

那么,澳洲大学一名商科本科生平均要花多少钱?

以商科为例(Business/Commerce,本地生HECS定价最高一档):

一年学费约在 $14,500 - $16,500 之间;

三年本科毕业,合计学费约为 $45,000 - $50,000;

如果加上生活费与其他开销,整体“大学期间负债”平均可达 $50,000 左右;

若年薪为 $70,000,按改革后新制度,年还款仅为 $450,代表还清这笔贷款大约需要 15-20年。

当然,这还不包括研究生阶段——澳洲本地MBA费用甚至高达 $60,000+,整体债务水平因专业、学校和学制差异而变化。

所以,有些财务专家认为:“在澳洲,如果你只能帮孩子一件事,优先考虑买房,而不是还HECS。”

买房,才是澳洲年轻人最大的战场

HECS的“温柔”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严峻的现实:首次置业,才是多数年轻人真正的财务鸿沟。

根据Lendi贷款平台测算:

持有$30,000 HECS债务的毕业生,银行贷款额度将下降$27,000–$41,000。

在悉尼、墨尔本这样房价高企的城市,连最基础的“一居室公寓”都需要50万澳元以上,首付少则$100,000起。

对于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首付不是“努力一下就有”,而是“父母出手才可能”。

于是,“父母银行”(Bank of Mum and Dad)成为澳洲第三大非银行贷款机构已非空谈。Finder报告显示:

50%父母计划为孩子首套房提供资助;全国平均支持金额为$33,278,其中维州父母最“豪气”,人均$52,716;在悉尼,首次购房者中有60%接受了某种形式的家庭赠款。

住房,不再只是居住问题,而成了年轻人财务结构与社会流动能力的锚点。

而相比之下,HECS贷款无息、无催还、无违约风险,既不会“拖垮信用记录”,也不会“断掉贷款审批”。若家庭资源有限,“先买房,后还学费”已成为越来越多澳洲本地家庭的务实选择。

华人家庭的“本能反应”

与主流澳洲的分歧

然而,对多数华人家长而言,这样的逻辑却并不天然。

在中国文化语境下,“供孩子上大学”是一种责任,一种爱,一种信仰。甚至有不少家长愿意贷款送孩子留学、卖房供其上医学院。

相比之下,澳洲家长的“放手文化”令人不解——HECS都不帮还,还怎么做父母?

但数据说明一切:

根据《汇丰教育全球调查》,只有58%的澳洲父母为孩子提供大学资助,是全球最低;而90%的中国父母会承担部分或全部大学支出;在Reddit等论坛上,澳洲网友普遍认为:“大学就是成年人自己的事。愿意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而这种文化差异的背后,其实也与体制设计密不可分:

澳洲HECS系统本身就被设计成“政府先垫付,毕业后按收入慢慢还”,不存在“孩子交不起学费”的问题;澳洲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更多家庭将大额投资集中于私立中学阶段,每年学费高达$20,000以上;此外,澳洲父母若要资助,普遍更倾向于“买房而非学费”,因为那才是真正提升资产稳定性的手段。

所以对大多数澳洲父母而言,“大学学费由政府垫付+孩子自己承担”,反而是一种制度红利。

华人家庭若想“入乡随俗”,不妨思考:不是不支持,而是怎样更聪明地支持?

三种父母选择,你属于哪一种?

面对孩子从大学走向职场,从租房转向买房,从依赖到独立,澳洲华人家庭的选择往往分为三类:

教育优先派:

“我帮她还清HECS,她轻装上阵”

这种家长往往受传统思维影响较深,认为教育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投资,“不能让孩子一毕业就背债”。他们希望用父母之力,为孩子打下“无负担人生”的第一块基石。

优点:情感支持充足,孩子心态稳定。

隐患:可能忽视了买房等更现实的财务杠杆问题。

案例:一位父母为女儿还清$40,000 HECS债务,结果发现她依然因房贷额度不足无法上车,反而不得不继续租房、错过置业机会。

房产优先派:

“我帮他首付,学贷慢慢还没关系”

这种家长相信“有房才有根”,认为市场变动快、房产上车难,年轻人错过时机可能要等十年。相比之下,学贷可以慢慢还,而且政府还给减20%,何乐而不为?

优点:立足现实,帮助孩子掌握资产。

风险:若孩子买房后不稳定,还款压力也会影响心理健康。

案例:母亲提前帮儿子还清$8,000 HECS,只提升了$3,000房贷额度,后来直接将这笔钱改为房屋首付赠与,孩子成功贷款买房。

放手独立派:

“我提供情感支持,财务靠自己走”

这类家长通常在澳洲生活时间更久,认同“独立人格”的培养价值,认为金钱支持不应干扰孩子的自主选择,适当的债务是对财务能力的锻炼。

优点:培养责任感,有利于子女成长。

风险:若孩子财务基础薄弱,可能更早陷入焦虑。

案例:某家庭规定孩子18岁开始自付学费和生活费,孩子前两年压力大,但毕业后财务观念成熟,成功存款买房,不依赖父母。

结语:

财富规划的智慧,是适度介入,

不是完全接手

无论你是选择替孩子还清学贷,还是赞助他们买房首付,亦或是选择在一旁“默默支持”,每种做法都有其合理性。

但归根结底,一份有效的代际协作,不在于“是否出钱”,而在于“怎样出钱更有价值”。

在澳洲这样一个以个人独立为价值核心的社会里,家庭的支持方式需要升级为战略性合作:既要理解制度逻辑,又要考虑文化差异,还要有财务智慧。

正如一位澳洲华人妈妈所说:

“我愿意为她做经济后盾,但不是生活保姆。支持她飞,但不是一直托着她飞。”

最后的思考:

如果你只能帮一次,请帮孩子迈入房产市场;如果你还有余力,请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教育+住房+自由选择权的复合型人生计划;而如果你准备在孩子18岁时就放手,别忘了留下理解、尊重与祝福,这比金钱更珍贵。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在财务支持与情感连接之间,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黄金平衡”

来源:澳洲商业观察AB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