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创业扩散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聚焦嘉鱼县生态鸡产业集群,探讨农村创业扩散如何突破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现实约束,并最终驱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发现:首先
摘要:农村创业扩散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聚焦嘉鱼县生态鸡产业集群,探讨农村创业扩散如何突破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现实约束,并最终驱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发现:首先,农业产业集群在产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分别面临“参与意愿低”“规模扩张难”“同质竞争强”的约束。其次,带动型、帮扶型和自主型创业扩散是破解相应约束的有效措施,使产业集群发展经历由“小规模单一”到“大规模单一”再到“大规模多元”的跃迁。最后,在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创业扩散的底层逻辑从“市场引领、政府推动”向“政府引领、市场推动”再向“市场主导增强、政府帮扶减弱”转变。本文研究为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价值
农业产业集群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有效组织方式。大量研究从资本和技术视角分析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以及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认为企业的集聚行为取决于其经营成本与获取盈利的偏好。然而,已有研究忽视了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非平衡现象,即资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重新配置。部分研究虽关注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但更多分析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划分或动态演化。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对中国情境下农业产业集群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现实约束及有效破解方法缺乏关注,忽略了集群内部各主体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接受程度。
农村创业扩散在提高微观主体创新能力和增强产业集群内生发展动力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能够增加农业产业集群劳动力供给和提高其创新能力。农村创业带头人的创业活动在重塑乡村产业结构、发展区域优势农业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是带动小农户参与社会分工的重要途径。针对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度依赖政府、产业经济思维缺失、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和小农带动效果不佳的现实困境,有必要探索农村创业扩散如何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二、主要内容和边际贡献
(一) 主要内容
本文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和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农村创业扩散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的内在逻辑。具体而言,通过剖析农业产业集群在资源基础、社会文化和制度环境等方面的阶段性差异,揭示农村创业扩散在充分发挥各类主体优势的基础上如何破除阶段性现实约束,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生态鸡产业集群为案例研究对象,借助里程碑事件划分时序区间,分析产业集群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现实约束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发展特征;其次,剖析农村创业扩散如何破解现实约束;最后,总结和提炼农村创业扩散驱动农业产业集群的作用机理。
(二) 边际贡献
一是在分析产业集群发展约束及其突破约束过程的基础上,从生命周期角度验证农村创业扩散驱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机制,丰富创新扩散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
二是基于嘉鱼县生态鸡产业集群案例,提炼农村创业扩散驱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演化历程,拓展农村创业对乡村产业兴旺影响的研究,为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三、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 主要结论
第一,农业产业集群在产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分别面临“农户参与意愿低”“产业集群规模扩张难”和“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困境。在产生期,农户囿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规避心理无法评估创业项目的价值,造成多数农户不愿意改变原有生产方式,阻碍了创业项目的落地和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成;在成长期,人才和资金缺乏限制了产业集群的扩张速度,品牌和销售渠道约束抑制了产业集群的扩张规模;在成熟期,产业集群成员创业能力同质性和经营模式同质化造成产品同质化竞争,抑制了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农村创业扩散是解决农业产业集群阶段性约束的有效抓手,包括“带动型创业扩散”“帮扶型创业扩散”“自主型创业扩散”。具体来看,农村创业带头人能够充分识别当地特色产业,并且通过在熟悉的乡土社会中推进创业扩散来破解产业集群在产生阶段面临的约束。政府在人才、资金、销售和品牌等方面扶持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集群规模化、多元化发展。自主型创业扩散能够提高产业集群成员的创业能力,是破解产业集群在成熟阶段面临的约束的有效手段。本文研究突破了以往研究强调从资源和制度等视角分析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约束,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农村创业带头人、农户、基层政府和农民合作社在产业集群不同的发展阶段承担的任务存在差异,这些主体在动态合作中共同驱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具体来看:农村创业带头人是成长阶段的关键主体,其开发的创业项目奠定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农村创业带头人的主要作用是带动农户参与项目、传递政府意志和引领产业集群创新。基层政府是产业集群发展成长阶段的重要角色,其决定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基层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创业支持政策、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创业跟随者是产业集群成熟阶段的核心力量,其创新创业能力决定了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合作社是连接以上主体的重要桥梁,承担信息传递、组织生产、产品销售和技能培训等社会化服务工作。
(二) 政策建议
第一,鼓励农村创业带头人推进创业扩散,增强其创业主动性。农村创业带头人进行创业扩散,可以有效引导各类要素服务农业发展,为培育农业发展新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实现“一人创业、一方致富”提供坚实基础。知识具有空间黏性特征,返乡创业群体的知识溢出效应通常在一定的地理圈层内显著,即具有明显的本地化特征。因此,加强对返乡优质人才尤其是从事新产业新业态的新农人、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引+育+用”,对创业扩散的顺利进行和乡村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十分重要。
第二,充分发挥社会互动对农村创业扩散的促进作用。推广农业技术、创业理念等,不能忽略受众所处的社会网络关系。应该积极利用社会关系,达成“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例如,技术培训的对象选择应考虑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的培训要以示范户为主,提升其创业意愿,推动其创业社会网络扩大。产业集群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培训应关注具有参与意愿的普通农户,增强其参与能力,并拓宽技术信息传播渠道。应鼓励创业先驱者向产业集群内的其他农户分享农业新技术,推动农业新技术的快速扩散。
第三,政府应根据农业产业集群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政府在成长阶段应重点培育返乡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帮助他们发现本土化的创业机会,并且在农村地区大力宣传创新创业,降低创业先驱者在进行创业扩散时遇到的阻碍。在成长阶段,政府应承担主导角色,加大资金和人才支持力度,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人才、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同时要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并培育本土农产品品牌。在成熟阶段,政府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并通过培训等措施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研究、写作、投稿、修改过程和心得体会
本文的问题意识源于作者对乡村产业发展领域的长期关注与研究积累。自2016年起,研究团队对“别墅养鸡”项目开展了持续跟踪调研,发现农业产业集群在产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分别面临“参与意愿低”“规模扩张难”“同质竞争强”等阶段性约束,并初步探索了破解这些约束的可能路径。随着研究的深入,作者在追踪“农村创业扩散模式”时进一步发现,创业扩散在突破农业产业集群的阶段性约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带动型、帮扶型和自主型创业扩散模式分别针对不同阶段的约束呈现差异化的破解机制。基于这些发现,本文聚焦创业扩散的作用机制,系统探讨其如何驱动农业产业集群实现从“小规模单一”到“大规模多元”的跃迁,最终形成了“创业扩散驱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命题。
本文的成功发表得益于《中国农村经济》编辑部的悉心指导和帮助。编辑老师从语言措辞、行文规范、逻辑结构到参考文献格式等方面,对本文提出了细致入微的修改意见,极大提升了文章的严谨性、规范性和流畅性。同时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提出的极具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外审专家从标题凝练、理论框架完善、案例分析深度到概念界定清晰度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和评阅。在充分吸收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我们对文章进行了大幅修改,包括重新梳理理论框架、补充案例细节、优化行文逻辑等,使文章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回顾整个研究、写作、投稿和修改过程,我们深刻体会到,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离不开清晰的问题意识、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支撑材料以及反复的打磨与完善。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深耕农业经济领域,努力产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介绍:
薛永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林业经营管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执行主任,研究方向为乡村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
杨晨钰婧,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园圆,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刊发:《中国农村经济》期刊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乡村产业与生态协同振兴:理论逻辑、动力机制与实践进路”(编号:23FGLA002);
来源:爱农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