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4时,当城市还在沉睡,寿光汽车站东侧改造一新的仓储分拣中心已灯火通明。自动化分拣线飞速运转,包裹被自动分流到不同区域,快递员们麻利地扫码、装车——这热火朝天的景象,正是寿光汽车站从传统客运场站向多元化城市服务综合体华丽转身的生动缩影。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桑宏香)凌晨4时,当城市还在沉睡,寿光汽车站东侧改造一新的仓储分拣中心已灯火通明。自动化分拣线飞速运转,包裹被自动分流到不同区域,快递员们麻利地扫码、装车——这热火朝天的景象,正是寿光汽车站从传统客运场站向多元化城市服务综合体华丽转身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随着交通出行方式的多元化变革,传统客运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面对一系列问题,如何破局?寿光市主动求变,积极探索汽车站转型发展之路,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在盘活存量资源、拓展服务领域、践行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城市功能完善与民生服务升级注入了新活力。
破局:
“客货邮”融合
盘活闲置场地的妙手棋
走进寿光汽车站,记者发现候车厅的人并不多。工作人员介绍,由于高铁、网约车等交通形式增多,传统公路客运量下降,乘客人数不断减少,对汽车站带来较大冲击,转型迫在眉睫。如何转型?成为摆在汽车站面前的一道难题。恰在此时,国家发布了“交通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的政策号召,为汽车站的转型发展打开了新思路。
纵观寿光现状,一边是站内发车场、停车场、部分站房等资源闲置;一边是邮政快递业务年均增长18%,但缺乏专业化分拣集散中心,导致物流成本高、时效性不足。借力国家“交通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的政策东风,站内1.3万平方米闲置的发车场、停车场,成了破局关键。
“我们立足实施‘客货邮融合’转型发展项目,打造我市邮政快递仓储分拣集散中心。”寿光市交运汽车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瑞茂介绍,公司利用原有发车场停车场约1.3万平方米的场地,吸纳资金400余万元,按照邮政快递行业标准建设厂房3000平方米,打造了快件仓储分拣集散中心。在此基础上,该公司协调合作方,购置自动化分拣流水线、智能扫描设备等,建立高效的快件分拣系统,并完善场地的仓储、装卸、配送、新能源充电等功能分区,满足不同类型快件的处理需求。
“我们通过改造汽车站闲置场地发展快递物流,既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又补齐了我市物流短板,形成了‘以货促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林瑞茂表示,目前邮政快递、韵达物流已经入驻经营,各项设施运行顺畅,单日处理快件20余万件,不仅减轻了邮政、韵达仓储的压力,而且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完善了城市物流体系,填补了我市物流基础设施空白。同时,物流带来的人流车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略显沉寂的客运业务。
添绿:
瞄准生态项目
车站焕新惠民生
走进汽车站主站房,抬头仰望,6950平方米的屋顶已悄然变身一片深蓝色的“光伏海洋”。2589块高效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汽车站引入200万元资金打造的“绿色电站”。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1562KWp的装机容量,预计年发电量达200万度;站内照明、设备运转优先使用这清洁电力,富余的则汇入城市电网;仅电费节省一项,每年就达10万元……“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环保责任账。”项目工程师指着智能监测屏表示,系统实时守护着设备的健康,确保每一缕阳光都被有效捕获。这片屋顶,不仅满足了站点自用电,还为社会输送了绿色电力,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年降低约1600吨的碳排放,真正把闲置屋顶变成了“绿色银行”。
“在这里充电不仅方便,而且价格便宜。”在汽车站东北角,数十台充电桩整齐排列,可满足不同车型、不同时段的充电需求。新能源汽车车主李明告诉记者,自从汽车站安装了充电桩后,周边小区的住户再也不用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犯愁。为了缓解居民新能源汽车充电问题,寿光汽车站立足区位优势,分别在新站、老站、交运公寓合理规划区域,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目前已配备66台直流快充桩和20台交流慢充桩,可同时满足不同车型、不同充电需求的车辆充电。充电桩布局充分考虑车辆进出便捷性,设置了明显的引导标识和停车区域,方便车主使用。扫码即充,24小时自助,低谷时段还有折扣。日均200辆次的充电需求,有效纾解了居民的“里程焦虑”,增加了车站的额外收入。
“投币或扫码就能自己动手,洗得干净又省心。”几步之遥,自助洗车设备前水花飞溅,正在自助洗车的吕丽告诉记者,这里高压水枪、泡沫枪一应俱全,防滑排水设计保障安全,车主洗车过程安全、环境整洁。
为了市民洗车方便,汽车站分别在新站、老站、交运公寓设立自主洗车区域,共配备了13套先进的自助洗车设备,采用计量收费模式,通过投币或扫码支付费用后,即可自主控制用水量完成车辆清洗。为吸引更多客户,汽车站还推出了新用户首次体验优惠、会员制度等营销手段,增加了客户黏性。
聚势:
激活车站“生态圈”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汽车站前的广场上也逐渐热闹起来。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卸下疲惫,在微凉的夜风中放慢脚步,汽车站的“夜经济”也就在此展开。
曾经因位置偏远而遇冷的沿街商铺,如今也迎来转机。汽车站积极走出去招商引资,在车站广场设置路灯LED高清显示屏不间断播放招商广告,邮政快递韵达快递的入驻进一步增加了人流车流量,为汽车站周边商铺带来了新的商机。
不仅如此,依托寿光市旅游局游客集散中心平台,汽车站积极引入知名旅游企业,提供旅游咨询服务,文化、自然、探险、农展、培训等不同类型专题旅游服务。如今,站内旅游咨询服务窗口琳琅满目:从酒店预订、门票购买、地接服务,到特色自驾游、徒步探险路线规划,乃至本地特产和文创展销,一应俱全。
“等车间隙就能规划周末短途游,太方便了!”旅客张良感慨。通过文旅带动,车站商圈客流增长40%,年新增旅游收入超80万元。未来,汽车站将持续深化“交通+旅游+商贸”融合模式,探索开发研学旅行、康养旅游等新兴产品,引入更多高品质商业品牌,打造特色文旅消费品牌,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为旅客创造更丰富的出行体验。
汽车站通过开展多种经营转型发展,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在绿色多元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还为旅客和周边车主提供了更加全面、便捷的服务,提升了客运站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持续优化设施与服务,拓展招商合作,以‘站’为载体,提升场站、客运站人流、物流、商流的资源聚集和辐射拉动作用,实现客运站自我造血,加快推进客运站转型发展,为城市活力注入新动能。”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手记
破局,办法总比困难多
当高铁呼啸而过、网约车随叫随到,曾是交通枢纽代名词的汽车站一度陷入“新变”的阵痛:客流下滑、营收缩水、功能单一的标签如影随形。但重新热闹起来的汽车站证明:所谓新机,从不是等来的馈赠,而是用创新打破惯性,一步步干出来的生机。
破局的核心,是跳出“只运人”的思维定式,转向“为人服务”的多元价值。寿光市汽车站让闲置资源成为增收的法宝;把停车场划出区域做新能源充电桩站,为往来车辆提供补给;“交通+旅游+商贸”的探索增加了客流和商流……从单一的旅客集散地,到集物流分拨、清洁能源、便捷车服、旅游咨询、特色商业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新地标,汽车站以一场静悄悄的“七十二变”,完成了传统交通枢纽的惊艳蝶变。它织就的不仅是一张更高效、绿色的实体网络,更是一张覆盖市民多元需求的服务网络。
交通迭代的浪潮中,从来没有“必须淘汰”的设施,只有“不愿改变”的惰性。汽车站的新生,说到底是一群人的“不认输”,这股子“实干劲儿”,正是传统服务行业穿越周期的密码——新机不在别处,就在不畏当下的挑战中,在主动求变的创新中,在“办法总比困难多”的行动中。
来源:寿光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