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书信与人生》①|富养的女孩,真的不一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6 22:22 2

摘要:这一次,我们将根据林徽因写给梁思成、胡适、沈从文、金岳霖等亲友的信件,以及父亲林长民写给她的大量家书,来还原真实的林徽因。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林徽因的故事。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林徽因的文采才干、情感经历以及绝代风华一直深深吸引着广大读者。

这一次,我们将根据林徽因写给梁思成、胡适、沈从文、金岳霖等亲友的信件,以及父亲林长民写给她的大量家书,来还原真实的林徽因。

读者不仅可以随着书信中的文字感受到这位才女的内心世界,还可以了解到民国时期的社会状态,和当时真实的社会面貌。

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林徽因和民国的那些文人,不管是在岁月静好的年代,还是兵荒马乱的战时,始终用书信传递着真情与智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

接下来,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带娃旅行的父亲

西方有句谚语:世界是一本书,那些不旅行的人只读过其中一页。

翻阅这本大书,有些人一辈子停留于其中的一页,有些人游览五湖四海,领略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还有些人漂洋过海,去到无穷的远方,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林徽因是一个幸运的女孩,一生中有过两次出国旅行的经历。

1920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代表的身份被派往欧洲访问考察,为时一年半。

出身于福州名门望族的林长民,从小饱读诗书,他和作为清末翰林的父亲林孝恂一样,年轻时考中秀才。

不同的是,林长民后来放弃科举之路,学习日语和英语,留学早稻田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在此期间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回国后投身宪政运动,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在这两年前,林长民访问日本,每到游览胜地,就后悔没有携自己最疼爱的长女徽儿同行。这次能去欧洲考察,机会难得,因此决定带上此女同行。

1920年,林徽因和父亲林长民在伦敦

为此,林长民在信中告诉林徽因:

“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

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

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说到底,林徽因的幸运,在于她出身于条件优渥的书香门第,更有一位思想开明、追求进步的父亲。

他从来没有因为林徽因是女孩而轻视对她的教育,相反,每次写信回去,总会关问她“读书如何”,叮嘱她“好好读书”,还担心天下局势和自己的选择会影响到她读书。

如果说,有什么方式能提升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除了读书,就是旅行。

这次林长民带女儿去欧洲,并不是纯粹游的山玩水,或者打卡签到以下,而是为了通过旅行实现三个目标。

首先,他想让女儿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其次,他将女儿带在身边,希望她领悟自己的胸怀与人生抱负,加深父女感情,也算是潜移默化的教育。

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长远的一点考虑是,林长民对这个聪慧灵秀的长女给予了厚望。他为国家大事四处奔波时,林徽因在家照应一切,免他后顾之忧。

但他希望女儿能摆脱烦琐的家庭生活,走出去,见见世面,扩大眼光,以便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能力。

“在旅途中, 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

台湾作家詹志宏在《读书与旅行》中写道:“旅行穷尽处,幻想启程时。”

对少女林徽因来说,一年多的欧洲之旅,是她一生事业的起点。

1920年夏天,在北京培华女子中学接受英国贵族式教育的林徽因,跟随父亲,经过两个月的海上旅行,抵达欧洲。

按照计划,林长民带着林徽因游遍法国、瑞士、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同她领略所到城市的自然风光,带她参观博物馆、风景名胜,包括代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厂和报馆。

漫游剑桥时,“亭榭傍水,垂柳压檐,扁舟摇漾,烟霭深碧”的桐湖风光给林徽因留下深刻印象。

不久,林长民再次游览桐湖,他写信给此次未能同行的林徽因,用诗意的笔触,细述自己看见的村落、房屋、茶室、各种热带植物、远处的雪山和夕阳、近前的各色游人……

林徽因和父亲林长民在欧洲

他告诉女儿,清晨推开窗户,湖光满目,双眼犹如浸入琉璃。

他在信中分享旅途中的感悟:

“人生踪迹,或一过不再来,或无端而数至,尽属偶然,思之亦良有意味。吾与此湖此山既生爱恋,深祝偶然之事能再续此缘。”

当林长民外出参加会议或者应酬时,林徽因常常一个人待在家看书、阅报。通过阅读英文版书刊,她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激发出内心丰富的情感。

这次欧洲之行,对林徽因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对她的人生之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读过那么多书,看了过那么多山湖,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四年后,林徽因与梁思成结伴赴美留学,立志学习建筑学。

由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只收男生,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好改报美术系,选修建筑系的主要课程。

1927年,林徽因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

她告诉同学:

“我曾跟着父亲走遍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

沉稳踏实的梁思成,将大部分精力用于专业学习,自嘲是笨人下笨功夫,却为他后来成为中国的建筑先驱夯实了基础。林徽因极高的悟性和艺术天赋,让她在知名学府脱颖而出。

在此期间,恰逢胡适访美,林徽因给他写信,自称在异国他乡是一个“精神充军”,诉说对自己北京的想念,还邀请他到宾大进行讲演。

她在信中写道:

“你的来费给我好几层的安慰……你那天所谈的一切——宗教、人事、教育到政治——我都忘不了……”

192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收到当地建筑事务所抛来的橄榄枝。

蜜月之旅

林徽因的第二次欧洲之旅,是她和梁思成三个月的蜜月之旅。

八年前,林徽因随父赴欧,见识了广阔的世界,确定了人生梦想;八年后,她和爱人携手同游,除了有故地重游的感慨,更有一份温故知新的亲切。

在法国,他俩并肩站到凯旋门前,欣赏上面的雕塑;参观巴黎圣母院,细细领略这座哥特式建筑的典范之作;进到卢浮宫,参观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流派的画作……

在罗马,他俩路过方尖碑,看了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被古罗马的宏伟建筑深深震撼,然后交流各自的感受……

每到一个地方,梁思成都会举起相机,频繁按动快门,记录下名胜古迹和那些“凝固的音符”。他也会给美丽动人的妻子拍照,不过,他总是将她的人拍得很小——因为拿她当背后建筑的标尺呢。

旅行结束回到家,林徽因以此开玩笑,跟公公吐槽,说梁思成没有好好给她拍过一张照片。

林徽因和梁思成前往欧洲度蜜月,在轮船上摄影留念。

当他俩漫步欧洲时,梁启写信给他俩,对这对新婚夫妇的婚姻生活寄予希望,也为他俩回国后的职业选择给出建议。

梁启超希望儿子、儿媳在旅途中保持写日记的习惯,如果觉得疲倦,可以专记共有兴味的美术、建筑、戏剧、音乐的大概,最好作成漫画。将来查看原稿,模糊的印象会因此明了起来。

梁思成想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这在当时很难成功,因为古建筑十有八九已被破坏,而且几无研究先例。

对此,梁启超表示全力支持,除了动用自己的资源,让儿子能够研究故宫和私家的珍藏作品,还在信中给予指导:

“我盼望你在旅行中便做这项工作的预备。所谓预备者,其一是多读欧人美术史的名著,以备采用他们的体例。关于这类书认为必要时,不妨多买几部;

其二是在欧洲各博物馆、各画苑中见到所藏中国作品,特别注意记录。”

梁启超的建议,不仅为儿子指明方向,也为儿媳林徽因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如果说,16岁那年的欧洲之行,让林徽因对建筑艺术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对建筑学生发兴趣,那么,蜜月之旅更加坚定了她与梁思成共同研究建筑学的决心。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两次欧洲之旅对林徽因产生的深远影响。16岁那年,她跟随父亲走遍欧洲,第一次产生学习建筑的梦想。和梁思成结婚后,蜜月旅行是她的第二次欧洲之行,更加坚定了她研究建筑学的决心。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那段往事,她是如何翻篇的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来源:梦宇讲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