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酒不沾寿命更长?研究证实:远离烟酒有助延年益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6 22:04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78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很多人眼里,“抽烟喝酒是社交的必备项目”。饭局上不喝点酒、不递根烟,好像就不合群。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看似“礼貌”的举动,其实可能在悄悄缩短你的寿命?

最近,一项覆盖90万中国人的大型研究再次敲响了警钟:不抽烟、不喝酒的人群,平均寿命明显更长。在这个“人人都想健康长寿”的时代,远离烟酒,真的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科学依据的自救方式

很多人觉得,抽烟喝酒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至于伤筋动骨。但事实是,烟酒对身体的破坏,是系统性、长期性的,并且没有所谓的“安全剂量”

首先来说烟。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烟草是目前已知唯一明确会致癌的消费品。吸烟不仅会导致肺癌,还和胃癌、食管癌、喉癌、膀胱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相关。长期吸烟者的平均寿命比不吸烟者短10年左右!

再看喝酒。别再信“少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了。《柳叶刀》杂志早在2018年就发表研究明确表示:酒精的“健康摄入量”为0。哪怕是每天一小杯红酒,也可能增加患癌风险。特别是肝癌、口腔癌、乳腺癌,与饮酒关系密切。

研究表明:

完全不抽烟、不喝酒的人,平均寿命比烟酒齐全者高出6.5年

中年后戒烟戒酒,即使已经有部分器官损伤,依然可以延长寿命2—4年

在所有慢性病患者中,不吸烟不饮酒的人,疾病发展速度慢,医疗负担低

这些数据不是国外的统计,而是我们中国人的真实健康调查,可信度极高

很多人有个误区:“我不多抽,也不常喝,应该没事吧?”但科学告诉我们,毒性没有“适量”可言

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等数百种有害物质,会在每一口吸入的过程中对血管、肺部、心脏造成伤害。即便每天只抽1—2根烟,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酒精就更“阴险”了。你可能觉得一杯啤酒没什么,但事实上,酒精代谢过程中的乙醛,是明确的一级致癌物。而且,亚洲人普遍缺乏乙醛脱氢酶,酒精代谢更慢,对身体的伤害更大。

烟酒的危害不是模糊的“伤身”,而是具体的“伤哪儿”。以下五个器官,最容易成为“牺牲品”:

肺:吸烟是导致慢阻肺和肺癌的头号元凶,且不可逆。

肝: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一步步都是喝酒“喝”出来的。

心脏:烟碱会收缩血管,饮酒会升高血压,心梗和中风的风险大大提升。

胃:酒精刺激胃黏膜,引发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

大脑:长期烟酒会导致脑萎缩、记忆力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加速痴呆。

这些伤害,往往是慢慢积累、悄然爆发的,一旦发现,已是晚期。

你可能会说:“我感觉身体挺好的,抽烟喝酒也没什么事。”但真正的问题是,烟酒带来的伤害,往往在沉默中积蓄

数据显示,70%以上的烟酒相关疾病,在被发现时已经发展到中晚期。也就是说,身体早就出问题了,只是你还没察觉

尤其是男性群体中,有一种“硬扛文化”,觉得去医院是“矫情”,直到突然心梗、肝衰竭,才追悔莫及。健康从来不是靠感觉维持的,而是靠科学管理

如果你尝试过戒烟戒酒,却总是失败,不要自责。成瘾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依赖,要解决,得靠系统的方法。

设定具体目标:不要说“以后少抽”,而是定下“从明天起完全不抽”。

寻求专业帮助:医院戒烟门诊、心理咨询、替代疗法(如尼古丁贴)等,都能有效辅助戒断。

改变环境:避免和“烟酒朋友”一起聚会,减少诱惑。

记录进度,奖励自己:每坚持一天就打卡,累积成就感。

戒烟戒酒不是一天的事,但每一天的坚持,都是在为未来的健康买单。

在这个“压力山大”的时代,烟酒似乎成了释放情绪的出口,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健康才是最底线的自由

不抽烟、不喝酒,不是清高,也不是矫情,而是对自己负责的开始。

你或许会失去一些“局气”,但你赢得的是更长、更健康、更有质量的人生。

参考资料: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慢性病与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24年)》.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年.

[2] 陈君石,吴永宁主编. 《健康中国行动科学证据支持》.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阅读,2023年.

[3] GBD 2016 Alcohol Collaborators. Alcohol use and burden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柳叶刀》, 2018.

来源:中医李大夫健康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