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技术双突破机器人成新生产力,6家科技企业共探关键技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12 11:55 3

摘要:《行动计划》提到,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争取超3000家,独角兽企业超10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推出10个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孵化器。

当下,作为具身智能最典型的应用载体,人形机器人无论在产业界,还是在资本市场,都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之一。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大力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这是具身智能机器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在政策层面,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近日印发《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下文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提到,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争取超3000家,独角兽企业超10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推出10个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孵化器。

事实上,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机器人行业迎来多重利好。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重庆等10余个省市出台政策支持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在业内看来,随着AI大模型技术持续突破,具身智能正成为科技产业竞逐的新高地,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也有望降至一辆经济型轿车的价格水平。这场围绕“下一代生产力”的争夺战,既是AI技术与硬件工程的深度融合,也是资本、供应链与长期主义信念的多重博弈。

对此,开源证券研报指出,2025-2026年国内外人形机器人在量产方面有望超预期,寻找快速响应需求且能稳定量产的优质供应商,已成为当务之急。并且在商业化落地方面,人形机器人公司正在积极探索商业化路径,工业、生活服务等是目前具有潜力的应用场景。

多家企业入局商业化探索备受关注

英伟达(NVDA.US)

据悉,2025年3月17日至21日,英伟达GTC大会将在美国加州圣何塞举行,聚焦人工智能、图形技术和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作为全球科技界的年度盛会,本次会议将集中展示AR/VR与机器人融合、模仿学习、自主系统开发等关键技术进展。

英伟达看好机器人未来发展前景,押注机器人技术为未来增长引擎,其硬件与开发平台正成为行业标准。通过Omniverse平台,机器人训练环境可高度模拟现实世界,缩短“模拟到现实”的鸿沟。另外,生成式AI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模拟实验的真实性,例如英伟达计划推出的JetsonThor芯片专为人形机器人设计,支持更复杂的实时计算需求。

特斯拉(TSLA.US)

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特斯拉将于 2025 年生产数千台人形机器人 Optimus,若进展顺利,2026 年的产量则为 5 万 -10 万台,2027 年进一步增长至 50 万台,连续两年均有 10 倍的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Meta(META.US)

获悉,前不久,Meta在Reality Labs硬件部门内部组建了新团队,专注于开发AI驱动的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2025年招聘约100名工程师以加速技术研发。

Meta入局具身智能领域,特别是AI驱动的人形机器人,对机器人行业和投资领域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行业发展来看,Meta凭借其在AI技术、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深厚积累,将加速人形机器人在感知、交互和自主学习能力上的技术进步,推动应用场景从家务劳动向教育、医疗护理等更多民用领域的拓展。

小鹏汽车(XPEV.US)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发展,但距离其在人类工作、生活中真正全面 " 上岗 ",仍需要较长时间。从功能实现上,小鹏汽车将通用机器人分为 5 个能力等级,从 L1 到 L5,智能程度不断提升。

另据小鹏汽车CEO在近期采访中表示,现阶段机器人基本处于 L2 阶段,目前所有人形机器人公司的量产目标均是在 L3 阶段。借鉴新能源汽车产业早期的市场培育和推广经验,加速人形机器人市场培育和需求潜力释放。

微美全息(WIMI.US)

资料显示,微美全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展开层层布局,结合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多模态交互等前沿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具体来讲,微美全息依托DeepSeek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提升人形机器人的认知决策能力,实现自然交互如对话和复杂任务执行。

值得一提,微美全息战略核心是通过“技术突破+场景渗透+生态聚合”模式,不断加速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到规模化量产的过渡。这意味着微美全息布局不仅覆盖硬件迭代与AI赋能,还注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目标在未来几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千亿级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Figure

Figure 在 2 月发布了 Helix 模型,这是首个通过自然语言直接控制人形机器人上半身的视觉 - 语言 - 行动(VLA)模型,目前 Figure 的人形机器人也成功部署于第二个美国客户的物流自动化场景中,并计划在未来四年交付 10 万台人形机器人。

结尾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经历了从0到1的平台搭建阶段。从长远来看,人形机器人要实现C端的普及,还有更远的路要走。眼下,业内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要实现C端的突破,还需要在技术、产品层面做更多工作,同时供应链、行业标准、政策法规等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那么,请拭目以待吧。

来源:每日科技新动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