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手艺人王盈莹:指尖绽放千年荣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6 18:15 2

摘要:在珠海会同古村的一间工作室里,阳光透过木窗洒在展柜上,映照出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绒花。它们或娇艳如牡丹,或清雅似梅花,每一片花瓣都由蚕丝与铜丝精心捻制而成。这些花朵的主人,是自学成才的绒花手艺人王盈莹。三年前,她偶然被一段绒花制作视频“击中”,从此踏上非遗传承之路

在珠海会同古村的一间工作室里,阳光透过木窗洒在展柜上,映照出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绒花。它们或娇艳如牡丹,或清雅似梅花,每一片花瓣都由蚕丝与铜丝精心捻制而成。这些花朵的主人,是自学成才的绒花手艺人王盈莹。三年前,她偶然被一段绒花制作视频“击中”,从此踏上非遗传承之路。如今,她的作品不仅登上展览舞台,更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绒花牡丹》

初遇:一场“被击中”的心动

王盈莹与绒花的缘分,始于三年前一次与朋友的闲聊。那时,大家偶然聊起中国的非遗手艺,谈及了绒花,尔后她在网上搜相关信息时被一段视频吸引——画面中,匠人手指翻飞,蚕丝在铜丝的缠绕下逐渐绽放成一朵栩栩如生的花。“那一瞬间,感觉被击中了。”她回忆道。屏幕里的绒花仿佛带着千年的温度,让她无法移开视线。

当时的她并不知道,绒花曾是唐代宫廷贡品,寓意“荣华富贵”,更不了解它的制作工艺竟如此繁复。她只是单纯地被它的美震撼,随即开始“疯狂”地搜索资料,试图复刻视频中的技艺。最初,她用扭扭棒模仿,却发现成品僵硬呆板,远不如真品灵动。于是,她决定挑战真正的绒花制作——从劈绒、梳绒到打尖、传花,每一步都需全手工完成。

“第一次尝试,光是梳绒就失败了十几次。”她笑道。蚕丝线需用鬃毛刷反复梳理,直至蓬松如棉花糖,稍有不慎就会打结报废。而铜丝的捻制更是考验耐心,稍显浮躁,绒条就难以成型。但正是这些失败,让她逐渐摸清了绒花的“脾气”,也让她对这门古老技艺愈发着迷。

牡丹造型的绒花

“修炼”:铜丝为骨蚕丝为魂

绒花的制作,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一朵最简单的梅花,需要半天才能完成,而王盈莹的获奖作品《绒花牡丹》,则耗费了她整整七个昼夜。

“梳绒是最关键的一步。”她解释道。蚕丝线需固定在梳绒架上,用鬃毛刷顺着丝线方向反复梳理,直至丝线蓬松如云。这一步看似简单,却极考验手感——力度太轻,丝线无法起毛;力度太重,又会导致“炸毛”。梳好的绒条需用退火铜丝夹住,双手螺旋捻转,形成“试管刷”般的形态。随后,剪刀从外向内精细修剪,五到十分钟才能修出一根匀称的绒条。

“最难的是造型。”王盈莹拿起一朵三角梅绒花,轻轻抚过花瓣的弧度。为了还原珠海街头盛放的三角梅,她反复调整花瓣层次,甚至尝试不同颜色的丝线叠加,以模拟自然的光影变化。而她的《绒花牡丹》,更是用上百根绒条层层堆叠,才呈现出花瓣翻卷的立体感。“做绒花就像修行,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绒花手艺人王盈莹

破局: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尽管绒花承载着千年文化,但王盈莹深知,若想让这门技艺真正“活”下去,必须让它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她开始尝试将传统绒花与现代饰品结合。婚庆胸针、耳坠、发簪……她的作品不再局限于展览柜,而是成为日常穿搭的点睛之笔。2024年,她的《绒花牡丹》在珠海民间艺术展上荣获“金秋奖”金奖,证明传统技艺同样能打动当代审美。

“很多人觉得非遗高不可攀,其实它可以很亲民。”她笑道。如今,她定期开设绒花体验课,让学员亲手制作简易胸针。一位学员曾兴奋地举着作品说:“原来绒花可以别在衣襟上!”这句话让她更加坚定——非遗的传承,不应只停留在博物馆,而应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

木棉花造型的绒花

传承:书写匠人的热爱与坚守

在珠海,像王盈莹这样的绒花匠人屈指可数。但她并不孤单——随着热播宫廷电视剧中的绒花受到大众关注,越来越多年轻人被该项非遗吸引,认识和了解绒花这项绝美手艺。

“我希望我可以坚持做绒花”,王盈莹坚定地说,不仅为热爱,更为传承。王盈莹的绒花作品在展出时引来一声声的惊叹,这种认可和欣赏对她来说是莫大的激励。“绒花这么好的东西,我要让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技艺。”

仿点翠烫平掐丝绒花摆件

如今,王盈莹仍在探索绒花的无限可能。她计划与本地汉服社团合作,让绒花成为传统服饰的点缀;也希望能走进校园,让孩子们触摸这门千年技艺的温度。

策划|吴国颂

采写|杨雪薇 钱瑜 郑达 李旭 张芷瑜 何叶舟 谢丽欣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