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戏台》的的票房一天胜过一天,不少人将不再体面的潘长江再次拉了出来,更是有人直言:与陈佩斯相比,潘长江有愧于“老戏骨”!
现在总是有人在说,娱乐圈变了,变得只看脸就有饭吃。
但是就最近的这些事来看,除了不靠实力,娱乐圈真的是靠啥的都有,尤其是有些人,专靠不要脸混吃混喝。
随着《戏台》的的票房一天胜过一天,不少人将不再体面的潘长江再次拉了出来,更是有人直言:与陈佩斯相比,潘长江有愧于“老戏骨”!
当年的潘长江老师,可是春晚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开心果,他和蔡明老师搭档的《警察与小偷》一炮走红,逗得大江南北捧腹大笑。
那些年积攒下的,可不是一般的名气,那是一份沉甸甸的国民好感,一张全民认可的无形“通行证”。
然而近年来,他似乎把这张“通行证”当成了提款卡,哪里能快速变现,他就扑向哪里,一副“唯钱是图”的架势。
他刚开始一头扎进了网络电影,一股脑儿拍了十九部,什么《豆包县令》之类的,你可能听都没听过。
它们制作粗糙,剧情老套,所谓的幽默不是抄梗就是强行尬演,票房嘛更是惨淡,有些片子上映半个月才卖了五十万,观众看了直摇头大呼上当,过去的潘长江哪去了?
网络电影玩不转,潘长江又迅速转战直播带货,他曾苦口婆心劝告“嘎子”谢孟伟,“直播水太深,孩子你把握不住啊!”
结果,转头自己就跳进了“深水区”,甚至被戏称抢了嘎子的饭碗,为了推销一款白酒,他煞有介事地宣称自己把某董事长灌醉了才拿到“福利价”。
结果呢?消费者买回来发现货不对板,价格也远不如宣传的那么优惠,事情闹大了潘长江却立刻否认撇清关系,反指是外界断章取义。
这一系列操作,不仅被监管部门点名批评,更是让消费者对直播间酒水产品的信任跌入谷底,这笔烂账他算是亲手把自己的好名声赔了个底朝天。
即便直播带货遇冷,他也不甘心,又瞄上了短剧这块“肥肉”,今年7月他主演的短剧《进击的潘叔》上线,剧情“霸道富婆爱上穷保洁”之类的。
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制作也极其敷衍,可就凭着“潘长江”这三个字,硬生生捞到了2.8亿的播放量。
潘长江甚至不满足于仅仅出镜,他试图掌控整个短剧的制作链条,把利润最大化,在他看来,短短几周就能上线,只要能赚钱,再粗糙也能被流量遮掩。
但他有没有想过,这滚滚而来的“现金流”,是以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信誉值”为代价的?
与潘长江相比,另一位喜剧泰斗陈佩斯,当无数同行争相拥抱“快钱”,却选择把时间和精力,全部倾注到艺术本身,特别是喜剧的精髓之中。
这份近乎偏执的坚守,最终凝结了电影《戏台》,在这个快餐时代,陈佩斯耗费了整整三年去打磨剧本。
为了筹集拍摄资金,更是奔走了四年,甚至不惜“砸锅卖铁”,联合各方投资,最终砸下了过亿的巨款,才让这部“正儿八经的喜剧电影”得以面世。
他对作品质量的要求,是出了名的严苛,每一个镜头都追求真实,每一个桥段都倾注心血,也正是他的执着,让所有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老手艺人精神,从未过时。
陈佩斯这份对艺术的“固执”,并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票房狂潮,但当电影首映礼结束,观众起立鼓掌,叫好声不绝于耳时,这番场景是再多金钱也换不来的最高褒奖。
陈佩斯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价值不在于一时的点击量和票房数字,而在于它能否触动人心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
如今的娱乐圈,被资本裹挟,商业化大行其道,流量明星一个封面就能卖出天价,资深艺人也纷纷试水短剧直播,金钱的诱惑力空前巨大。
但潘长江和陈佩斯相比下,也让更多人看清,并不是所有老一辈艺术家都沉沦于资本洪流,更不是人人唯利是图。
陈佩斯不发一言,却用自己的作品间接回应了市场对艺术品格的拷问,撕开了某些艺人“最后一点体面”。
信息来源:
【1】山西晚报《潘长江翻车!“我和茅台董事长认识十几年”,4500元的酒直播卖4799元!》
【2】新华网《双面《戏台》:老祖宗与旧时代》
来源:王教授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