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早上爱赖床的人,健康指数或比不赖床的人高?真的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6 16:42 1

摘要:但最近一份横跨七国的睡眠行为调查结果,却提出了一个跟大众认知相冲突的结论:早上习惯赖床的人,某些健康指数反而比那些起床即跳起来的人更优。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赖床”这件事,被很多人贴上了偷懒、自律差、精神差的标签。在主流话语里,早起是一种美德,是自律的表现,是健康生活的开端。

社交平台上,每天六点打卡、晨跑读书、一日三省的短视频里,赖床的人像是不合时宜的群体。

但最近一份横跨七国的睡眠行为调查结果,却提出了一个跟大众认知相冲突的结论:早上习惯赖床的人,某些健康指数反而比那些起床即跳起来的人更优。

这份数据不是个例,是来自1.2万人样本的调查,涉及不同年龄、职业、作息结构的人群,部分内容还被发表于《Sleep Health》期刊。

这件事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人们对“赖床”的定义不一致。有些人把赖床当作“醒了还不起来”,也有些人是“醒得晚起得晚”,还有一部分人压根就还在睡,外人看着像醒了,其实大脑活动还没完全恢复。

这三种状态,不应该放在一起看,它们背后的生理基础完全不同。

研究者用的是一个更精细的量表,叫做“唤醒延迟指数”,也就是说,从意识苏醒到真正起身,中间这段“停留期”的长度,以及此时的脑电波特征、心率变异性、激素水平,是怎么变化的。这才是核心,不是看谁几点起的床。

有些身体状态,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修复的。睡眠不是按下按钮就修好所有系统,真正的恢复,是在浅睡期和觉醒前交界的那一段时间。

大脑在这个阶段会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张力,恢复副交感神经优势,降低皮质醇水平,减少夜间积累的代谢废物。

在某些人身上,如果这个阶段被打断,比如闹钟一响马上跳起来,身体其实还没从夜间代谢状态中抽离出来,就会进入一个“高压激活模式”。

长时间处在这种状态下,交感神经始终高亢,血压波动幅度加大,清晨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升高。

心率变异性是个关键指标。它反映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状态。清晨心率变异性高的人,通常说明副交感神经占主导,身体处于恢复性优势。

而早起即起的人,往往HRV值偏低,说明身体仍处于高张状态。英国伦敦大学做过一个实验,让一组学生设定闹钟后立即起床,另一组在醒后自然赖床15分钟,不强迫起身。

连续观察两周后发现,赖床组清晨HRV值比对照组高出14%,而全天血压波动范围更窄,精神状态评分也更高。这说明,那段短暂的“赖床期”,其实是身体重新上线前的最后自我调节。

有人会说,那些赖床的人不是更懒吗?怎么健康会更好?问题出在节律匹配。现代社会把“早起”当成绝对优点,但忽略了个体昼夜节律差异。

有些人基因层面就是晚睡型,叫做“晚型染色体型”,他们的褪黑素分泌时间比早型人群晚2-3小时。

如果强迫他们早起,其实是让他们在生理状态未恢复时执行任务,代谢、情绪、反应速度都会受影响。

长期下来,这类人群在清晨的胰岛素敏感性会下降,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血糖波动幅度变大。

不仅是情绪和代谢问题,赖床还涉及到认知调节系统。有项研究关注的是“觉醒阶段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动状态”,这是控制注意力、判断力和情绪调节的关键区域。

实验发现,清晨立即起身的人,大脑前额叶氧合水平低于那些延迟起床5-15分钟的人群。后者虽然看起来“慢”,但他们在开始工作任务时的认知效率反而更高,错误率更低。

这个现象在有焦虑倾向和神经质人格的人群中表现更明显。对这类人来说,赖床不是偷懒,而是一种天然的情绪稳定机制。逼自己早起,反而让心理应激更快启动。

再看睡眠结构的事。很多人以为夜里8小时睡足了就够了,其实关键不在时长,而在结构完整。

人在早晨最后一段睡眠里,通常处在REM期,也就是快速眼动期,这是梦最多、脑部活动最复杂的阶段。

这个阶段对情绪加工、记忆巩固、创意激发都特别重要。赖床其实是在延长REM期的时间。

美国斯坦福睡眠实验室用脑电仪追踪发现,习惯赖床的人,平均REM总时长比早起人群多出17分钟,虽然不是很大,但在情绪障碍患者中,是具有稳定疗效的差距。

但赖床这个事也不能被过度神化。如果一个人早上醒来不愿起床、心情压抑、肌肉无力、注意力差,那可能是抑郁、焦虑、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在作祟。

真正对健康有利的赖床,不是拖延起床时间,而是在醒后让身体有个缓冲区,给大脑和内分泌系统一个过渡通道。

这个过渡期不能太长,也不能被打断,比如一边赖床一边刷手机、接电话、看社交平台,那跟修复没关系了,反而增加信息刺激,干扰神经系统恢复。

有一点必须指出,大多数人赖床的质量并不高。不是因为身体需要,而是心理拖延。这种赖床不会带来上面说的那些积极效果。

研究发现,高质量赖床的人有几个特征:1)睡眠时间够长,通常在7小时以上;2)醒后无焦虑感,不急于处理信息;3)赖床期间闭目静卧,无其他活动;4)醒后10-20分钟自然起床,不靠外力强拉;5)起床后体温上升、呼吸变稳、无头晕症状。这种状态才是那种能提高健康指数的赖床。

再往深里看,有些人赖床是身体在释放信号。他们平时睡眠时长不够、深度睡眠比例低、精神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早上醒来时,大脑还没恢复完成。

这个时候赖床是系统性的“延迟激活”,不是意志的问题,是生理机制本能保护。

反倒是那些强迫早起、完全压制赖床的人,更容易长期积累内分泌紊乱、交感神经长期激活、心率变异性降低等慢性应激状态。

从长期健康角度看,这些指标下降的人,比晚起人群的寿命风险更高。

2020年日本一项近1万人样本的研究指出,强制早起但主观起床困难感强的人群中,慢性病发生率比自然早起者高出21%。而起床节律自然、即使晚起但不感焦虑的人群中,身体指标更平稳,发病率更低。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赖床让人更健康,而是那些身体“知道要慢一点启动”的人,在长期节律中形成了一种保护机制。

他们不一定更聪明,也不一定更自律,但他们的身体节奏和作息之间更和谐。

这种节奏上的同步性,比表面上的勤奋更有意义。健康不是靠早起的时间点来衡量,而是看身体和生活的节奏是否统一。

[1]罗玉霞,张小春,舒婷,等.中老年人群睡眠时长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队列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5,26(06):697-702.

来源:梁医生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