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的田间地头、社区楼栋,一场场法律服务的实践正在书写着法治民生的生动答卷。近三年来,长顺县司法局以“群众需求在哪里,法律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为宗旨,将公共法律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的每一个神经末梢,用专业与温度编织起一张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法
在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的田间地头、社区楼栋,一场场法律服务的实践正在书写着法治民生的生动答卷。近三年来,长顺县司法局以“群众需求在哪里,法律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为宗旨,将公共法律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的每一个神经末梢,用专业与温度编织起一张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法治保障网。
架起“连心桥” 让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以前找律师难,有法律问题不知道问谁,现在打12348热线,很快就能接通专业人员解答,太方便了!”这是长顺县群众的反馈。近年来,黔南州持续优化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运行机制,通过充实座席力量、延长服务时间等举措,确保群众拨打热线后能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指引、法律知识解答等服务,真正让“家门口的法律服务”落到了实处,让“零距离”服务从承诺变成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针对企业员工的法律需求,长顺县司法局开通“企业员工法律援助直通车”。2024年9月,张女士入职长顺某酒店,双方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仅口头约定其承担前厅运营及销售管理工作。2025年3月22日,酒店管理人员刘某某口头通知解除劳动关系,此时张女士已连续履职六个月,但酒店存在无正当理由解约、拖欠工资和提成,并未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等问题。张女士通过“企业员工法律援助直通车”申请援助后,长顺县司法局介入调解,最终帮助其获得11000元补偿。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近三年来,全县为困难企业职工免费提供法律援助350件,解答咨询730人次,让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有了“快车道”。
激活“减压阀” 多元化解矛盾于萌芽
这种“听、劝、调、攻、督”五字诀与“专业化、便民化、高效化、规范化、品牌化”五化标准相结合的调解模式,让近三年全县4924件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显著提高。长顺县白云山镇某村集体林地纠纷的化解,正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
此前,因当地一建设项目需流转该村集体林地,自2024年2月起矛盾逐渐凸显。纠纷涉及人数多、流转金额大,双方情绪激动,情况复杂。为此,县政府组织司法局、自然资源局、林业局、镇政府及村委会组成调解工作组,明确以协商为导向避免诉累、深入基层沟通争取理解、全面摸底掌握实情的工作思路,推动矛盾化解。
工作组先后组织4次现场踏勘摸清林地历史与现状,4次现场调解寻找共识,6次院坝会广纳民意制定方案,还召开1次听证质证会保障权益。同时引导群众尊重历史、团结邻里,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圆满划定林地权属。
在行政争议化解领域,县行政争议化解中心的“互联网+调解”模式同样成效显著。2023年,某乡镇因征地补偿标准引发群体性诉求,中心通过线上视频连线相关部门与群众代表,3次协调就达成补偿方案,避免了矛盾升级。三年来,这样的行政诉讼案件协调化解18件,占结案数的40%,为法治政府建设注入柔性力量。
播撒“法治种” 让普法阳光
照亮每个角落
“同学,遇到校园欺凌要勇敢说‘不’,这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给你的权利……”在长顺县民族中学的法治课堂上,法治副校长正用案例讲解法律知识。近三年来,60余名法治副校长开展校园普法180余场次,150余次“送法进校园”活动让2万余名青少年受到法治熏陶。
送法进校园普法宣传不止于课堂。《长顺说法》栏目升级后,用方言情景剧解读民法典,单期节目最高播放量突破5万;“法治长顺”微信公众号发布的1699期内容中,“农民工讨薪指南”“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等实用专题阅读量屡创新高。在白云山镇中院村,“法律明白人”吴大姐用苗汉双语讲解土地流转政策,帮助村民化解了3起承包纠纷,全县965名“法律明白人”正成为基层普法的“活字典”。
在长顺县敦操乡敦操村,“推普兴乡”行动与法治宣传紧密相连。2024年7月,由多部门联合举办的培训班在此开展。培训班针对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开设民法典培训等课程。县司法局、县法学会采用“汉语+苗语”双语宣讲,工作人员结合案例讲解,再由苗语宣讲员翻译,通过多种形式将法律知识传递给群众。
“双语”普法宣讲,助力少数民族群众学习通用语言和法律法规,引导他们养成守法用法的生活方式,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发展能力,促进民族交流融合,为乡村振兴筑牢法治根基。
筑牢“平安线” 用专业服务
守护社会安宁
2024年10月,被判缓刑的杨某到长顺县社区矫正中心报到后,执法中队走访发现其面临男友入狱、婚姻关系复杂、子女就学受阻及经济来源中断等多重困境。县司法局随即协调居委会、司法所成立专项帮扶小组,定期开展家访和心理疏导,联动两地司法部门解决婚姻与户口问题,对接制衣厂争取就业岗位。2025年3月,杨某顺利离婚、女儿入学,更在制衣厂稳定就业,生活显著改善。
这种“监管+帮扶”的模式,让社区矫正工作既有力度也有温度。近三年,158名社区矫正对象在192次警示教育与公益活动中重塑人生,“智慧矫正中心”的建成实现了监管精准化、帮扶个性化。通过“小组+社会”帮扶体系,已有2名矫正对象经技能培训就业,社会帮扶的温度正驱散他们心中的阴霾。
在法律援助领域,一组数据见证着法治温度:2023—2025年办理援助案件超614件,为困难群众发放补贴54.18万元。其中,为114名困难企业职工提供的免费法律援助,涵盖工伤赔偿、劳动合同纠纷等多个领域。
从智慧终端的便捷服务到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长顺县司法局实践证明:公共法律服务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融入民生的暖流。当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当公平正义的种子生根发芽,这片土地上正在生长出更具活力的法治生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法治动能。
来源:贵州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