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8 月 5 日上午 9 时 24 分,东莞市塘厦镇大岭古涵洞处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一辆灰色粤 B 牌照小轿车误入积水路段,瞬间被近 2 米深的洪水吞没。驾驶员因水压过大被困车内,积水不断倒灌,情况危急。此时,一场由东莞市民与民警共同谱写的生命救
2025 年 8 月 5 日上午 9 时 24 分,东莞市塘厦镇大岭古涵洞处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一辆灰色粤 B 牌照小轿车误入积水路段,瞬间被近 2 米深的洪水吞没。驾驶员因水压过大被困车内,积水不断倒灌,情况危急。此时,一场由东莞市民与民警共同谱写的生命救援随即展开,最终成功将被困司机从死神手中夺回。
这场救援发生在广东持续强降雨期间,塘厦镇当日降雨量达 431.7 毫米,创历史极值。大岭古涵洞作为低洼地段,积水在短时间内暴涨,形成 "死亡陷阱"。据获救司机回忆:"当时水位已经没过车顶,我只能将额头抵在车顶棚上才能呼吸,再晚 5 秒可能就没命了。"
55 岁的塘厦居民李春久是第一个冲进水中的人。刚下夜班的他途经塘新街时,听到异响后发现漂浮的车辆,来不及脱下工服便跳入齐胸深的积水中。"我当时只看到车里有个模糊身影,根本没想水有多深。" 李春久试图独力将车推至浅水区,但湍急的水流让他寸步难行。
不会游泳的冯国林随后加入救援,他不顾个人安危蹚入齐颈深的水中,用街坊递来的扫帚敲击车窗。"水太大了,每走一步都像被人往后拽。" 与此同时,曾是游泳教练的刘立传游至车头,借助限高架施力推车,并迅速返回岸上取来破窗工具。
正在周边巡查的塘厦派出所民警赵庆辉、温东林闻声赶到现场时,积水已漫至脖子。"车门因水压根本打不开,我们只能绕到车尾尝试开后备箱。" 赵庆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他们在洪水中摸索了近 3 分钟才找到尾箱按钮。
市水务工程运营中心工作人员邓碧兴则潜入水下,试图从内部解锁车门。最终,在 8 名互不相识的市民与民警协作下,救援人员通过破窗和开启尾箱的双重方案,于 9 时 34 分将奄奄一息的驾驶员从后备箱拉出。整个救援过程仅用 10 分钟,但每一秒都关乎生死。
参与救援的潘勇斌是国威特卫公益救援队成员,他坦言:"当时根本没时间害怕,听到呼救就下水了。" 而刘立传直到将人救上岸,才发现右手被玻璃划破,鲜血染红了积水。更令人动容的是,周边商铺店主自发提供工具、热水和衣物,便利店老板为伤者包扎伤口后拒绝收费。
"大家彼此不认识,但那一刻谁都没犹豫。" 李春久在塘厦居住 28 年,他说这种守望相助在当地很常见。事实上,仅 8 月 5 日当天,东莞全市就涌现出 23 起类似的民间救援案例。
事件经社交媒体传播后,# 粤 B 遇险粤 S 出手 #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有网友评论:"车牌分粤 B 粤 S,但善心不分地域。"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官方微博发文致敬东莞救援者,称 "这是大湾区最温暖的联动"。
值得关注的是,被救司机为独自来莞的深圳市民,因不熟悉路况误入积水路段。事后他特意制作锦旗送到塘厦派出所,"我永远忘不了那些在洪水中托举我的手。"
此次事件暴露出城市内涝治理的短板。大岭古涵洞虽设有积水警示,但缺乏自动封闭装置。东莞市应急管理局承认,现有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为 10 年一遇,难以应对此次 50 年一遇的暴雨。不过,民间救援的快速响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力量的不足。
数据显示,8 月 4 日至 5 日,东莞全市共发生类似车辆被困事件 47 起,其中 32 起由市民自发救援成功。这种 "专业救援 + 民间互助" 的模式,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针对此次救援中暴露的问题,东莞市住建局表示将启动三项改进措施:一是在全市 23 个易涝涵洞加装水位监测和自动报警装置;二是培训社区 "第一响应人",配备破窗器等简易救援工具;三是建立 "见义勇为快速认定通道",为类似救援者提供法律保障。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指出:"当灾难来临时,制度是骨架,人心是血肉。这场救援展现的不仅是个人勇气,更是社会资本的积累。"
在大岭古涵洞积水退去后的淤泥中,救援者留下的破窗锤、绳索和带血的创可贴,构成了最质朴的英雄勋章。这场 10 分钟的救援,浓缩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温情,也照见了普通人在灾难面前的崇高选择。
正如参与救援的辅警温东林所说:"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但这件事让我相信,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当粤 B 与粤 S 的车牌在洪水中交织,展现的不仅是一场成功救援,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 —— 在最深的积水中,总能看到人性最耀眼的光芒。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