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发配的犯人,为什么不趁机逃跑呢?换你你也不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6 15:18 1

摘要:我们经常能在电视剧中,看到古代犯人被判流放之后,上演一个人单挑一群人的保留节目,最后成功逃跑的桥段。

我们经常能在电视剧中,看到古代犯人被判流放之后,上演一个人单挑一群人的保留节目,最后成功逃跑的桥段。

那么,在真实的古代,犯人被流放后,真的可以在半路上逃跑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流放那些事儿。

流放制度的变化

电视剧中经常提到的“流放边地”“发配边疆”,都是流刑制度下的产物,流放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人吃尽苦头,还死不了。

流放制度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呢?

《尚书》中记载的“流宥五刑”是流刑制度的最早版本,意思是“有些罪犯犯的罪名比较重,但是又不那么该死,因此将他们流放到远方反省罪过。”

《尚书.尧典》中就提到了一些上古时期被流放的人:

比如,把不周山撞倒了的暴怒水神共工,被流放到了幽州;

共工的好朋友允兜,因为共工怒撞不周山受到了牵连,被流放到了崇山。

到了有史可考的商朝,中国流放第一人横空出世,这个人并不是普通的犯人,而是商朝的王——太甲。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太甲这个人荒唐的没有边际,而且十分暴虐,和他爷爷商汤一点都不像。

负责辅政的伊尹看他这副德行,认为太甲是无德之人,于是就把他流放到了安徽,后来太甲浪子回头,伊尹又让他回来做王了。

早期的流刑制度是比较“舒适”的,没有后来那么残酷,太甲在被流放期间也是好吃好喝的被伺候着,只需要静心思过就行了。

事实上,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流刑都没有被严格地写进刑法里,被流放的人一般也不会被扔到太远的地方去。

本来那时候国家人口就不多,再把那么多人流放到远方,剩下的土地谁来种?

到了北朝的北齐,流刑才正式被写进了正刑里,被流放的人在走之前,还要先接受鞭、笞、剃头发这三道前菜,然后再去边疆做苦役。

北齐的死对头北周偷师学艺,在北齐流刑的基础上做了升级版,规定流放的犯人最近的要流放2500里,最远4500里。

古代的计量单位和现在有所不同,但是北周的流放路程听起来就让人觉得相当漫长,能走到终点的都是汉子。

从唐代到明代的1000多年时间里,流刑制度又一步步完善。

尤其是宋朝,在前代的基础上增加了“刺配刑”,就是在犯人的脸上纹点花样,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个有罪之人。

这也难怪在《水浒传》中,被刺面的犯人逃跑后要上山当土匪,他们脸上顶着这么明显的标记,不管走到哪都会被人认出来,不当山大王还能干啥?

到了明代,犯人一般会被发配到军卫服兵役,根据唐朝制定的流放里程,再根据罪行的轻重,流放到2000里、2500里、3000里的地方。

明代早期的犯人,一般都会往东北一带扔,到了后期统治者又开发了新地图,经常把犯人送到南方的云贵湖广地区,那里到处都是有毒的瘴气,还不如流放到北方,起码能保住性命。

清代的流放制度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肯定是“流放宁古塔”,也就是黑龙江牡丹江那片儿。

三百多年前,只要你想吃苦,到了宁古塔保证有吃不完的苦。

总体而言,流刑制度千年来不断进化,从宽松发展到变态,和封建皇权的不断强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如果有人吃不了流放的苦,在流放的路上偷偷跑了,会不会有一条生路呢?

流放后能逃跑吗?

先说答案,被流放后当然是可以逃跑的,太可以了。

有些人说应该到了流放地以后再跑,因为流放途中有兵丁押着,罪行重的人还戴着枷锁镣铐,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冒险。

在到达流放地后逃跑是有好处的,比如时间长了负责看管你的人会放松警惕,你对周边的地形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方便随时逃跑。

但众所周知,负责押送犯人的兵丁,本身也是底层的小喽啰,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还要陪犯人走上千里路,内心早就骂娘了,怎么会对犯人有好脸色?

林冲、武松等人一身本事,他们难道不知道凭自己的能力,到了流放地之后再逃跑胜算更大吗?

他们之所以要在半路上逃跑,当然是因为受不了官差的虐待,只能拼死一搏。

那么,犯人在流放时逃跑,会有什么后果呢?

有些营销号说,古代有严格的户籍制度,逃跑的人会成为官府重点关照对象,被列入全国通缉犯名单。

首先,古代的户籍制度如果真的那么严格,天下怎么会有那么多流民?

至于被全国通缉,也就是差役拿着犯人的画像到处张贴,画像和真人的差距可是很大的,很少有人能凭着一张画像就抓到逃犯。

而且,逃跑的犯人能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面子,值得国家和政府动用大量资源抓捕他们?

东汉时期,有个叫第五种的人受冤被流放了,江湖侠士孙斌带人星夜追赶,在太原遇到了押解队伍,孙斌杀死押送第五种的官吏,把马让给第五种让他逃亡。

第五种被流放后又跑路,又杀人,在朋友家藏了好几年也没人找他,最后有人替他申冤,第五种平安回到了家乡。

唐朝时期,官员张审被人陷害致死,他的两个儿子也被陷害流放岭南,结果这两个人当机立断逃跑了,千里追杀陷害自己一家的人,把仇人活活砍死。

看看这些被流放者逃跑的案例,你就会知道逃犯跑路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

古代被流放的人,除了吃不了苦死在了路上的人、胆小不敢跑的人、身体残疾的人,剩下的人逃亡率还是相当高的,除非倒霉被人抓住了。

清道光14年,有三个犯人被判决流放新疆,他们走到半路大暴雨突然来袭,三人于是偷偷砸碎刑具跑路了。

其中有一个倒霉蛋被抓住了,陕甘总督下令砍了他的脑袋。

这种人属于运气极差那一伙的,古代被流放的人逃跑之后,大多数都选择上梁山,对此国家也懒得管,有时候还会下令赦免他们。

一般来说,新皇登基、天象异常、册立太子等重要时刻,统治者都会大赦天下,大部分逃跑的人只要不那么罪大恶极,都会在大赦名单之内。

不过,古代被流放者中也有奇葩,他被判流放后光明正大地逃跑了,本来没人想抓他,但他后来还是死了。

这就是“大明举重冠军”严世蕃。

嘉靖41年,在徐阶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严嵩严世蕃爷俩终于倒台了,严嵩退休回家养老,严世蕃流放雷州卫。

小阁老家里有钱,被判流放后根本就没吃那个苦头,乐呵呵地回老家江西待着去了。

可小阁老在家待着也不安生,非要大兴土木修建豪宅,最后被人捅到了嘉靖那里说他根本没被流放,于是严世蕃喜提斩首大礼包。

逃犯毕竟是逃犯,哪怕官府不追究你的责任,你也不能太张扬。

说完了小阁老严世蕃,咱们再来说说很多人没提到的,什么样的人想跑也跑不了?

这个答案很简单,当然是女人。

男子被流放尚且有力气逃跑,女性和男性在体能等方面的差距,决定了她们想要逃跑基本是不可能的。

负责押送女性犯人的官兵很少有好人,他们大概率会在路上对女犯人实施侵犯殴打,大多数女性根本挺不到到流放地那天就死了。

看看这些女性的遭遇,我们应该也能明白,为什么在《甄嬛传》中玉娆会如此讨厌皇帝,一个当初下旨将她流放边地,根本不在乎她性命的人,现在突然说爱上了她,这实在是让人恶心透顶。

好了,今天的“流放小课堂”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来源:电影有深度官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