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会议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目标,并聚焦“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具体方面。这些关键词有迹可循——“十四五”规划明确,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的新型城市。对比此次新表述,一处重要变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会议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目标,并聚焦“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具体方面。这些关键词有迹可循——“十四五”规划明确,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的新型城市。对比此次新表述,一处重要变动是,“创新”被排至首位。站在“十四五”规划迎来收官、“十五五”规划启动谋划的关键时间节点上,这一调整意味深长。
“因地制宜发展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实施‘人工智能+交通运输’行动。”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的城市工作重点任务,交通运输部已作出重要部署。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在江苏苏州、山东青岛、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广州南沙等地,孵化交通产业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正作为重要抓手。今天,《探访交通产业园》栏目走进江苏南通,看一家数字交通产业园如何锻造创新引擎。
2023年,南通数字交通产业园被认定为“江苏省数字交通产业园”,由苏交科旗下子公司南通智迪全面负责运营。
数字交通关联产业加速集聚
如港公路的司马港桥下,一个安装在桥墩处的无线小盒子里,集成了各种感知元件、无线传输和供电模块,一旦船舶驶过发生撞击,桥梁管理单位监测平台就会立即发出报警信息……这一针对桥梁车船撞击倒塌提供监测服务的报警“小黑盒”,来自于南通数字交通产业园内的江苏科运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江苏科运智慧)。“通过数字化手段,破解常规桥梁养护痛点。”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针对常规中小跨径桥梁日常运营风险场景,打造成套技术解决方案,围绕5大产品体系研发出8款核心产品,在江苏省110余座常规桥梁中成功应用。
近年来,南通市把数字化转型作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方向,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持续加深,运输管理服务智慧化不断升级,车联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关联产业加速集聚。在此背景下,2022年10月,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与南通市人民政府共建南通数字交通产业园,加快数字交通领域创新发展,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交通产业发展示范区。
成立两年多来,一批江苏科运智慧这样的数字交通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成长壮大,涵盖车路协同、数字基建、交通智慧监测检测、低空无人化应用等多个类型,产业集聚效应日渐凸显。
南通数字交通产业园运营单位南通智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凯介绍,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53家,形成了数字港口、数字道路桥梁、数字轨道交通和车路协同四大优势产业集群。2024年,园区产值突破13亿元,税收超4330万元,同比增长40%。今年上半年,园区总产值已突破6亿元。
南通智行未来车联网创新中心
这些企业为何选择落户南通数字交通产业园?“大家看中的正是南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苏交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罗杰慧道出心声。
当前,继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3座跨江大桥建成通车之后,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等4条过江通道相继开工,南通“八龙过江”格局已基本成型,宁启铁路、沪苏通铁路在南通交汇,南通地铁1、2号线串联主城,南通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为数字交通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自园区揭牌成立以来,园区通过驻点招商、渠道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精准覆盖行业产业链优质企业,持续构建细分领域产业链招商图谱。”唐凯介绍,园区下一步将重点围绕车联网方向,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同时加快建设南通数字交通产业园(二期),引进上海、苏州等地优质企业,推进区域内船舶、海运等关联产业集聚。
自研产品从实验室到试验田
写字楼外,一架搭载着高压喷头的无人机正以每秒0.1米的速度爬升,机身下方喷出的细密水雾精准覆盖在高空的玻璃幕墙上,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南通数字交通产业园无人机清洗工作的试验场景。通过智能飞控、精准喷淋及实时数据回传技术,实现高空作业无人化、可视化、标准化,这一设备的应用使高空作业效率比传统模式提升5倍以上,成为南通数字交通应用场景的又一重要突破。
“坚持服务交通运输现代化、面向行业需求、立足南通交通发展实际,园区在构建数字港口、数字道路桥梁、数字轨道交通、车路协同等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开发各类应用场景,开放交通基础设施用于研发产品测试,形成落地示范效应。”针对园区当前的应用场景构建情况,唐凯介绍。
在交通监测检测领域,园区推动江苏科运智慧、江苏中基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在基础设施全域监测、数据采集等方面资源整合,打造“科云”智能物联网平台、综合采集站、城市生命线监管平台等应用产品,强化风险监测和场景智慧分析。目前,光纤光栅结构检测、模态检测仪等道桥监测设备已在如皋长江大桥、九圩港大桥等实现应用;撞击感知元装备、视觉图像位移传感器、多元感知终端等监测设备产品走向全国市场,总订单量超2万台。
在车路协同和汽车智能网联领域,以智行未来车联网创新中心为载体,园区布局数字孪生辅助控制系统,在城市交通路网、港口方面实现数据可视驱动和运动仿真,增强路口全息感知和港口物流可视化调度。自动驾驶小巴、无人巡防车、路口全息感知设备、车路协同公交站台、远程驾驶数字孪生系统……“车路云”一体化系列自主研发的产品,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低空无人机应用领域,园区联合艾飞航空科技(南通)有限公司搭建无人机综合应用平台,业务涵盖无人机操控与技能培训、青少年研学与无人机赛事等领域,构建“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闭环,为工业巡检、应急救援、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目前已规划建设超1万平方米的无人机训飞基地。
“这两年园区发展变化太大,从以前单一的电子信息、车联网产业,发展到如今的多层次、多领域交通产业示范场景,整个园区都充满了蓬勃发展的朝气。”南通智行未来车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是最早入驻园区的企业之一,总经理许长勇对园区变化深有感触。
嫁接资源 推动产业生态良性循环
按照“技术创新—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定向服务”的模式,南通数字交通产业园嫁接区域内外专利、技术人才、资金、研发项目等创新要素,系统构建科技创新机构库、专家库、人才库、技术库等,重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数字交通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持续构建可循环产业发展生态。
目前,园区持续加强与在园企业深度合作,苏交科结构轻量化监测中心、车联网创新中心、海洋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交通LED大显示技术中心、数字交通与城市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技术研发平台已建成投入使用,为园区交通行业技术攻关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
在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园区联合地方政府、高校与企业共同打造智慧交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工程质量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提供技术实训、产品检测、网络安全认证等服务,进一步助推园区企业资源共享。其中,智慧交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已开展智能网联汽车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综合实训、汽车线控底盘技术、智能座舱技术与应用等专业化课程,目前累计教学实训超1.5万人次。
“精准做好企业服务的同时,我们也将探索为企业提供更多便利,构建更好的园区生态。”唐凯介绍,园区下一步将在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数字化应用场景拓宽、交通产业集群提升、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形成更为广泛的应用示范效应,为江苏省培育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苏交科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