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崩坏”前12年就开始发信号了,出现这个问题千万别耽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6 15:20 1

摘要:一项追踪35年的重磅研究证实: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致命心血管疾病,在发病前12年就可能露出马脚。

你有没有发现

曾经轻松爬5楼的自己

现在走到3楼就开始喘

不是岁月不饶人

可能是血管在发出求救信号

……

一项追踪35年的重磅研究证实: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致命心血管疾病,在发病前12年就可能露出马脚。

即:你的日常运动量会悄悄"缩水",这个信号比胸痛、头晕来得更早、更隐蔽。

血管在求救的三个阶段

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的CARDIA研究,对3000多人从青年追踪至中老年,终于揪出了血管病变的"时间线"。

(1)第一阶段(发病前12年)

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开始缓慢下降。

比如以前每周能坚持3次跑步,慢慢变成两周1次,最后干脆停了。

这个阶段身体没有明显不适,很容易被当成"年纪大了自然变懒"。

(2)第二阶段(发病前2年)

活动量出现"断崖式下跌"。

爬楼梯需要中途休息,提重物觉得吃力,甚至连买菜散步都觉得累。

此时血管可能已经出现斑块狭窄,只是还没到引发剧痛的程度。

(3)第三阶段(发病后)

彻底陷入"运动无能"。

研究显示,心血管病患者发病后每周运动不足150分钟的概率,比健康人高78%。

就像生锈的机器,越不动越容易报废。

这些"懒癌"症状,可能是血管在报警

别再用"工作忙""没精力"当借口!

当身体出现这些变化,很可能是血管在发出SOS求救信号。

(1)活动耐力下降

同样的路程,现在需要更频繁地休息。

(2)运动意愿锐减

曾经喜欢的运动变得"懒得做",甚至想到要动就抵触。

(3)体能断崖式下跌

抱孩子上楼、搬行李箱等日常活动突然变得困难。

(4)恢复速度变慢

以前快走10分钟心跳很快平复,现在要喘很久。

研究特别指出,心力衰竭患者在发病前的活动量下降最明显。

这意味着当你连散步都觉得气短时,心脏泵血功能可能已经受损。

3个动作自测血管年龄

(1)不想等到发病才重视

试试这组简单的自测,能快速评估你的运动能力是否达标。

(2)30秒坐站测试

坐在椅子上,双手交叉放胸前,快速站起再坐下。

14秒内完成少于5次,可能提示下肢力量衰退,血管面临健康风险。

(3)6分钟步行测试

平地最快速度步行6分钟,距离少于400米,提示心肺功能下降。

(4)握力测试

男性握力低于27千克,女性低于18千克(65岁以上标准更低),可能存在肌肉流失和血管弹性下降。

抓住黄金12年,给血管"除锈"

研究证实,从发现活动量下降到发病的12年,是逆转血管病变的黄金期。

做好这3件事,能有效延缓甚至阻断疾病进程:

(1)每周150分钟"护心运动"

不必追求高强度,快走、游泳、广场舞等中等强度运动更易坚持。

可以拆分到每天20分钟,比如上下班提前一站下车步行。

(2)盯紧"隐形杀手"

高血压、高血脂会加速血管老化,40岁以上建议每年查一次颈动脉超声,及时发现斑块。

(3)打破"越不动越差"的恶性循环

哪怕每天只是多走2000步、多爬一层楼,都能激活身体的运动记忆。

研究发现,心血管病患者发病后即使轻度活动,也能降低再发病风险。

血管的老化从来不是突然发生的。

当你开始纵容自己"能坐着就不站着"时,病变可能已经悄悄开始。

从今天起,把运动当成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事——毕竟,能自由奔跑的权利,比任何保健品都珍贵。

下次当你又想跳过运动时,不妨默念:这不是懒,是血管在等我救它。

现在动起来,12年后的心脏会感谢你。

说明:文字原创,部分图片由AI生成。

【参考文献】

1. Gerber Y, Gabriel K P, Jacobs D R, et al. Trajectories of Physical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ents in CARDIA Participants[J]. JAMA cardiology, 2025.[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 Celli B, Tetzlaff K, Criner G, et al. The 6-minute-walk distance test as a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stratification tool. Insights from the COPD biomarker qualification consortium[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6, 194(12): 1483-1493.

3. Chen L K, Woo J, Assantachai P, et al. 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 2019 consensus update on sarcopeni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2020, 21(3): 300-307. e2.

来源:医药养生保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