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学贯中西的史学界泰斗,许倬云一生著作等身,曾先后执教于台湾、美国和香港的多所高等院校,晚年接受许知远视频节目《十三邀》采访,许多观点在青年群体中影响深远。
媒体报道,知名学者许倬云先生于2025年8月4日清晨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消息传出,网上一片哀悼之声。
作为学贯中西的史学界泰斗,许倬云一生著作等身,曾先后执教于台湾、美国和香港的多所高等院校,晚年接受许知远视频节目《十三邀》采访,许多观点在青年群体中影响深远。
对于自己死后归宿,许倬云早有计划。在2024年播出的《十三邀》节目中,许倬云曾说:“我死了我要埋葬在家乡,我买了坟地,碑都刻好了,就在父母的坟墓旁边。”
许倬云有着波澜壮阔的一生。1930年,他出生于江南世族大家,其父许凤藻是清末海军军官,后是国民政府的海军将领,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人文学术素养深厚。
不幸的是,许倬云天生身体残疾,四肢畸形、手脚内翻,需要借助双拐才能走路。而与他同时出生的孪生弟弟许翼云却身体健全,这种现象在医学上也非常罕见。所幸,他有八个兄弟姐妹,哥哥姐姐们都对他照顾有加。
许家几个孩子都很优秀,在自己的领域几乎都做出了很高的成就。许倬云的孪生弟弟许翼云学习化工专业,后来成为台北大学化工系教授;他的长姐许留芬学经济,是台北商专的会统科主任,也是著名华人歌手王力宏的奶奶,也就是说,许倬云其实是王力宏的舅公。老人家曾在讲座上调侃道:“王力宏你们知道吧,他是我外孙,唱的歌挺肤浅的。”
生逢战乱,许倬云的童年是在不断的迁徙中渡过的。兄弟姐妹们跟着难民学校步行几千里迁移,他由于身体特殊,则是随着父母搬来搬去。
他曾说,“抗战是我非常重要的记忆,看见人家流离失所,看见死亡,看见战火,知道什么叫饥饿,什么叫恐惧,这是无法代替的经验。”
那时父亲每天读报,思考战局,不时将自己的意见告诉年幼的许倬云,这对许倬云一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总结言之,我虽然在抗战期间失学甚久,其实因祸得福,获得一些一般少年无法得到的机会” 。
他无法像别的小孩子那样奔跑玩耍,小时候更多是被安放在石墩或小板凳上。也因此,他得以看到中国内地的农村没有被外面触及的原始原貌,“不但是山川胜景,还有人民的生活……对农作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细细地看。”
1948年,局势日趋紧张,许家决定迁往台湾,那时许倬云已18岁。第二年,许倬云考取台湾大学外文系。入校后,他的国文和历史试卷引起老师注意,并被拿给时任校长傅斯年。傅斯年看完大为震惊,亲自劝说许倬云转入历史系。从此,许倬云一生以历史为志业。
在台湾大学读书期间,许倬云深受傅斯年影响,也“得到一些颇为不同的待遇”。许倬云记得,这位校长非常“亲民”:“他经常巡视学校各处,有时候在校园碰见,他到我们宿舍看我们吃什么饭,叹口气。他和司机在门口下棋,我们围着看。今天没有这种校长了。”
进入上世纪60年代,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许倬云在台大任教。不久,他在南京中研院史语所遇到了刚刚从台大历史系毕业两年的孙曼丽。两人一开始是师生,后来变成了情侣,终于在1969年进入婚姻殿堂,最后携手一生。
对于太太,许倬云始终充满感激,并把她称为自己的“守卫天使”:“我这辈子有三个最重要的‘守卫天使’,就是母亲、弟弟、太太。母亲生我养我,弟弟扮演了我的手脚,太太更是全心全意为我付出、跟我合在一起”,“所以我说自己是一辈子幸运:老天起初对我不好,不过后来对我真是非常好。”
在台大任职期间,许倬云先生与一群年轻朋友共同创办了《思与言》杂志。这个时期,李敖也正在台湾大学就读。那时李敖十分狂傲,常人不敢轻易招惹。但许倬云坚持自己的观点及独立的表达,与李敖发生过不少冲突。
2010年许倬云在大陆地区出版的谈话录中,曾经提及“李敖聪明有余,没有章法,说谎、偷书,等到李敖要毕业时我不盖图章,所以他没毕业……”,以致后来引起李敖状告他诽谤的官司;李敖在自己的书中,也对许倬云表达过不少个人色彩浓厚的评价。
许倬云向来不是一位仅仅固守书桌的学者。曾在评价美国知识界时,他曾这样表达自己对于“知识分子”这一角色的看法:“现在美国没有知识分子,只有专家。本来享受了比别人更多的优待,就有责任付出更多,可是这批人没有自觉的责任感,也没有自觉的意识。”
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写作了大量普及性的通史著作,向社会大众宣传学术成果。同时,他还参与设立各种奖学金,以培养与提携后辈为己任。
在学术研究中,许倬云始终将关注点投注于中国古代社会,但他的眼光从不局限在某个时空,他认为,“要拿全世界人类走过的路,都算作我走过的路之一”。
2022年,病中的许倬云说:“本来,我具体的根在中国。现在病成这样,也回不去了。但我的坟地在中国,已经做好了。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不是哪个点、任何面,是一个文化体,那是我的中国。”
来源:大象音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