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底,湖州在全省首创推出法护绿水青山政法综合体,聚全市政法之力,历经3年时间,持续创新打法、夯基固本、建章立制,打造预防、打击、修复、建设“四位一体”的生态司法保护模式,形成全市一盘棋、全域共参与的法护生态格局。生态警务工作模式在全国推广,出台全省首个
8月5日,2025年湖州市政法系统“法护两山”新闻发布会召开,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2022年底,湖州在全省首创推出法护绿水青山政法综合体,聚全市政法之力,历经3年时间,持续创新打法、夯基固本、建章立制,打造预防、打击、修复、建设“四位一体”的生态司法保护模式,形成全市一盘棋、全域共参与的法护生态格局。生态警务工作模式在全国推广,出台全省首个“151”生态文明法治化方案,涉生态违法犯罪线索成案率同比提升24%,破案率同比提升31%,办案周期缩短40%;司法碳汇机制惠及42个乡村,带动生态产业增收超3000万元。
强化分工合作
紧密执法司法“全链协同”
聚全市政法之力,着力在生态保护一体协同上下功夫。全面理清公检法司等部门法护生态职责定位,全面整合“生态联勤、环资审判、行刑衔接”等机制,推出了53个跨部门联合执法事项、24个联合检查事项,制定了市内联合执法工作规范。依托“1+N+1”平安法治平台和政法服务矩阵,构建了“侦-诉-审-执”全链条协作体系,全覆盖建设县级生态环境行政调解组织,全量汇集投诉举报信息3465条,调处涉生态环境纠纷682件,破获环食药领域刑事案件355起,协同办理行政案件454起。生态环境领域犯罪打击质效长期居全省同类地区首位,先后荣获公安部贺电4次。
创新体制机制,
构筑法护生态“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立法在生态领域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发布和认真宣贯《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湖州市绿色航运条例》等法规政策,制发全省首份农业领域司法保护令。创新打造生态警务,完善数智赋能体系,县域生态共治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生态联盟100个,确定生态警长2185名,招募生态义警4094名。承接“河湖长+检察长”规范化协作机制省级试点,开发协同治水应用场景,线索移送、办理反馈实现线上协同。成立涉生态检察专业指导组,联合多部门督办重大案件23件,办理环资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案件8件,发出检察意见12份、行政违法检察建议4份,生态领域执法司法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
突出价值转化
助力绿色发展“提档加速”
积极在法治轨道上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新路径,全面推行“禁止令保全+多元修复”模式,建立长三角跨省生态环境损害认定标准,推出“司法碳汇+”工作品牌,以认购碳汇方式来履行修复生态环境义务,累计判决案件132件、认购碳汇115万元;落地“生态公益林”“湿地碳汇修复”项目5个,完成树林养护更新596亩、湿地扩容332亩,靶向施策助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创设“绿色破产”机制、“环保承诺”投资制度,引入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识别企业重整价值,参审涉环保破产案件34件,推动15家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湖州智造”底色更绿、成色更足。
注重培塑引导
打造法护两山“湖州样板”
持续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众化传播,打开“法护两山”知名度。建成全国首家环境治理司法协同中心、环太湖区域首个跨省生态共治中心等一系列“前沿阵地”,南太湖法院一体化生态修复基地入选最高法十年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示范基地。推出“两山”司法实践展示馆、全国首个水生态法治展示馆等一系列“展示窗口”,法护生态聚点成网、湖州生态魅力彰显。开展了“守护绿水青山 共筑平安家园”等宣防活动200余场;承办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地区性会议活动,有全国法院生态环资审判工作会议、3期“一带一路”国家研修班在湖学习考察等;德清办理的1起污染环境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收录,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长兴水韭案等被评为全国典型案例。
新闻发布会上,湖州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周甲准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我们都知道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的认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想请问检察机关在办理此类刑事案件时有无加强专业化建设方面好的做法和举措?
周甲准:今年2月,湖州市人民检察院发布《湖州市检察机关刑事检察专业指导组工作方案》,成立包括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在内的五个专业指导组,加强市级层面的工作统筹和领导。专业指导组的成立,旨在进一步贯彻最高检关于推进检察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的部署要求,以制度化、体系化建设推动打击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工作提质增效。
我们从全市两级院遴选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有丰富办案经验、理论研究能力的刑事检察业务骨干组成专业指导组,重点加强对污染环境、非法采矿等犯罪类型的研究和指导。工作重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强化办案指导。与传统领域相比,环境资源刑事检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理念系统性强,预防性和恢复性司法特点突出,对办案人员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今年以来,专业指导组已对基层院提交讨论的7件疑难案件进行讨论,就取证方向、案件定性、量刑建议等事项给出明确的处理建议。通过将案例研讨贯通于日常培训,在全市层面统一重点类型环境资源案件的办理标准。
二是打好“理论深耕+案例深掘”组合拳。将典型案例培育作为提高检察人员综合素能、提升办案质效的重要途径。我们建立了典型案例库,注重发现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件,由市院指派专人及时跟进案件进展,引导办案人员将案例深度研究嵌入办案全过程,综合运用好提前介入、检察建议等,不断提升监督深度。建立案件办理“回头看”机制,对已办结的入库案件定期复盘,及时总结办案经验,提炼办案亮点。
三是加强与公安机关、生态环境部门的协作配合。今年以来,我们与公安进行了多次会商,以发布备忘录的形式,进一步统一非法狩猎、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的法律适用尺度,确保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的精准、有力打击。
编辑:张海鹏
浙江省新闻维权热线请联系张主任:15791144949(微信同号)
疑难复杂案件研讨中心法律热线:辽宁青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玉强15898195532
企业家权益保障中心法律热线:辽宁青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于晓荷 15524682485
来源:无线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