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做好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6 13:32 1

摘要:在秦岭深处、黄河湿地、渭水之畔,每年都有无数鸟类在此繁衍生息、迁徙停歇。这些“蓝天精灵”不仅是三秦大地生态之美的生动注脚,更是自然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晴雨表”。

保护野生鸟类 共建美丽家园

——委员建言做好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在秦岭深处、黄河湿地、渭水之畔,每年都有无数鸟类在此繁衍生息、迁徙停歇。这些“蓝天精灵”不仅是三秦大地生态之美的生动注脚,更是自然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晴雨表”。

为加强野生鸟类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野生鸟类保护的决定》,以法规的形式规范野生鸟类保护工作。

爱鸟护鸟成为社会共识

夏日的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绿意盎然、风景旖旎。树林环绕着湖泊,鸟儿在水上嬉戏,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在公园游玩,欣赏夏日美景。

“刚建园的时候,园区的鸟类只有20多种。经过多年发展,现在的鸟类种类达到151种。”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监测员李赟在这里工作了11年,她和同事经常拿着照相机穿梭于园区各个角落,记录鸟类的活动轨迹、种群数量和栖息状况。

“一些观鸟爱好者仍有过度接近巢区的拍摄行为,部分传统养鸟人还存在‘以爱之名’的伤害行为。”李赟认为,可以尝试推行“鸟友转化计划”,为传统养鸟人群设计转型通道,招募鸟类救助志愿者,发展生态摄影小组,通过身份重塑变“捕鸟人”为“护鸟人”。

6月19日,全省林业系统野生鸟类保护及专项打击行动工作推进会议召开,明确提出要深刻认识加强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野生鸟类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压紧压实各方责任,落实落细重点职责,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加快健全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的常态长效机制。

“大家知道目前陕西有多少只朱鹮吗”“保护鸟类就是保护环境”……6月26日,在洋县朱鹮生态园,由共青团汉中市委、市林业局、市少工委主办的“保护野生鸟类 共建美丽家园”青少年生态环保市级示范活动正在举行,“红领巾讲解员”化身护鸟小使者,通过讲解汉中救助保护朱鹮等野生鸟类的故事,呼吁大家树立正确生态保护观,自觉抵制非法捕鸟等违法犯罪行为。

“大爷,这是关于保护鸟类的宣传单,您看下”“咱们把海报贴到大门口,大家一眼就能看到”……7月12日,西安市碑林区马厂子社区工作人员戴奕青和同事正忙着宣传爱鸟护鸟相关事宜。

为加强野生鸟类保护,提升居民爱鸟护鸟意识,自6月18日以来,马厂子社区按照有关要求,通过网格群发布信息、张贴海报等方式,深入居民院落开展鸟类保护知识宣传,呼吁居民共同为鸟类营造安全的栖息环境。

摆放展板、现场讲解、发放动植物海报……7月16日,省林业局在陕西省自然博物馆广场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暨爱鸟护鸟普法宣传活动,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野生鸟类保护的良好氛围。

“我想画只锦鸡,它是秦岭山里的精灵。”7月17日,西安市民李桐9岁的儿子画了一只红腹锦鸡,他要参加西安市保护野生鸟类主题书画作品展。

为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鸟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浓厚氛围,7月3日,西安市开展专项整治保护野生鸟类工作专班办公室向全市征集书画作品,广大市民踊跃参与。

西安市开展专项整治保护野生鸟类工作专班办公室工作人员屈红伟说,活动将广泛传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激发广大市民爱鸟护鸟、守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凝聚强大社会合力,为西安野生鸟类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注入浓厚文化内涵与精神动力,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野生鸟类保护的良好氛围。

把保护行为融入日常生活

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曾因种种原因濒临灭绝。如今,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朱鹮种群数量逐年增加,陕西朱鹮野外种群数量突破6000只。

“目前,朱鹮已经基本摆脱了濒临灭绝的风险,但是受生存环境和自身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朱鹮保护依然充满挑战。”省政协委员王学川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张,侵入、破坏了朱鹮的栖息地,比如朱鹮筑巢的高大乔木遭砍伐,以及适合朱鹮觅食的水田大面积改造为旱地,朱鹮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收缩。加之朱鹮受生存环境和自身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面临着近亲繁殖、发展空间有限等诸多压力,朱鹮保护的未来依然任重而道远。

王学川建议,开展野外朱鹮栖息地适宜性调查,在保护核心区和缓冲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营造适宜朱鹮栖息和觅食的环境,全面提升朱鹮栖息地环境质量;建立生态廊道,借助自然扩散能力,建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野生朱鹮种群。

此外,王学川还建议,设立“陕西省秦岭朱鹮栖息地质量提升研究基金”和“陕西省秦岭野外朱鹮疾病研究基金”,以朱鹮保护联盟、朱鹮保护重点实验室为平台,联合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深入开展保护性研究,针对朱鹮保护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为朱鹮保护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加剧,非法捕猎、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使鸟类生存面临严峻挑战。

“保护鸟类并非单纯的道德倡导,而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陕西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强说,我国已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鸟类保护法律体系,而陕西更是通过针对性法规为本土鸟类“量身定制”保护方案。

作为鸟类资源丰富的省份,陕西省在保护鸟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23年9月1日,《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正式实施,为本省鸟资源保护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进一步细化了鸟类保护的各项规定。同时,还建立了“秦岭国家公园”“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等20余处鸟类专属栖息地,用“空间管控”筑牢生态屏障,为鸟类提供安全繁衍的家园。

“法律是底线,行动才是关键。”张强呼吁公众从日常做起,拒绝“舌尖与指尖的伤害”——不购买野生鸟类制品、不参与盲目“野鸟放生”,发现捕鸟网或受伤鸟类及时拨打110或陕西森林公安举报电话。此外,积极参与“湿地巡护”“观鸟记录”等公益活动,争当“生态观察员”,用点滴行动共同守护鸟类家园。

李赟建议,研究开发省级鸟类数据库观鸟平台,让专业监测人员和业余观鸟人员都能将自己拍摄到的鸟类上传网络进行审核发布,通过数据整合形成“陕西观鸟地图”;划定“鸟类友好型社区”“鸟类友好型学校”试点,联合物业在小区绿化带保留枯枝落叶区、设置本土地被植物带、控制夜间照明强度,通过认证挂牌激励社区、学校参与,让保护行为融入日常生活空间。

各界导报记者 李荣/文

图源:西安发布、西安日报、省林业局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等

来源:各界导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