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期节目中,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返回两个多月后,首次面向媒体与公众正式公开亮相,分享了183天太空驻留的经历与感悟。
7月27日,央视《面对面》栏目播出了对神舟十九号乘组的独家专访,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在这期节目中,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返回两个多月后,首次面向媒体与公众正式公开亮相,分享了183天太空驻留的经历与感悟。
航天员蔡旭哲披露了此次任务里载荷适配器意外卡滞,航天员出舱处置的惊现过程。宋令东回顾了在太空亚磁-微重力复合环境下,太空繁育果蝇的经历。
而中国第三位飞天的女航天员——王浩泽,则讲述了航天员选拔训练的艰苦历程,讲述了训练中最大的难!
“在我飞之前,我已经做好了,把我的一切,甚至把我的生命付出给我事业的准备。”
王浩泽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时,许多观众的第一反应是惊讶。
在公众的认知里,女航天员似乎总是被默认为辅助者,是空间站任务中不那么“刚性”的存在。但从她的讲述中,观众开始意识到,这样的刻板印象不仅过时,而且已经不符合中国载人航天的现实进程。
事实上,女性飞天之难,从来不是因为“不适合”,而是因为太难!需要跨过极高的选拔标准与训练门槛。
从2003年中国首次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以来,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在所有执行过载人任务的中国航天员中,女性只有三人:刘洋、王亚平和王浩泽。
女航天员在生理结构上确实面临先天不利。航天任务尤其是舱外活动,对体能、力量和身材尺寸都有极为严苛的要求。
例如舱外服的设计高度标准化,其臂长、手套尺寸、支撑点等参数主要针对平均男性体型优化。这就意味着身高、手臂长度普遍较小的女性穿上这套服装后,在活动范围和发力位置上存在天然劣势。
王浩泽就坦言,训练中最难的部分就是穿着沉重的舱外服完成高强度操作,很多动作她需要尝试十几次才能完成,够不到、握不紧——而这些动作,男性同事可能一次就能做到。
但困难从不是阻挡她的理由。“既然别的航天员能做到,那我就必须也能做到。”正是凭借这种几近倔强的韧劲,她硬是在同样的训练强度下坚持了下来,没有任何“性别折扣”。
她不是在证明“女性也可以”,而是在展示“女性本来就能”。
不过王浩泽也很清楚:女性虽然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没有那么高的身高、臂长,但是可以用智慧和巧劲实现任务。
比如:在一次复杂的对接训练中,王浩泽被要求将软管束插入一个直径仅一厘米的小孔。这项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在穿着厚重航天服、几乎无法直视目标的情况下,对操作精度要求极高。
多位男航天员在练习中屡屡失败,但王浩泽却一击即中。这类需要细腻手感和耐心协调的任务,恰恰是女性所擅长的。
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长期以来,航天训练系统往往以“力量优先”为基准,却忽视了许多任务实际更需要“精准、稳定、耐心”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女性相对更具优势的领域。
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为什么女航天员这么少?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体能不如人?
这背后的真正原因,不仅在于训练的硬指标,还在于观念的惯性。
在过去几十年中,无论是在美苏太空争霸时代,还是在新时代商业航天浪潮兴起之后,女性在航天体系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
她们被默认为“情绪化”“不够坚韧”“不适合执行高风险任务”,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系统性的选择偏差——更偏好“可控”“稳定”“体能强”的男性标准样本。
即便在NASA,截至2019年,女性在航天员总数中的占比仍不足20%。在中国,这一比例更低。
但随着新一代女航天员的成长,这一格局正在被打破!从细微操作到心理承压能力,从任务配合度到生活管理能力,女性的表现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结果显示,国家仍然保留了女航天员名额,而且还首次从香港地区选拔了一人。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港籍女航天员名为黎家盈,为香港警队警司,拥有强健体魄与卓越心理素质。在经过层层选拔后,她成为了本批唯一入选的女载荷专家。
据报道,黎家盈目前已进入密集训练阶段,最快将在2026年前后有机会参与飞行任务。这一时间点恰好与我国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的计划相呼应。
如今,我国的登月航天员选拔和训练已在同步推进之中,进入了“深空适应性”专项评估阶段。这意味着,中国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航天员人选,很可能就在这几年内从训练序列中产生。
据权威渠道透露,登月航天员的选拔已全面展开,包括舱外活动训练、深空通信能力测试、长期滞留状态评估等多个维度都在同步进行。
尽管官方尚未公布登月名单,但中国2030年前我国载人登月,女航天员将有很大可能首次登月。
事实上,刘洋与王亚平在过去的采访中都曾表达过“希望成为中国的嫦娥”的愿望。
虽然外界普遍猜测首批登月任务会由经验最丰富的男性航天员担任主力,但考虑到登月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心理应对要求,女性的稳定情绪与精密操作能力可能成为团队中的关键补位。
所以,不排除女性通过专项能力优势进入第二梯队甚至核心序列。
NASA“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明确提出,下一步要把第一位黑皮肤女性送上月球,而作为全球第二个规划载人登月的国家,中国对“嫦娥奔月”的情结显然更深。
在传统文化中,嫦娥是月宫的代名词,如今中国女航天员若能真正踏上月球,无疑将实现从神话走向现实的跨越,也将在这一轮等月中拔得头筹!
我们期待,月球表面也能印下一双轻盈却坚毅的脚印——属于“嫦娥”的,真实脚印。
来源:林白八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