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铭记不仅为了回望,更为了照亮前路。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太行山脊的弹痕、洹河两岸的回响,仍在诉说着我们这个民族从屈辱到挺立的壮烈征程。8月6日起,《安阳日报》与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联合推出“山河壮歌——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山河壮歌——安阳抗战记忆①
编者按:
铭记不仅为了回望,更为了照亮前路。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太行山脊的弹痕、洹河两岸的回响,仍在诉说着我们这个民族从屈辱到挺立的壮烈征程。8月6日起,《安阳日报》与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联合推出“山河壮歌——安阳抗战记忆”系列报道,回望那段历史,为英雄立传,为山河留证,为未来铸魂。
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校史馆内,工作人员介绍何高民、马骥宸的英雄事迹(安阳融媒记者 张俊军 摄)
洹河起怒涛:
安阳抗日救亡运动热潮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怒火。”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何辉向记者介绍,“枪声响起的那一刻起,集会、游行、罢工、募捐……安阳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从未停歇。”
8月1日,记者走进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在何辉的引导下,指尖划过泛黄的史料书页,目光凝视着定格历史的旧照片,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救亡图存的激荡年代。
1933年年底至1934年年初,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伸向华北。1934年1月,中共彰德区委成立。何高民任区委宣传部部长,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核心推动者之一。他推动建立秘密印刷所,出版区委机关刊物《烟突》及进步宣传品;兼任《民生日报》副刊编辑,撰文抨击时弊,宣传抗日;成立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团结培养大批进步青年,为党组织、团组织重建奠基。
何高民(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供图)
“何高民的公开身份是安阳县立第一小学训育主任,他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大力推动救亡运动。”何辉介绍,当时,共产党员和思想进步的教师在课堂上痛斥日寇的暴行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借岳飞、戚继光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他们推荐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的优秀作品,组织读书会,引导学生坚定抗战信念。在相关活动中,学生高唱救亡歌曲呼吁各界奋起。“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安阳学生高举“反对内战、一致对外”旗帜上街声援北平。何高民组织师生参加暑期农村服务团,向农民宣传抗日;他还参与主编深受欢迎的《儿童新报》,传播爱国思想,发行覆盖安阳及周边多地。
安阳革命史纪念馆内的马骥宸雕像(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供图)
何高民积极为党培养年轻骨干。1933年11月,他介绍年仅13岁的学生马骥宸加入共青团。马骥宸与同伴建立秘密图书馆,作为赤色儿童团负责人,带领小伙伴为党传递情报。他们组织的撒传单队、贴标语队、粉笔队经常一夜之间搞得“满城红”,被誉为“党的小助手”。马骥宸后来被捕,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在狱中被活活饿死,年仅16岁,是安阳党史上最年轻的烈士。安阳解放后,民政部门将毛泽东主席签发的革命烈士证书送到了马骥宸的家里。
在何高民等共产党人的引领下,安阳及各县相继成立了“反帝大同盟”、抗日救国十人团、赤色儿童团、赤色妇女协会、学生自治会、革命互济会、左翼作家联盟安阳分盟等众多进步组织,汇聚成浩荡的抗日救亡洪流。
“安阳的救亡运动是全国抗日浪潮的一部分。随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海外侨胞乃至部分开明地主空前团结。”何辉总结道,“民族存亡压倒一切,‘安内必先攘外’成为共识。这种全民族的觉醒与凝聚,是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如今,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前身为县立一小)校史馆内,何高民、马骥宸的事迹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资源。“先辈的革命精神穿越时空,激励一代代学子成长为有根有魂、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该校副校长张彦平表示,“我们每年组织学生在此聆听讲解,传承精神。”
来源:安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