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没有人传人的迹象,但病毒会通过“人→蚊→人”循环扩散。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伊蚊在病毒血症期叮咬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罕见情况下,可发生经输血或
认识基孔肯雅热
1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症状为发热、关节痛、皮疹。
2
基孔肯雅热是怎样传播的?
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没有人传人的迹象,但病毒会通过“人→蚊→人”循环扩散。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伊蚊在病毒血症期叮咬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罕见情况下,可发生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导致传播和母婴传播。
△埃及伊蚊(图源:中国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
3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和传染期是多长时间?
潜伏期:一般为1 —12 天,多为3 —7 天。
传染期: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 天内具有传染性。
4
哪些人容易得基孔肯雅热?
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5
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特征
基孔肯雅热患者的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和皮疹,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发热:急起发热,体温可达39℃ 以上,一般发热1-7 天。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表现为双峰热,持续3-5 天恢复正常。常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症状。
关节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急性期多个关节出现疼痛或关节炎表现,可有肿胀或僵硬,晨间较重,严重者不能活动,通常1-3 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皮疹:发病后2-5 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校园基孔肯雅热防控措施
1
强化暑期学生健康管理
出行提醒:暑期学生出行前,家长和学校应提醒学生及家长查询目的地基孔肯雅热发病情况,尽量减少前往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高的地区,如东南亚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及国内南方部分有疫情省份旅行。若前往上述地区,务必做好防蚊准备。
防蚊措施:出行时,建议学生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在覆盖裸露皮肤及衣物边缘涂抹含避蚊胺或其他有效成分的驱蚊剂,出汗或洗手后及时补涂。外衣物和装备可用0.5% 氯菊酯处理。住宿选择有纱窗、纱门的房间,睡前用蚊香或电蚊液加强防护。清晨和黄昏伊蚊活动高峰期,减少户外出行,避免前往水边、草丛、树林等蚊子多的地方。户外露营可携带便携小蚊帐。儿童使用低浓度驱蚊剂,避免过敏等不良反应。
健康监测:旅行途中,学生要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足量饮水、适当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每日自查症状,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避免延误诊断。旅行途中发现住宿地、景区有闲置积水容器,提醒工作人员及时清理,从源头上减少蚊虫孳生。
返程监测:基孔肯雅热潜伏期为1-12 天,学生返程后2 周内仍需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
2
开展校园环境整治
全面排查积水区域:学校应在暑期及开学前,重点排查校内排水沟、花盆托盘、垃圾桶旁、闲置容器、景观水体、树洞等易积水区域,做到“ 翻盆倒罐、清除积水” ,定期疏通排水系统,确保校园内无积水残留,从根本上消除蚊虫孳生环境。
加强垃圾分类管理:严格落实垃圾分类,做到日产日清。重点加强食堂泔水桶、垃圾站的管理,采取有效防蚊措施,如加盖、定期清理等,避免蚊虫聚集和繁殖。
组织校园蚊虫消杀:在开学前,学校应组织专业人员对校园内进行全域蚊虫消杀,可选用安全有效的杀虫剂对校园内的绿化带、花坛、树木、楼道、卫生间等蚊虫栖息场所进行喷洒。根据蚊虫密度和活动规律,合理安排消杀频次,确保成蚊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
3
返学健康管理
自我健康监测:近期有从基孔肯雅热高发地区返回的师生,返家及返校后12 天内需严格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避免蚊虫叮咬。
及时就医:如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须做好个人防蚊措施,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