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因这不是单纯选风景。在后工业时代的经济结构中,景观本身已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当经济价值越来越依赖于符号、体验价值和情感经济时,而景观正是此类经济模式运转的引擎。
2025年夏末,在下半年“拼经济”的关键发力点,新一届“羊城八景”名单揭晓,在海内外引发广泛关注。“气脉雄如此,由来是广州”。
只因这不是单纯选风景。在后工业时代的经济结构中,景观本身已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当经济价值越来越依赖于符号、体验价值和情感经济时,而景观正是此类经济模式运转的引擎。
“塔映花城、云山叠翠、越秀风华、荔湾胜境、南沙旭日、黄埔云帆、欢乐长隆、流溪烟渚”这八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景观矩阵,不仅是广州城市风貌的全新名片,更是一部描绘广州“空间重构+产业升级+流量变现”的“最接地气”的经济学通俗读物。
从历史悠久的城市中轴线到面向世界的、未来的自贸区,从古老的西关风情到现代化的主题乐园,每一个入选的羊城景观地标背后,正涌动着一股强大的经济动能。它们既映射出广州从单中心城市向多极网络化大都市转型的轨迹,也诠释着文化资本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转化为澎湃的经济引力,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经典CP魅力。
新故事、新活力与新城崛起
“南沙不仅是广州的南沙,也是大湾区的南沙、中国的南沙,更是面向世界的南沙。”8月5日,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孙志洋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豪言。
实际上,包括南沙在内,新羊城八景的地理分布,本身就是一幅广州城市空间战略的经济地图。告别了过去纯自然散点式的布局,呈现出强烈的“组团式+多中心+产业性”特征,勾勒出“中心辐射+轴向拓展”的空间经济模型。
其中,“越秀风华”与“荔湾胜境”代表了广州对存量空间的深度激活。
“越秀风华”以北京路、南越王博物院、越秀公园、中山纪念堂等为核心,串联起广州两千多年的城市中轴线,这里是广州的根与魂。通过对北京路等历史街区的微改造和精细化管理,广州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同时,植入了新的商业业态和文化体验,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逆生长”。
“荔湾胜境”则以永庆坊、陈家祠、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为代表,将西关风情、岭南建筑与现代艺术巧妙融合。
“会讲故事”的永庆坊,不仅盘活了老旧街区,更通过引入非遗工坊、文创店铺、潮流餐饮等,成功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流量密码”,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
与此同时,“南沙旭日”和“黄埔云帆”则昭示着广州城市重心的战略性东移和南拓,是增量空间的崛起。
甚至可以说“南沙旭日”的入选,直接受益于《南沙方案》带来的巨大政策红利。
作为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重要平台,三年来南沙正凭借其自贸区与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吸引着全球高端要素集聚,一个代表着未来的城市副中心正冉冉升起。
“黄埔云帆”则依托南海神庙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黄埔军校的革命历史底蕴,叠加广州科学城等科技创新载体,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产业完美融合,塑造了“向新图强”的区域形象。
这种空间布局的演变,实质上是广州生产要素的优化再配置。通过激活老城区的文化价值和拓展新城区的产业空间,广州实现城市功能的互补与协同发展,形成了各自具备比较优势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从“门票经济”到多元体验跃升
千年商都,文脉悠悠。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广州,不仅文化底蕴深厚,一砖一瓦、一街一巷,不仅展现出岭南文化自信的魅力与风采,更有老广们爱讲的“踩着银桥上金桥”的独特优势。
分析新羊城八景的“钞能力”,核心在于其背后产业价值链的全面升级。
传统的“门票经济”模式早已被“文化体验经济”、“创意设计经济”、“生态服务经济”等新业态所取代,实现了从观光型向沉浸式、体验式消费的深刻转型。
新羊城八景的“出道”,更是文旅商深度融合“乘数效应”的范例。其中,“塔映花城”是文旅商融合发展的集大成者。
以广州塔为核心,联动花城广场、珠江夜游、海心沙、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剧院等,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城市客厅和消费场。
广州塔本身早已超越了一个观光地标的范畴,其IP衍生品、高端餐饮、会展活动、婚庆服务等多元化经营,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在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广州塔已成为热词。而珠江夜游则将两岸璀璨的城市景观打包成流动的盛宴,拉动了餐饮、休闲、娱乐等一系列消费。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广州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040.80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16个文化新业态实现营收2780.88亿元,同比增长6.9%。202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约21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6.5%。形成了显著的产业乘数效应。
北京环球影城、上海迪士尼、广东长隆,提到国内主题乐园的“客流量王者”,北上广“乐园三剑客”必不可少。
纯血国产的“欢乐长隆”则是主题公园经济的极致体现。它以超大型旅游度假区的模式,整合了主题乐园、野生动物世界、水上乐园、马戏、酒店餐饮、会展等多种业态,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欢乐产业链”。
“欢乐长隆”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强大的IP打造能力和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通过不断推出新的游乐项目和演艺节目,维持着对家庭游客的强大吸引力,成为拉动广州乃至广东和大湾区旅游消费的强大引擎。
流量变现:非遗、首发与夜经济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如何将景观的吸引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是所有城市面临的课题。新羊城八景在“流量变现”上,或将展现出高超的“财技”。
新八景中的多个核心地标,已然成为广州“首发经济”和“夜经济”的重要承载体与创新试验田。
无论是广州塔的国际时尚品牌首秀发布,还是珠江沿岸星罗棋布的Livehouse、主题酒吧、特色夜市,抑或是精心打造的“羊城消费新八景”IP,都明确指向同一个战略目标:构建全天候24小时运转的都市消费生态体系,通过有效延长消费时间、创新拓展消费场景、持续丰富消费内容,全面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弹性与整体厚度。简言之,就是让IP出道,以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激活城市经济的每一个细胞。
广州将景观“流量变现”的另一条思路是时尚搭台,非遗唱戏,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荔湾胜境”中的永庆坊和“越秀风华”里的北京路,都是非遗活化变现的成功案例。
广州不满足于将非遗束之高阁,而是通过设立非遗街区、大师工作室,鼓励非遗传承人与现代设计师跨界合作,开发出一系列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
从广彩、广绣的时尚饰品,到粤剧元素的文具、服装,这些“非遗+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走下神坛,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可以带走的“广州礼物”。在电商直播之都广州,通过电商直播等手段,更是极大地拓宽了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
科技元素的注入,也为羊城八景的流量变现插上了翅膀。广州正积极推动为“羊城八景”打造智慧游览体系,通过VR云展厅、线上导览、智能推荐等方式,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便利性。同时,各大景点也积极拥抱社交媒体,通过网红达人探店、短视频内容创作、话题营销等方式,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构建起全方位的传播矩阵,将线上流量成功引流至线下消费。
产城大棋:生态颜值也是经济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羊城八景中的“云山叠翠”、“流溪烟渚”和“南沙旭日”中的南沙湿地,集中体现了广州在“生态颜值”方面的探索与成就。
“云山叠翠”所在的白云山,被誉为“羊城第一秀”,其生态价值不言而喻。早在宋代,在广东生活6年多的苏东坡就用“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描述白云山的自然与自在。从宋代至今,广州在不同时代诞生出不同的“羊城八景”,但白云山却是在千百年选秀中的“经典IP”。白云山“蒲涧濂泉”、“白云晚望”和“景泰僧归”多次在历史上的“羊城八景”评选中榜上有名。至近现代,白云山更是魅力不减,先后有“白云松涛”、“云山锦绣”、“云山叠翠”等入选“羊城八景”。同时,广州通过“拆围建绿”、将体育场馆改造为“无界体育公园”等措施,让城市绿肺更好地服务于民,其周边的“绿色溢价”也逐年显现。
“流溪烟渚”所在的从化,则依托其优良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温泉康养、生态旅游、精品民宿等产业,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的融合发展。而南沙湿地则通过“红树林+生态产业”的新模式,将生态保护与滨海旅游、观光农业深度融合,让“生态颜值”成功转化为“经济价值”。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广州市前瞻性的规划和政策红利的支持。从《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到设立旅游产业基金,从推动旅游产权交易到为重大文旅项目提供用地保障,广州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盛世看盛会,盛会观盛景。特别是借助亚运会以及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广州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催生新的城市地标,正在向“以赛营城、以赛兴城”的战略目标迈进。
新羊城八景,是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写给新时代的一封情书,字里行间,既有对历史文脉的温情守护,更有对未来发展的豪情壮志。
从空间重构到产业升级,从流量变现到生态资本化,这八个地标以其独特的“钞能力”觉醒,生动地诠释了文化软实力如何转化为城市硬核竞争力。它们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风景名胜,正成为观察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佳窗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文 | 记者 王丹阳图 | 羊城晚报资料图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