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照出了谁的惶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6 09:05 1

摘要:最近电影《南京照相馆》让很多人热泪盈眶,这部电影其实是有历史原型的,1937年底到1938年初,日寇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当时有日本人将其在大屠杀中所拍摄的照片送往一家照相馆洗印,年仅14岁的学徒罗瑾冒死多冲洗了一套,并将其中16张制成一本相册,保存

撰文|于永杰 (图片来源:pixabay)

“照片即罪证”,言说即力量。

最近电影《南京照相馆》让很多人热泪盈眶,这部电影其实是有历史原型的,1937年底到1938年初,日寇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当时有日本人将其在大屠杀中所拍摄的照片送往一家照相馆洗印,年仅14岁的学徒罗瑾冒死多冲洗了一套,并将其中16张制成一本相册,保存下了日军屠杀中国平民的影像罪证。1946年,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受审时,否认、抵赖其反人类罪行,这本相册成了法庭上的有力证据。

当时的法庭资料中写到,这本相册证明了日寇“以残杀我同胞为笑乐”,我对这句话印象特别深。的确,古往今来世界上发生过很多战争和杀戮,但像日本军国主义者那样以虐杀为乐的,在人类之群实在很难再找出一例。人性的下限究竟是如何被拉低的,这是一个值得全人类深思警惕的永恒命题。

电影中并没有强行给战争罪犯找人性闪光点,但以白描的手法表现了人性被扭曲的过程。影片中的反派摄影师伊藤一开始对杀人还有一些胆怯,但在上司的“教育”之下,在每天置身于杀戮丛中后,他也逐渐被军国主义附体,准备利用完“朋友”阿昌,就借刀杀人将他灭口。

伊藤人性的扭曲过程这条线索,形象地再现了极端思想对人的吞噬作用,人性有时候很脆弱,人的思想其实是可以被“塑造”的。如果历史被一再歪曲,如果战争罪行得不到彻底反思,那么现在看上去“文明”了的人,将来或许还会成为战争狂热分子,这是我们不得不警惕的。

电影的核心意象“照相馆”,本身就是一个绝妙隐喻。主角阿昌等人与日寇斗智斗勇,一开始只是为了活下去,但他们慢慢意识到这些照片是日本人的罪证,而日寇自身也从杀人的疯狂中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力图掩盖。在那个场景之下,冲洗照片成为对罪恶的“显影”,传播照片则对侵略形成压力,整部电影用照片这个意象告诉人们,把真相呈现出来讲述出去,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在一切文艺作品中,诉诸影像的艺术形式,是现代社会人们批判反思战争的重要工具,因为它能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战争的残酷,也就最为震撼人心。二战以后,西方社会拍摄了大量此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我还清楚记得在影院看完《美丽人生》再映后,痛哭流涕到把保洁员都吓到的经历,这些优秀影视作品对于欧洲反纳粹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也应以严肃的态度创作这样的作品,并以现代传媒方式进行传播。像《南京照相馆》这样的电影应该越拍越多,要不断从各个视角切入,从各个层面批判侵略,反思军国主义对人性的异化,还要努力将这些作品推向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其影响。如果像这样情绪克制、立意明确的电影还会受到莫名其妙的指责,那可能恰恰因为它触碰到了一些人最不愿被人看到的一面,就像南京照相馆曝光了日寇最不愿被暴露的画面。

其实电影里的照相馆叫做吉祥照相馆,而电影的中文名却叫南京照相馆,南京这座饱经风霜的古城就像一座巨大的照相馆,至今仍在照出历史的真相。

来源:政知新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