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5日,“家乡美·气象新——第二届网络媒体吕梁行”采风团走进石楼县崖头村。在这座吕梁山脉深处的村落里,白日的田园蓄势生长,夜晚的灯火温暖明亮。采风团用镜头与笔墨记录下崖头村“生态筑基、文旅赋能、民生为本”的振兴实践,见证深山小村如何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焕发新生。
黄河新闻网吕梁讯(记者 梁燕则 薛思佳)8月5日,“家乡美·气象新——第二届网络媒体吕梁行”采风团走进石楼县崖头村。在这座吕梁山脉深处的村落里,白日的田园蓄势生长,夜晚的灯火温暖明亮。采风团用镜头与笔墨记录下崖头村“生态筑基、文旅赋能、民生为本”的振兴实践,见证深山小村如何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焕发新生。
生态筑基:让土地焕发持久活力
乡村振兴,生态是底色,产业是根基。崖头村依托山地地形与气候特点,规划建设500亩生态果园和杂粮种植基地,主打苹果、核桃、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
虽未到丰收时节,果园里青绿色的果实已挂满枝头,村民们忙着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每一寸土地都倾注着守护的匠心。“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有技术人员指导,种出的果子品质好,不愁卖!”村民李大姐的话语里满是底气。合作社不仅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还打通电商销售渠道,让“土产”变“特产”,让生态优势稳步转化为村民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筑牢产业根基。
文旅赋能:用乡愁激活乡村价值
“守着好山水,不能只靠‘土里刨食’。”崖头村跳出传统农业思维,以“农耕文化+乡村体验”为抓手,让沉睡的乡土资源“活”起来。村里保留黄土窑洞的原始风貌,在墙上绘制农耕主题彩绘,屋檐悬挂玉米、辣椒等“丰收符号”,打造沉浸式乡土场景;改造闲置窑洞建成“乡愁小院”“窑洞民宿”,保留土炕、老木雕等传统元素,配套现代设施,让游客既能体验乡愁,又住得舒适。
白日里,游客沿着田间木栈道漫步,在观景台眺望梯田果林,跟着村民学种杂粮、认作物,感受农耕乐趣;夜幕降临,红灯笼与星星灯串点亮街巷,文化广场上村民与游客共跳广场舞,“乡村影院”播放着乡土纪录片,星空观景台成了聊天赏月的好去处。文旅融合不仅让游客“走进来”,更带动村民“动起来”——农家乐、民宿服务等新业态涌现,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乡村的“人气”与“财气”一同旺了起来。
民生为本: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崖头村把发展成果实实在在惠及群众,从基础设施到精神文化,全方位提升村民幸福感。村里硬化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修缮文化广场,让出行更便利、活动有场所;通过技能培训让村民掌握种植技术、民宿服务技巧,变“体力输出”为“技能增收”,让乡村充满温情。
“以前天黑就关门,现在游客来了,咱的农产品都成了宝贝,日子有奔头!”民宿主人王大姐的笑容里藏着生活的甜蜜。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到“田园有活干、家里有客来”的充实,崖头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村容村貌上,更刻在村民的笑脸里。
从生态果园的蓄力生长到文旅融合的活力迸发,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村民收入的增长,采风团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不必“大拆大建”,守住生态本底、挖透文化根脉、聚焦民生需求,就能让普通村落焕发独特魅力。如今的崖头村,正以田园为纸、灯火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着属于黄土高原的幸福篇章。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