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5公里的地下长城,到蒙金土下的逃生秘道……寻访北京的地道战传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18:56 1

摘要:80年前,在冀东和平南的黄土深处,看似平静的村庄地下,中国人民用双手和血汗,构筑起一条条纵横交错、攻防兼备的“地下长城”。80年后的今天,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我们仿佛依然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聆听到不屈的回响。

京华烽火 盛世中国

八十年前,烽火燃遍京华,无数身影在硝烟中舍生忘死;

八十年后,岁月历经沉淀,珍贵印记在这座城熠熠生辉。

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京华烽火 盛世中国”。

这个夏天,一起在“在行走中感受历史,寻找北京的抗战印记!”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

寻访北京地道战传奇

80年前,在冀东和平南的黄土深处,看似平静的村庄地下,中国人民用双手和血汗,构筑起一条条纵横交错、攻防兼备的“地下长城”。80年后的今天,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我们仿佛依然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聆听到不屈的回响。

特别探访团分别前往位于顺义的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和位于大兴的北京王场地道遗址博物馆沉浸式探访,触摸那些在烽火中诞生的地下堡垒,聆听抗战先辈们的地道战传奇故事,感受平郊抗日根据地人民不屈的精神和超人的智慧。

铭记

历史

纵横交错,能打能藏

北京顺义有个人民第一堡垒

焦庄户位于顺义东北部二十里长山地区,是冀东与平西、平北抗日根据地连接的桥梁地带,也是党中央、北方局及晋察冀边区联络的必经之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广大军民因地制宜地开展了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各种斗争形式,焦庄户地道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的讲解员王雨婷介绍,这片地道网络以焦庄户为中心,南通唐洞村、龙湾屯村,北到大北坞村,形成了四村相连全长11.5公里的“地下长城”,一方受敌,多方支援。焦庄户成了冀东抗日根据地安全可靠的堡垒。

从最初的简单藏身洞,到后来纵横交错、能打能藏的地道网络,每一步的发展,都凝聚着焦庄户普通村民的智慧、汗水和勇气。行走在地道遗迹中,微弱的灯光照亮了前方狭窄的通道。陷阱、会议室、储藏室等一一呈现,伴随着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讲解员刘兵生动的讲述,幽暗的地道如同一条时光隧道,带人们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焦庄户依托地道英勇战斗的同时,还大力开展支援前线的运动,成为了前线物资保障基地和医疗后勤基地。

1944年,冀热辽十四军分区卫生处第二所也搬到这里,附近的伤病员都到焦庄户来疗养,仅这一年里,村里就接待了近六百名伤病员。

村民们对伤员们如亲人一般,尤其是妇救会的成员们,常常昼夜照料伤员,提供饮食、换药、消毒等细致照护。一旦有敌情来袭,伤员们会迅速被转移到地道中,确保他们的安全。

1944年,冀东第十四军分区副司令员曾雍雅,委派徐进同志到焦庄户推广冀中地道战的经验。焦庄户地道内加装了大量的生活设施和战斗设施,形成了“三通、四能、五防”的战略地道。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焦庄户军民在党的带领下,对敌作战150余次,俘虏敌人60余人,击毙击伤敌人130余人。由于战功卓著,被东部顺义县人民政府于1947年授予了“人民第一堡垒”的光荣称号。

北京地道战后人

讲述斗争传奇和军民情深

自开辟为根据地后,焦庄户村逐渐出现了县区干部、部队官兵、游击队员的饮食和住宿问题。因而,为接待干部、战士,焦庄户村形成了为抗日共同承担风险的几十个“堡垒户”,一坚持就是几年。

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八路军和焦庄户村民建立了深厚感情。1939年8月下旬,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的一支部队,在转移中途经此地。虽然只在村里住了三四天,但留下了红色的萌芽。当年焦庄户村第一任民兵中队长马文藻之子马成,说起当年父辈们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军民情深的故事,几度哽咽。

1942年4月,马福任焦庄户党支部书记,化名“老统一”,成为全村对敌斗争的带头人。

焦庄户第一任民兵中队长马文藻。民兵中队负责掩护群众和伤病员转移,为前线转运军事物资,配合主力部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1987年,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即将对公众开放之前,部分老兵们在此合影。图中第一排最左边唯一的女性,是焦庄户妇女救国会主任石英宁。妇救会组织村里的妇女识字、救助伤员、制作支前的鞋袜等物资,有力支援了前线抗战。

平南地区蒙金土下

暗藏一条密道生命线

位于京南平原上大兴区庞各庄镇的北京王场地道遗址,是平南地区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抗战时期地道遗址。它依托于当地民房院落建造,入口位于东跨屋坐柜下面,通气口在院中隐蔽处,地道分为两层,分别通往东北坟地和西北沙窝方向。

院子主人是当时村里有名的巧手木匠李焕章,作为党组织秘密发展的地下交通员,李焕章利用自己木匠的身份走街串巷,搜集信息、传递情报。 抗战时期,这个院子不仅是秘密战斗堡垒,也暗藏着双层逃生密道。平南县敌工部部长徐溅、县委书记苏玉振曾长期在这里活动,并多次脱险。

北京王场地道遗址博物馆讲解员范文博介绍,与寻常地道不同的是,王场地道建在蒙金土下。大兴地处永定河冲积平原,大多数属沙质土壤,而王场地道所处的蒙金土地带,下层是肥沃的淤泥,上层为松软的沙地,沙地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有一些闪闪发光的颗粒,表面像蒙了一层金子一样,因此当地人把这种沙地称之为蒙金土。要在蒙金土下修建地道,挖掘难度更大。

李木匠家小院原址复原,地道遗存就在房舍西侧。

这段地道当年的入口就设在东挎屋的桌子底下,李焕章利用木匠手艺,对地道口进行了巧妙设计,可以在推拉之间快速隐蔽。

大兴王场地道遗址入口。

红色基因 精神传承

80年前,焦庄户与王场村曾是烽火连天的抗日前线,英雄的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家园始终不曾屈服,因地制宜、奋勇抗争。而今硝烟散尽,"人民第一堡垒"化身精神丰碑。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焦庄户人民依托地道遗址发展红色文旅,曾经的抗战热土也发展起自动化的现代农业;而王场村则把地道遗址变成生动的红色课堂,红色基因成了发展的底气。从焦庄户到王场村,从“人民第一堡垒”到红色美丽村庄,80年弹指一挥,脚下的土地未变,但苦难已被汗水改写。

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

80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的回响从未断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迸发的“人民伟力”是抗战胜利最深厚的根源。“人民第一堡垒”的灵魂,正是用人民的忠诚、智慧、勇气和奉献铸就的,这份精神正是伟大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一个生动缩影和光辉典范。

重访焦庄户、王场村,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更是为了传承那份融入民族血脉的抗战精神。这份精神依然是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走向胜利的强大动力。它激励我们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守护脚下的热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共同建设美好的未来!

编辑:北城

视频编辑:薛晓明、刘甜甜

值班主编:谢思楠、彭菲

监制:赵鹏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