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听到“运动抗癌”,第一反应是半信半疑:癌症那么复杂,怎么可能靠动动身体就能预防?更别提那些已经运动习惯良好的人,依然可能被癌症“选中”。
很多人听到“运动抗癌”,第一反应是半信半疑:癌症那么复杂,怎么可能靠动动身体就能预防?更别提那些已经运动习惯良好的人,依然可能被癌症“选中”。
更微妙的是,大家对运动的选择也常陷入一种误区——以为越“高级”的运动越有效,比如游泳、马拉松、动感单车这些带点“精英气质”的运动,似乎天然比走路、跳舞、爬楼梯更有“抗癌力”。但真相并非如此。
癌症的防控,从来不是靠一次剧烈出汗、一次长途奔跑就能实现的。它更像是一场缓慢但坚定的拉锯战,真正有效的,是持续的、规律的、可坚持的身体活动。
研究已经发现,规律运动对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有显著降低作用,包括乳腺癌、肠癌、前列腺癌等。
这并不是说运动能“治愈”癌症,而是在预防这场疾病降临的过程中,运动发挥着比我们想象中更深远的作用。
身体的代谢变化,是运动抗癌的一个核心机制。当我们运动时,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下降,炎症指标降低,免疫细胞活性增强,这些都是对癌细胞极不友好的“环境”。
癌细胞就像是“惯于黑暗”的生命体,一旦身体内部的“光照”变强,它们就难以繁衍。定期运动可以改善免疫监视功能,让身体更早识别并清除突变细胞,这在癌前病变阶段尤其重要。
但什么样的运动最“值”?这就涉及两个关键词:性价比和可坚持性。很多人热情满满报了瑜伽班、游泳课,三天后就再也没去过;还有的人买了跑步机,最后变成了晾衣架。
真正有用的运动,不是最贵的,也不一定是最炫酷的,而是你能融入日常、长期坚持的那种。
2023年,一项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牵头的队列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超过10万名成年人的日常运动行为与癌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中等强度、每周累计150至300分钟的活动,对癌症风险的降低效果最为显著。
而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快走、广场舞、骑自行车这类低门槛的有氧运动。这些运动不仅耗能适中,更容易被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的人所接受。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游泳”并不在研究结论中排在前列。不是说游泳不好,而是它的门槛太高:需要场地、设备、技术,气温变化也容易限制频率。
相比之下,快走和广场舞几乎零成本、随时随地,它们激活的是一个人生活的“动能”,而不是一时的“健身热情”。
在临床观察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个现象:同样接受治疗的两位病人,生活方式不同,恢复的速度和质量差异明显。
运动不是万能的,但它是“全能”的——它改善的不只是某一个器官,而是整个人的代谢、循环、免疫、心理状态。癌症不是简单的细胞问题,而是整个身体系统的失衡,运动恰恰能把这个系统“调回来”。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运动对心理状态的积极影响。确诊癌症的人常常伴随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而这些精神状态反过来又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
规律运动可以通过释放内啡肽、调节神经递质,让人情绪更稳定,这对于癌症患者乃至癌前状态人群来说,都是一剂“无副作用的良药”。
当然,运动也要讲究“度”。过度运动反而会导致免疫抑制、过氧化应激,甚至诱发慢性炎症,这就像是本来在修补房屋,结果把墙都砸塌了。适度、规律、量力而行,是运动抗癌的底线。尤其是中老年人,不追求强度,只追求“不断动”就足够。
在我接触的很多中老年群体中,有一种常见的误解:年纪大了,身体脆了,不能动了。其实,恰恰是这个阶段,身体更需要用“动”来维持代谢和活力。
哪怕只是每天走30分钟、每天上下楼梯三次,这种微小的改变,也能成为抵抗癌症风险的“隐形防线”。
很多人以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有时间、有钱人”的专属,其实恰恰相反。真正有效、长期、可持续的抗癌行为,往往根植于最朴素的日常:不抽烟、多动一动、好好睡觉、不焦虑。
运动,是这几件事中启动门槛最低、收益最稳定的一种,关键只在于你愿意开始、愿意继续。
我们无法决定是否会得癌症,但我们可以决定,是否给身体一个更强壮的“底盘”。运动不是万能,但在抗癌这条路上,它是最值得信赖的“保底”。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梁雅丽,李瑞峰,韩丽丽,等.成年人身体活动与癌症发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05):703-709.
[2]刘艳,张立群,赵丽娜,等.规律性体育锻炼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4,31(03):245-249.
[3]陈雪梅,赵子涵,王秀萍,等.中老年人体育活动与情绪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2):3021-3025.
来源:大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