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落实全国妇联、司法部关于举办全国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大比武”活动以及省妇联、省司法厅的部署要求,推动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由市妇联、市司法局联合主办,广州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落实全国妇联、司法部关于举办全国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大比武”活动以及省妇联、省司法厅的部署要求,推动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由市妇联、市司法局联合主办,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广州市调解协会、广州市和合家事中心、广州易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家和万事兴”——广州市首届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实务技能比武活动燃情开赛!
广州市首届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实务技能比武活动现场
7月30日,经过初赛、复赛的层层选拔,110名选手中有12名调解精英脱颖而出,会师广州市新儿童活动中心决赛舞台,展开终极对决,充分展现新时代家事调解员的专业风采。省妇联,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互联网法院,市妇联、市儿童活动中心,市律师协会、市调解协会,以及各区妇联、各区司法局等单位有关人员出席活动,近200名调解员代表与市民观众亲临现场,共同见证这场巅峰对决。
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龚红为决赛致辞
决赛现场观众全神贯注观赛
赛事速览
从百人角逐到巅峰之战
此次大赛自六月份启动以来,便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潮,吸引了110名选手踊跃参与。初赛阶段,选手们通过视频进行自我介绍与能力展示,经过专业评审,最终挑选出36名优秀选手晋级复赛。复赛采用集中闭卷笔试的形式,考核相关法律、心理学知识理论水平与婚姻家庭调解实务技能。结合初赛与复赛的综合成绩,12名佼佼者脱颖而出,成功登上决赛舞台。
初赛现场评委认真评审选手表现
复赛现场选手专注答题
精彩对决
四大环节 全面比拼
决赛设置四大环节——风采展示、知识竞答、主题辩论、模拟调解策略比拼,既拼专业功底,更考实战能力,对选手进行全方位考核,这里有最真挚的的调解箴言、最激烈的知识交锋、最暖心的情理交融——快跟随镜头,直击高光时刻!
风采展示
选手们自信登场,全情投入,用真挚朴实的语言分享自己的调解理念与感悟,展现出亲和与专业并存的魅力。
向右更多 >>
知识竞答
必答题被选手们收入囊中,抢答环节紧张刺激,选手们反应敏捷,凭借“最强大脑”成功抢答并精准作答,展现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知识竞答环节紧张激烈,选手反应敏捷
主题辩论
选手们被分成四队,提前通过抽签确定辩题和正反方。在辩论过程中,他们围绕婚姻家庭领域热点话题和政策展开激烈交锋,思维碰撞,唇枪舌战,展现出个人逻辑思辨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团队成败由现场观众投票决定,思想的碰撞让现场观众受益匪浅。
主题辩论环节选手唇枪舌战,观众为支持队伍投票
模拟调解策略比拼
选手们现场观看不同类型的家事纠纷案例视频,随后运用专业知识和调解技巧展示调解策略,在情感乱麻中抽丝剥茧,于法理情交融中探寻最优解,沉着冷静,语气柔和,情理交融。这一环节充分考验了选手的家事纠纷调解水平,展现了他们的应变能力和人文关怀。
选手风采:
各展所长 绽放光芒
选手们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展示了全市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人才的专业风采与责任担当,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选出以下奖项:
一等奖(1名):
俞箭
二等奖(2名):
张颖心 周丽君
三等奖(3名):
鄢艳 罗斌 李苑
优秀奖(6名):
梁颖珍 郑诗华 谢敏涛 吴存枚 郭金爱 钟焕敏
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获奖选手
同时根据四大环节的优异表现,决出四个单项奖,分别为最佳台风奖:李苑,最佳策略奖:梁颖珍,最佳答题手:俞箭,最佳辩手:鄢艳。
单项奖获奖选手
本次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增强了社会各界对婚姻家庭调解工作的认知与认同,提升了调解队伍的专业能力,推动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妇女、服务家庭、服务社会治理。
决赛圆满收官,现场合影留念
近两年来,市司法局、市妇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协同联动聚焦婚姻家庭领域持续发力,推动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共培育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43个,下沉基层培训调解员、基层妇干等2400余名,推动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融入“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开展征集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优秀案例和寻找优秀家事调解员、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充分展示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成效;编制《广州市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服务指南》,创新开展婚姻家庭纠纷风险分级评估分类处置工作,市妇联“万事兴”家事调解品牌团队入选全国“最美家事‘解铃人’”。全市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婚姻家庭纠纷案件4061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以家庭“微治理”融入基层“大治理”,以家庭“小平安”促社会“大平安。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