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初,当传奇朋克诗人Patti Smith在王星越的社交媒体评论区留下那句简短的赞美时,这个打破次元壁的瞬间,让数以万计的网友惊叹,原来如此先锋的朋克诗人也会追中国的古装剧,还对其中的角色如此着迷。
丝绒马甲、棕灰色西裤、皮质运动鞋
均为Giorgio Armani
年初,当传奇朋克诗人Patti Smith在王星越的社交媒体评论区留下那句简短的赞美时,这个打破次元壁的瞬间,让数以万计的网友惊叹,原来如此先锋的朋克诗人也会追中国的古装剧,还对其中的角色如此着迷。
让Patti Smith激动到主动留言的,正是《五福临门》中王星越饰演的柴安一角。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认可,王星越非常诚恳地向我们表达了自己的荣幸:“她是影响了世界的艺术家,能得到她的喜欢,我觉得与有荣焉。她的音乐是无数人的灯塔,希望我演绎的故事也能传递出哪怕一丝丝这样的力量。”
《五福临门》是王星越去年在横店拍摄的第一部戏,之后又连续接拍了《定风波》《唐宫奇案》《红尘四合》,让他不禁在采访中打趣道:“一年差不多四部戏都在横店,感觉自己快成‘横漂’地标了。”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没有消磨他的创作热情,反而在时间的淬炼下,让他的表演呈现出更为纯粹的状态。“这几部戏其实都有某个地方的相似之处,但是每个角色,身份、性格、目标又天差地别,如何在短时间内切换频道而不串台,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
他坦言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从“演角色”到“成为角色”的跨越:“现在更敢放掉自己,让角色在那个时空里自然呼吸、行动,甚至‘犯错’。不再是精确计算好的表演,而是允许自己真的被那个情境点燃,这样角色呈现出来更真实有劲。”也正是在这种不断向内看、往深处推敲的过程中,让他能够更精准地抓住每个人物的核心,快速构建属于角色的世界。
好比在目前正在拍摄的《红尘四合》中,王星越为了塑造宇文弘策这个听力受限的权谋者,尝试了更为沉浸式的入戏方法:连续数周佩戴专业降噪耳塞生活,让自己真实地陷入那个声音模糊的世界。“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成为听力受限者这件事上,真实感受声音方向误判带来的困扰。”
这种沉浸式的准备不仅塑造了角色的身体记忆,更让他触摸到人物灵魂深处的矛盾与挣扎:“这个角色最打动我的是他始终未泯的共情力,对底层百姓的悲悯,也是对自身创伤的救赎。他的魅力不在完美,也不是悲情英雄,他的成就不在战场杀敌数,而在朝堂上为流民争赈灾粮。”
当然,从《周生如故》中令无数观众恨得牙痒痒的刘子行,到《为有暗香来》里复杂多面的家主,再到《墨雨云间》中的腹黑权臣,王星越在古装赛道上已经积累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绩单,被粉丝亲切地称为“天选古人”。
“古装世界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表演空间,朝堂权谋、江湖侠义、儿女情长,包罗万象。能把不同时空里的人和故事呈现给大家,本身就是件很酷的事。”
然而“古装专业户”的标签像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广泛认可也暗含着某种潜在的创作桎梏。王星越对此有着非常清醒的自我认知:“说实话,不是我有意扎根,更像是一种奇妙的双向选择。可能是某个古装造型被大家记住了,好的古装剧本恰好也找来了,一部接一部,就这么‘焊’在横店了。”
他深知,类型化既是机遇也是陷阱:“演员其实最怕的就是重复和套路化。每次接到新古装角色,我都会先敲打自己,这人和之前的有什么不一样?不能换个名字和衣服就完事儿了吧?”
他会不断寻找每一个角色中的新鲜感,首先就是挖角色内核,朝代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人物的精神内核一定不同。一个将军和一个书生,面对困境的反应能一样吗?细化到从写人物小传出发,把角色应该喜欢什么、可能讨厌什么,都构架出清晰的轮廓,真正让角色“活”起来。
就像在《红尘四合》的筹备期,王星越除了反复研读原著,更深入考据礼仪规范、日用香料甚至是气候变化对人物行为的影响,这些看似琐碎的准备工作,最终都转化为镜头前令人信服的细节表达,找到这个独特的核心,之后就是细节打磨,走路姿势、说话节奏、眼神习惯,甚至喝茶的动作,都根据人物去设计。
他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同样是行礼,贵公子和江湖客肯定有区别。每个朝代的风貌、礼仪、思维都不同。演唐朝人和演明朝人,整个精气神儿都得跟着变,把角色放回他的具体时代背景里去活,而不是套个古装壳子演现代人。”
就这样一部部、一场场地演下来,王星越说,虽然每次考虑和准备的心思越来越多,但状态上却是越来越松弛了,他已然能在台词和剧本的基础上,更专注于感受和交流,相信对手,相信情境,也允许自己在角色里“失控”一下,迫使自己挑出既定的表演框架,给出一些新的东西。
对他来说,最值得记住的高光时刻,或许不是某段长篇的台词一气呵成和情绪的突然爆发,反而是一些无声的时刻,让他感受到自己“内功”的提升,“那些需要极度克制和复杂内心戏的时刻,没有台词,全靠眼神和微表情传递巨大的情感冲击,这种时刻演透了特别有成就感。”那些计划外所迸发的火花,那种基于充分准备后的、自然的、意外的发挥,往往最动人。
现在,王星越把每一次的古装剧邀约都看作一场“寻宝”,乐于在既定的框架下,挖掘出每个角色截然不同的灵魂。而与此同时,他也期待着能挑战更多现代角色的可能性,“现代剧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更近,人物的状态、表达方式都完全不同,是全新的挑战和乐趣。”
他列举了很多想法,“想尝试的太多了,一个精神世界非常复杂甚至有些分裂的角色?一个底层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或者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反派?那种坏得让人牙痒痒又不得不理解他逻辑的”。这种不设边界的探索欲望,或许正是他能够持续进化的内在动力。
私底下,回看自己的表演,从中“找茬”,也是王星越颇为看重的部分。提到这里,他俨然一副“严师”的设定,对每一场戏有着近乎苛刻的审视,“节奏感、台词停顿、情绪转折点是否舒服自然?有没有拖沓或仓促?细节、眼神、微表情、肢体动作是否准确传达了潜台词?有没有多余的小动作?对手戏交流,是真的在听对方说话并给出反应,还是在等台词?整体气质,符不符合当时角色该有的状态?”可能回看的过程中也有尴尬,但复盘和发现问题的过程,才是他更在意的事。
不久前,在热门综艺《我们的宿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i”(内向型人格)的他。“虽然很多人都不相信,但是我确确实实是个i人,社交能量有限。人多热闹的场合,我更习惯当个观察者,默默吸收信息。”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充电方式:“在连续高强度的工作之下,难免会有力不从心和迷茫的时候,我也在不断地探索属于自己的解压方式。一般我会选择通过健身运动释放压力,进行自我调节。独处对我来说也是‘回血’。最放松的状态大概是穿最舒服的家居服,窝在沙发里,旁边是咪咪和旺旺(他的宠物),音响放着喜欢的音乐,或者打游戏,菜但爱玩那种。”
但独处并不意味着他和观众们就此“失联”,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他经常会无预告地开启一场直播,无关其他,可能就是和大家分享一块自己爱吃的巧克力蛋糕,吃着喜欢的食物,看着大家有趣的评论,能够瞬间治愈他的“小确幸”。“我第一次直播吃蛋糕之后,看到粉丝说别人都是第一口粉丝先吃,所以第二次特意记着了要给粉丝们吃第一口。”
他喜欢独自驾车漫无目的地行驶,掌控感与未知感的奇妙混合让他欲罢不能,“你决定路线,掌控节奏,但路上会遇到什么风景、什么人、什么事,又充满未知。这种计划内的自由冒险,特别吸引我。而且,自驾能深入那些公共交通到不了的地方,看到更真实、更未经修饰的风土人情”。
当风景在车窗外流动,王星越的思绪也会跟着沉淀或飞扬。他遇到过突如其来的暴雨把车洗得锃亮,也遇到过公路上的绝美日落,这些计划外的插曲,往往都成为了最难忘的记忆。
他也说,自己计划在下半年找机会重启搁置已久的自驾旅行,目的地是广袤的西北大地:“我太想重启自驾了,方向盘在手,音乐在耳,未知在前。那种感觉,自由!特别想去西北,辽阔的戈壁、苍茫的沙漠、厚重的历史感,那种天地之大、人之渺小的震撼,是坐在家里想象不出来的。”
而最近迷上的摄影也成为他观察世界的新窗口,那些定格在镜头里的横店日落、片场花絮,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的细腻感知。“我最近在尝试摄影(非专业瞎拍版),自驾路上看到好风景总想留住。可能是在横店卷久了,需要点慢节奏的东西平衡一下。”
所以,王星越希望今年能够在继续扎实拍戏的同时,也给自己留出点“气口”。他试着寻找平衡,“我现在理解的平衡不是五五分,而是动态调节。拍戏时全情投入是必须的,那是责任也是热爱。
但杀青后,会刻意给自己断电的时间,哪怕很短。可能是彻底放空,也可能是去做些完全无关的事,比如开着车漫无目的地转悠,或者在家研究一道新菜。留出生活的时间,不是为了逃避工作,而是给表演这个蓄水池注入活水”。
诚然,如他所言,生活是表演的蓄水池,需要不断注入活水;而表演则是生活的提纯,在虚构中抵达更本质的真实。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王星越作为一名演员的轮廓正在愈发清晰可感——既活在角色的灵魂里,也活在自己的生命中。
来源:动漫大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