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如证券调研机构BIMB Securities Research在最近的一份调研中指出的那样,在马来西亚,一场围绕价格的较量正随着国内出海汽车厂商的不断行动而升温。
如果说国内的电动汽车价格战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如今,这场浪潮也正于马来西亚悄然兴起。
正如证券调研机构BIMB Securities Research在最近的一份调研中指出的那样,在马来西亚,一场围绕价格的较量正随着国内出海汽车厂商的不断行动而升温。
报告介绍称,不久前,比亚迪在当地推出2025款Atto 3 Ultra(国内对应车型为比亚迪元系列),定价12.38万林吉特(约人民币21万元),较前代车型直接下调了2.6万林吉特(约人民币4.42万元)。同时,该车型甚至也在首发期给出了11.88万林吉特(约人民币20.2万元)的限时售价,几乎与本地品牌Proton的eMas 7Premium持平(折后价11.98万林吉特,约人民币20.36万元)。
在这样的状况下,几天后,奇瑞也迅速跟进,将Omoda E5的价格从14.68万林吉特(约人民币24.95万元)下调至11.98万林吉特(约人民币20.36万元),降幅超过18%。短时间内,马来西亚市场上主流电动SUV的价格带出现了明显重叠,战火一触即发。
在BIMB看来,这些激进的定价策略,已构成价格导向竞争逐步加剧的早期信号。伴随潜在政策转向临近,更多车企正在主动向消费者的可负担能力靠拢,通过价格层面的下探预先布局市场格局。这意味着,马来西亚电动车市场正处在从“补贴红利”走向“用户导向”阶段的过渡期,竞争的逻辑也将从资格门槛转向效率与反应速度的较量。
但这场竞争显然不会止步于前端价格的博弈。在降价促销之外,真正决定长期走势的,是企业能否在制度调整、本地制造能力和成本结构优化之间,建立起自己的稳固支点。或者换句话说就是,价格战只是这其中的表象。隐藏在这背后的,将是一场围绕政策红利与资源配置能力的更深层的竞争。
而从更实际的层面来看,这种转变也正是当前政策背景变化的直接反映。根据马来西亚政府的现行安排,针对CBU(整车进口)电动车的免税政策及AP(进口许可)机制将于今年年底到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是一场不确定性加剧的博弈:是继续依赖进口通道,还是尽早通过CKD(半散装组装)模式落地本地化?在价格空间逐渐被压缩的前提下,提前入场、抢占份额,或许正是多数厂商的现实路径,而非有着多种选项的选择。
正因如此,CKD模式显得尤为重要。BIMB在报告中指出,政府倾向延长CKD电动车的税收激励至27年,以鼓励本土生产和供应链布局。这种倾向已经反映在过去一年内外资的投资趋势上,包括中资OEM加码马来西亚组装业务,以及Proton-吉利、Perodua等本地品牌加速推进自研EV计划。
当然,这条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报告强调,一项计划于明年实施的CKD车辆“开放市场价值”(OMV)计税方案,或将使部分马来西亚国产电动车价格上调8%至20%——给本就敏感的价格区间带来不小压力。对于那些面向中低端市场的产品而言,这种变动或将暂时抑制部分消费者的购车意愿。
另一方面,就新车而言,Proton和Perodua两家本地车企的电动车计划将于去年底至今年期间陆续落地,业内普遍预期,这将带动未来两年(26至27年)市场渗透率的明显提升。BIMB也进一步指出,如果上述两者能够借鉴越南VinFast的垂直整合路径,掌握从电池到整车制造的关键环节,这将有助于提升其成本控制能力和产品迭代效率,增强与“外资”品牌同场竞争的韧性。
不过,这其中也有着一些比供应链更为现实的问题。在马来西亚,当地电动汽车生态的基础设施建设节奏仍相对滞后。根据马来西亚《低碳出行蓝图(2021)》设定的目标,该国计划在25年之前全国建成1万个电动车充电点。然而,截至今年3月,全马仅建成4161个——其中包括2857个交流充电桩和1304个直流快充桩,整体完成率仅为41.6%。
这意味着,自21年起,全马每月平均新增充电点约83个。如果按这一建设速度推算,今年年内,马来西亚将很难达成最初设定的目标——其最终缺口可能接近半数。相应的,这种滞后也正逐步成为制约当地电动汽车进一步普及的重要瓶颈。
展望未来,从整车定价到政策调整,从本地制造能力到配套体系的完善,马来西亚电动车市场的下一阶段走向,已不仅仅取决于某一方的主动作为。在这场行业重塑的过程中,节奏的把握、路径的选择,将变得格外关键。伴随着这种变化,关于价格的角逐终将只是这里的一段开场。
封面来源:JUICEonUnsplash
来源:动点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