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我曾跟大家写过3个需留心的跷跷板现象:(1)股债跷跷板;(2)大小盘风格跷跷板;(3)银行和其他行业主题的跷跷板。
前段时间,我曾跟大家写过3个需留心的跷跷板现象:(1)股债跷跷板;(2)大小盘风格跷跷板;(3)银行和其他行业主题的跷跷板。
文末也有人留言说:想卖出银行基金,换买红利基金。对这个切换,我个人是很认同的,具体分析逻辑如下……
第一,均值回归、钟摆理论。
行情方面,银行板块和银行基金的涨幅,大家都看在眼里,无需多说。巨无霸大行更是普遍翻倍,堪称大象起飞。
但是在A村市场,卷的很,也导致均值回归、钟摆理论成为A村常态!
很多行业主题,如白酒、新能源、医药、中概、煤炭、芯片、建材、化工,都这么过来的。
第二,避险板块和其他行业主题的跷跷板效应。
当市场回暖、其他行业主题表现时,银行会因避险属性减弱而陷入调整,市场热度也在不断降低。
比如近期,银行纷纷回调,关注度也没以前那么高。
第三,实际股息率对比。
在连续大涨后,银行的股息率变低,吸引力有所下降,红利指数的股息率仍较高。
具体来看,截至8月4日,中证银行指数的最新股息率4.06%,中证红利指数的最新股息率4.46%。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5年8月4日
备注:可能是临近年中节点,股息率指标突兀下行。前几年也经常这样,随后股息率又快速上涨,可能和半年报的分红公告等因素有关。
据此预测,目前实际股息率在5-6%。
第四,风险波动水平。
很明显,银行是单一行业主题。红利主题里也含有银行,但却覆盖更多行业,能够优化风险波动。
银行板块、银行基金,只有单一银行行业。
也不是按股息率等估值数据体系确定权重,而是和主流指数产品一样,按流通市值大小确定权重。
即涨的越猛、市值越大,权重越高。
注意哈:不是抨击按流通市值确定权重,这样做有这样做的好处。在马太效应、强者恒强环境下,比如老美那样,效果就很好。
但国内比较卷,你抢我饭碗,我抢你饭碗,最后大家都没得吃,对业绩影响很大,估值体系不稳。
同时,风格切换、行业轮动比较剧烈,个股炒作也非常妖。
常常导致指数基金被动按流通市值大小,“高位买入”或“低位卖出”标的,类似案例一点也不少!被频频吐槽指数基金当接盘侠。
红利指数和红利基金,覆盖众多行业,根据股息率高低定期选入或剔出标的。同时用股息率加权,根据股息率高低,增加或降低权重。
图片来源:中证指数官网
假设每年股息分红不变,通常随着股价下跌,股息率抬升入选,或提高权重;随着股价大涨,股息率下跌剔出,或降低权重。
间接随着下跌和大涨做到“低吸高抛”,而且定期循环,积小胜为大胜。
其他的最大回撤买入法、危机买入法、小微市值模型,核心策略都是如此……
这也是我们中小投资者最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找到某个“低吸高抛”的客观数据依据、投资策略,然后坚定执行、不断重复,没必要搞多么花里胡哨。
文末再看下历史行情表现:红利指数风险波动相对较小,银行指数则大起大落,波动相对更大些。
如果再加入低波要求,表现更佳!
之前也多次跟大家盘过红利低波指数基金,风险回撤相对更小。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应详阅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特别提醒,基金在封闭运作期间或特定持有期间存在无法赎回的流动性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好买财富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事先书面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对本文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复制、发表、传播、改编、汇编或引用本文内容的任何部分。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该将本文的内容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因素。对于本文可能涉及的观点、报告、解读、推测、市场资讯等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我公司观点,请务必审慎对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您结合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来源:好买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