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败犹荣:武汉会战虽失败,但惨胜的日本有多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01:23 1

摘要:此时幸存的日军士兵中近半数因痢疾无法站立,一位日军中尉在日记中写道:“占领仪式上无人欢呼,只有军医在帐篷里不断切除士兵腐烂的肢体,空气中弥漫着腐臭和消毒水的气味。”

1938年10月26日,当日军先锋部队第6师团的士兵拖着肿胀溃烂的双腿,付出惨重代价终于踏入武汉三镇的地界。

他们看到的不是预想中举国降伏的场面,而是一座彻彻底底的空城,全城街道寂寥,政府机关人去楼空,连军事设施也已被彻底破坏。

此时幸存的日军士兵中近半数因痢疾无法站立,一位日军中尉在日记中写道:“占领仪式上无人欢呼,只有军医在帐篷里不断切除士兵腐烂的肢体,空气中弥漫着腐臭和消毒水的气味。”

当东京的报纸欢呼“武汉陷落”时,日军前线指挥官冈村宁次却向日本大本营发出密电:“我军战力已近枯竭,若再遭遇一次如此会战,帝国陆军将不复存在。”

这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四省广大地区,中日双方总投入近150万兵力的武汉会战,虽然最终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但惨胜的日本究竟有多惨?

战场地图

自卢沟桥事变以来,日军铁蹄踏碎了华北,上海沦陷,南京惨遭屠城,短短数月间,国民政府被迫从南京迁都武汉,武汉这座长江中游的重镇,成为了中国抗战的最后精神堡垒。

日军大本营认定,夺取武汉就能彻底粉碎中国的抵抗意志,东京的参谋本部集结了“举国之力”——120艘军舰、300架飞机、14个师团共35万余精锐部队,气势汹汹地向武汉扑来。日本军部狂妄地宣称:“攻占武汉,就能让中国跪地求饶”,然而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将会遭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甚至付出国运将近被打断的代价。

薛岳将军的部队在万家岭的深山密林中专门为日军布置了完美的“猎物陷阱”,将日军第106师团这支轻敌冒进的王牌部队陷入绝境。

在中国军队的坚决打击下,日军竟然出现子弹耗尽,用刺刀甚至石块抵抗中国军队,这是中国抗日战场上绝少出现的情况,最终这支骄横的日军被整建制覆灭。

松浦淳六郎师团长在绝境中向军部发出最后电报:“各联队仅存数十人,军官伤亡殆尽,士兵以野草充饥,请速派援军。”

战后统计显示,该师团战死3321人,战伤4085人,仅百余人侥幸逃脱,日军战史哀叹:“此役堪称帝国陆军史上最惨重的歼灭战。”

长江北岸的田家镇要塞,日军第6师团遭遇更惨烈的抵抗,这支参与南京大屠杀的“野兽”部队,在毒气弹掩护下仍付出惊人代价。

据《乡土部队奋战史》记载,仅第13联队就在9月下旬的激战中战死236人,战伤683人,整个武汉会战中,第6师团累计伤亡9585人,相当于该师团初始兵力的三分之二。

在长江南岸的波田支队遭遇同样的厄运,这支擅长登陆作战的部队战死733人,战伤2322人,损失达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小界岭成为日军的另一个绞肉机,日军在此丢下了21886具尸体,占其武汉会战总伤亡的五分之一。

日寇猖獗

此时的中国尚处于农业社会,虽然举国同仇敌忾,全国统一战线奋起抗日,然而因为武器装备的落后,对日军的直接杀伤尚未达到让日军伤筋动骨之痛,而让日军减员近三分之一的,是我们祖国大地山川河流和长江一带夏天的高温酷暑。

因为想着速战速决,日军在军需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参战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在1938年年初从中原甚至东北抽调过来的。

彼时的中原大地和东北地区还穿着冬装,参加武汉会战是在6月-10月份,此时正是长江一带最热的时期,穿着冬装的日军士兵中暑和失水者众多。

而长江一带在民国时期,大部分地表还是原始森林覆盖,蚊虫众多,瘴气遍布。日军因为急于速胜,补给战线过长经常出现补给中断的情况,饮用水甚至都无法供应,很多士兵竟直接喝江水,成片成片患上痢疾甚至是霍乱。

在庐山的密林中,第106师团长在阵中日记中绝望记录:“师团司令部90%人员患痢疾,30%并发肠炎,卫生兵已无药可用。”

疾病蔓延速度远超战斗伤亡,在潮湿酷暑的自然环境中,日军士兵因饮用污染水源而集体感染霍乱。

步兵第13联队的疫情最为惨烈,患者全身脱水抽搐,死后尸体迅速腐败,部队不得不就地焚烧尸体以防传染,在整个武汉会战期间,仅第106师团就有7969人因战病住院,超过了其战斗伤亡总和。

日本第11军司令部的一份未公开报告揭示了更恐怖的现实:全军战病减员达10万余人,相当于投入兵力的三分之一。

这些日军士兵并非倒在枪林弹雨中,而是在高烧煎熬中痛苦死去,军医队长吉田在回忆录中写道:“野战医院遍地是疫病与腹泻产生的排泄物,每天有数十具尸体被抬出,我们甚至来不及记录死者姓名。”

冈村宁次在战后反思时道出真相:“敌非敌,地形是敌,作战中,不爱山水。” 华中地区的自然环境成为比中国军队更致命的敌人,几乎彻底瓦解了日军的战斗力,倘若武汉会战再多坚持一个月,败退的估计就得是日军了。

整军备战

一场战争的胜负不仅从战术角度进行评估,更应该站在中日两国的战略大局上考虑:武汉会战中国军队虽然失败,但实现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日军虽然达成了战术目标,但正像日本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的战略短视的问题一样,武汉会战是日本战略的重大失败。

当日军在武汉街头举行入城仪式时,东京大本营的参谋们正面对一份触目惊心的账单:为支撑这场战役,日本不仅耗尽了全年的军费预算,1939年军费支出更是猛增至61亿日元,远超13.5亿日元的国家黄金储备。

日本本土的军需大臣都忍不住哀叹:“连学校教练用的步枪都被收回充作前线装备。”这还是在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后,每年从东北地区掠走生铁54.2万吨,夺煤炭1703万吨的前提下。

而日军在武汉的惨胜也标志着其战略进攻能力的彻底终结。

在军事上,此战日本投入战场的各师团伤亡率普遍超过了30%,要知道,根据美军野战手册的要求,30%的伤亡率就可以被定义为“歼灭”级别了,就意味着部队已丧失继续执行任务的能力,在进攻状态下可以随时退出战斗,要是按美军的标准,中国军队已经“歼灭”了日军华中主力军团。

当然,在号称“东亚怪物房”的东亚地区,不存在30%的伤亡率就退出战斗的标准,日军第106师团等部队甚至被打到需要彻底重建,连日本战史都直白承认:“国内仅余一个师团预备队,已无能力再发动同等规模攻势。”

而为了填补这场会战的战争黑洞,日本国内实行全面配给制,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储备告罄,军工生产陷入停滞;日军参谋总长私下承认:“外强中干是我国今日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自此日军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保守。

最致命的是,武汉会战彻底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幻想,让日军完全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中,美英等国在见识到中日两国战略优劣的反转后,也加强了对日制裁,致使日本在三年后终究是因为资源枯竭,无奈再次堵上国运,铤而走险偷袭美国珍珠港,开启了两线作战的自裁之路。

寸土必争

当日本在1938年11月于东京举行占领武汉庆祝活动时,日军陆军省官员接到密报:中国主力部队已在四川盆地、湘黔桂等西南大后方完成整编,兵力恢复至300余万,而在日本国内,适龄兵源已近枯竭。

这场“惨胜”让日本付出了无法挽回的代价,日军实际战斗伤亡约5.5-7万人,加上10万战病减员,战力折损相当于15个甲级师团,更要命是的国内适龄兵源已近枯竭,堪称打一个少一个。

日本军费较战前增长450%,好不容易因占领中国东北挽救回来的国家财政,再次濒临破产,而中国因达成“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目标,抗战从战略防御转入相持阶段,日军再无力发动战略进攻。

因为小国寡民而动不动就举国之力,习惯于毕其功于一役的日本,终究是在《论持久战》的战略高度下,彻底败于自身的战略短视。

日本的战争机器在榨干最后一滴油后开始空转,而中国的抗战力量却在血火中涅槃重生,不断壮大。

来源:侃了了论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