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伙儿发现没,现在农村的地可是越来越金贵了。以前种地可能就混个温饱,现在不一样了,自己种能糊口,租出去还能赚租金,成了农民手里的“宝贝疙瘩”。可问题也跟着来了。好些人家添了新人口,却分不到新地;有的人家人口少了,地也没减。本来这规矩就没少让人念叨,如今二轮快到
大伙儿发现没,现在农村的地可是越来越金贵了。以前种地可能就混个温饱,现在不一样了,自己种能糊口,租出去还能赚租金,成了农民手里的“宝贝疙瘩”。可问题也跟着来了。好些人家添了新人口,却分不到新地;有的人家人口少了,地也没减。本来这规矩就没少让人念叨,如今二轮快到期了,又说要再延30年,这政策到底合不合理?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咋解决?今天咱就聊聊这话题。
说起土地改革这事,1982年就已经开始了,把地分到各家各户,也就是家庭联产责任制。那会儿农民的劲头别提多足了,恨不得一天24小时扎在地里,谁家劳力多、肯下力气,日子就过得红火。那时候农村到处都是种地的好手,地里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这改革确实让大伙儿尝到了甜头,一直持续到1997年。
国家一看,这模式不错,符合咱当时的生产力,于是说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这就是二轮承包,这不,眼瞅着第二轮土地承包快到期了,最近又传出消息,说是要试点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不变,而且试点省份从3个加到7个,要是顺利的话,要在全国开展了。
这事儿一出,农民朋友们可炸了锅。你说这30年,农村变化多大啊,家里老人走了,土地还在;新人进门,孩子落地,土地还是那点。这不就成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嘛。有的家里人少,乐呵得不行;人多地少的,那就不乐意了。
有人就说了,这啥政策啊,死人还占着地,活人却没地种,像话吗?也有人觉得,干部就是怕麻烦,不想解决矛盾,这是懒政。还有人琢磨,农民农民,一辈子没见过自己的地,还算啥农民?反正为了这事,大火是吵了不少回了。
这些抱怨听着都挺在理,毕竟土地跟农民的关系太深了,谁不希望能公平点?可话说回来,国家定这么大的政策,肯定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肯定是调研了不少地方,听了各方的意见,从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局来考虑的。
要说就是怕麻烦、不想动,那肯定不对,主要是2大考量:
虽然咱们知道,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但农民手里,可是握着实实在在的承包权,虽说比不上所有权的权重高,但也是受法律保护的正经权利,农户承包了之后,占有、使用、处置的权利都得算数,不能随便变。
但早年间可不是这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小岗村开始分田到户,后来全国推广一轮承包,但那时候问题不少。有些地方一年一小调,三年一大动,今年这地是你的,明年可能就给别人了。谁还敢往地里投钱?施肥、改良土壤这些长远事,大家都懒得干,怕白忙活。
所以到了1984年,中央就说了,承包期延长15年不变,这下,农民心里踏实多了。后来,法律也跟上来了,《土地管理法》明确了,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1997年更明确,再延30年,还定了“大稳定、小调整”的规矩,啥意思呢?除非个别户人地矛盾特别突出,一般不调整。
之后政策越来越明确。《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相继出台,把承包权定为用益物权,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利,越来越有保障。2008年就提了“长久不变”,2013年开始,全国土地确权工作开始,给农民吃了颗定心丸,到十九大直接说二轮承包到期再延30年。这几年,确权登记、修法律、发文件,一步步把承包权焊得更牢。
为啥这么折腾?说白了,就是让农民心里踏实。有恒产者有恒心,土地承包权稳了,大家才敢放心投入,好好规划。这可不是随便拍板,是几十年摸索出来的道理。
现在种地早不是以前的样子了,过去一家一户几分地,自己种自己的,虽说当时管用,但想搞农业现代化,这种小农模式就跟不上趟了。你想啊,现在都是大型收割机、无人机播种,地块太碎根本没法用,效率低不说,成本还高。
所以现在都讲究搞规模经营,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种粮大户、农业企业接手后,大片土地统一管理,机械化操作起来方便,产量和效率都能提上去,这才是农业的出路。
可土地要集中,得靠流转啊。就是那些不种地的农民,把地租给别人种。这流转要想长久,承包关系必须稳。要是承包期说变就变,动不动就重新分地,谁还敢长期租地?企业刚投了钱买设备、修水渠,结果地要换主人了,那不就亏大了?肯定没人敢干。
国家早就想到这一点了。从2001年就说允许土地流转,后来《物权法》《农村改革发展决定》都明确了,农民可以转包、出租土地。2014年更是专门发文,鼓励有序流转搞规模经营。
说到底,二轮承包到期再延30年,就是给流转吃定心丸。承包权稳了,流转才能长久,规模经营才能搞起来,农业现代化才有指望。当然,政策推进时也得听听农民的想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顺顺当当往前走。
农村土地延包,咋解决“人地矛盾”?别急,国家早就想好了几招实在的解决办法。
首先,村里那些“闲地”得利用起来。比如机动地、撂荒地、退出的地,都可以重新分配给需要的人。河南、陕西、浙江的一些村子就这么做了,效果不错!
河南有个村,20亩机动地就解决了12户人家的用地问题。还有那些荒了两年以上的地,村里收回来重新分,陕西一个村就把15亩荒地分给3户没地的农户种玉米。要是有人进城落户自愿退地,村里也能再分给需要的人,浙江就有100多户进城农民退地,帮80多户解了燃眉之急。
其次,要是实在没地分,村里可以通过集体收益来补偿。比如把地流转给合作社或种粮大户,赚的钱按人头分。江苏某村流转200亩地,每年收益20万,15户没地的人家每户能分800多块。
特殊人群也有照顾。妇女嫁去外村没分到地,原村不能收她的地,新村也要优先解决。进城农民想保留地就保留,想退地村里给补偿,进退都踏实。
说到底,这是在稳定和公平之间找平衡。延包不是一刀切,稳住基本盘的同时,用灵活办法解决问题,让有地的安心种,没地的有补偿,日子才能越过越顺。
来源:惠农圈一点号